《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第 8 页第一章 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2.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4.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5.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 研究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现象复杂,无法再现。 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最终形成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第二章 地球1、球粒陨石:由1-2mm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45亿年。 重力异常:把地球作为一个
2、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当实测重力值与理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 地温梯度:单位深度里温度的变化量。每深度增100m,增加的地温值,一般地区为3/100m。 磁偏角: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 磁倾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 磁场强度: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 磁异常:当实测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时 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2、陨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尽,到达地表的残骸。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3、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砀
3、强度4、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5、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及其分界面: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面是具有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体性质的外核之间的界面(核幔界面)。康拉德面(此界面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个不同密度的层圈,上部为花岗质上地壳,下部为玄武质下地壳。上下地幔界面此界面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壳康拉德面下地壳莫霍面 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软流圈上地幔上下地幔分界面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外核内外核过渡带内核6371km(地心) 6、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第三
4、章 地壳的物质组成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平均重量的百分含量。 矿物: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资源和化合物。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 类质同象:矿物结构中某种原子或离子部分被它种原子或离子取代,但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 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等)有规律的排列、具一定的结晶格子和一定的几何外形特征的固体称为晶体。如石英、石盐、方解石等。 非晶体:矿物内部质点不作有规律的排列、不具有结晶格子特征,而且几何外形不固定的固体称为非晶质体。 结晶习性:在相同生长条件下形成的同种矿物,其单体总是趋向于某一特定的晶体形态,即各种晶体都有自己的常见
5、形态,我们称之为矿物的结晶习性。 晶面条纹:矿物晶体表面规则的细条纹。 解理:指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断口:若矿物受打击后沿任意方向裂开所成的凹凸不平的断面称为断口。 岩浆岩: 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不同深度的部位冷凝而成的岩石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指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 岩石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
6、大小、形状及其组合方式。 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他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或组合方式。主要是指矿物集合体的组合特征。2、矿物概念及其特征:1、 矿物可以由一种单质元素组成。 2、由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组成。3、 绝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以及一定的外部形态。4、矿物具有同质多象和类质同象现象。5、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7、矿物一般多数为无机矿物,有机矿物很少。3、常见矿物单体和集合体形态:单体:结晶习性(一向延长型,二向延展型,三向近等型)。晶面条纹。集合体:粒状集合体、板状集合体、片状集合体、柱状集合体、放射状集合体、纤维状集合体、晶簇、结核、分泌
7、体、其他形状聚合体、块状集合体、土状聚合物4、摩氏硬度计:110: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5、岩浆岩的分类及各类代表岩石: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SiO2含量45%45%52%52% 65%65%主要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钙长石辉石角闪石中长石、碱性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钠长石、石英、黑云母喷出岩斑状或隐晶质结构,气孔、杏仁、流纹构造金伯利岩玄武岩安山岩 流纹岩浅成岩斑状、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同上辉绿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深成岩粗粒或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第四章 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1. 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及
8、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的年龄。前者称相对地质年代,后者称绝对地质年代。 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状态时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且二维延展直至变薄、尖灭。先形成者伏于较下部位,后形成者覆于较上部位。简言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生物层序律:生物的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一般来说,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 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 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上
9、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的生物所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 活化石:从远古到现在一直存活的生物如银杏、珊瑚等2.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古生物学方法;地层学方法;构造地质学方法3. 地质作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可将其划分为:(1)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的幅射能起主要作用;(2)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源引起,热能、重力能、旋转能。 相互关系: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外力地质作用又破坏了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和产物高处遭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重塑地表形态。 第五章 构造运动1. 构
10、造运动:指由内动力引起岩石圈的岩石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又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变位留下的形迹。 背斜:指岩层向上拱弯,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老,外侧岩层时代新的褶皱。 向斜:指岩层向下凹曲,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新,外侧岩层时代老的褶皱。 节理:指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但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 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碎后,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了显著的位移,这种断裂叫断层。 整合接触: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是连续沉积的 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套地层不连续而有沉积间断,且上下
11、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不一致。反映发生过一次显著的水平运动。2. 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3. 褶皱的类型:按照轴面的产状可分为:(1)直立褶皱(2)斜歪褶皱(3)倒转褶皱(4)平卧褶皱按枢纽的产状可分为:(1)水平褶皱:枢纽水平;(2)倾伏褶皱:枢纽倾斜;4. 断层要素:断层面:断裂两侧的岩块沿之滑动的破裂面。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断距:断层面两侧岩块相对5. 断层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6. 板块的边界类型:分离型板块边界:两板块沿边界相背运动,如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汇聚型板块边界:两板块沿边界作相向运动;平错型板块边界:边界两侧板块相互滑动,如转换断层;第六章 地震1. 地震
12、: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认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快速震动的现象。 震源:岩石圈内发生震动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源的距离。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等震线:地表裂度相等的点的连线。 地震震级:地震能量的量度。2.地震的成因分类成因分类:根据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及诱发地震。3. 全球地震带的空间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 第七章 岩浆作用1. 岩浆,岩浆分异作用,同化作用
13、,混染作用岩浆 :形成于地下深处,以硅酸盐为主,富含挥发组分的一种高温熔融物质。 岩浆分异作用:岩浆在向上运移和冷却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或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使成分比较均一的岩浆分异为几种成分不同的岩浆,并进而冷凝而成为各种不同的岩浆岩,这种过程就称为岩浆分异作用。 同化作用:岩浆利用较高的温度局部熔化周围岩石,或者以其较高的流体压力冲破围岩的阻挡而向上侵位,使围岩破碎并落入岩浆体内,使其逐渐趋向于变成岩浆体的一部分。这种作用可称为同化作用。 混染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岩浆不断熔化各种围岩的结果,岩浆本身的成分也发生了“混染”。这种作用就称之为混染作用。岩石熔融的条件:高温、低压、有水介入3.
14、 火山喷发类型:(按喷发途径):熔透式火山喷发、裂隙式火山喷发、中心式火山喷发4. 火山喷发物质 气态喷出物:主要为水蒸气,其次为CO2、N2、SO2、CO、H2、F2、S2、Cl2液态喷出物:火山的液态喷出物就是熔融状态的熔岩固态喷出物:火山的固态喷出物称为火山碎屑物5. 侵入岩常见产状:岩盘(盖)、岩盆、岩床、岩墙、岩鞍6. 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 又称热接触;沉积接触 又称冷接触;断层接触7.鲍文反应序列:分离结晶作用的总趋势是:越到晚期,岩浆越向富硅、富碱的方向演化。高温低温(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 黑云母 钾长石+白云母+石英富钙(钙长石)富钠(钠长
15、石)第八章 变质作用1.变质作用 :指原岩基本上在固态下,主要由内动力的作用使其变成另一种新岩石的过程。 重结晶作用:指岩石在固态状态下,同一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较粗大颗粒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矿物成分不发生变化。 交代作用:指化学活动性强的流体与固体岩石之间发生物质置换与交换作用,产生新矿物,岩石总体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变质分异作用:成分均匀的原岩,在岩石总体化学成分不变的前提下,经变质作用后发生矿物组分不均匀分布。2.变质作用方式 变质作用,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构造变形作用3.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气液变
16、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第九章 风化作用1.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在原地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 球状风化:节理包围的碎块,在化学风化(水溶液)、物理风化(温度变化)下,棱角消失,圆化成球状;以化学风化为主。 残积物: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后,形成一些在地表条件稳定的产物,(多为铁、铝的氧化物)残留原地。 土壤: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之后,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形成具有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的松散堆积。 风化壳:残积物 、土壤在陆地的地表形成的一层不连续薄壳(层)。 丹霞地貌:是指层厚大、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胶结
17、不匀的红色碎屑岩系,在差异风化下,通过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作用,形成城堡状、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等美丽的地貌景观。2.风化作用的方式物理的方式:包括岩石的释荷、岩石的热胀冷缩、水的冻融;化学的方式:包括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生物的作用 第十章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1. 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加深,但不是无止境的。河流下切到一定深度,当河水面与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流的下蚀作用停止。因此,注入水体的水面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溯源侵蚀: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使河流向源头发展,加长河谷。把河流向源头发展的侵蚀作用称为溯源侵
18、蚀作用。 河流袭夺:当两条河流向同一分水岭溯源侵蚀时,有可能发生河流甲溯源侵蚀进入河流乙的河谷内,因甲河床比乙河床低,于是河流甲把河流乙的水夺走,这种现象称河流的袭夺。河流乙叫断头河,河流甲叫袭夺河。 牛轭湖:大幅度弯曲的河曲在洪水期中可能被截弯取直,遗留的河道形成牛轭湖。 河漫滩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砂砾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泥质粉沙质沉积 河流阶地:沿河谷两岸断续分布,一般不备洪水期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夷平作用:河流削去河底的突起,填平凹地,使地形趋于平坦的作用称为夷平作用,所形成的地形称为准平原 去均夷化:当侵蚀基准面(海平面)下降,陆地上升时,平衡会被破坏,河流就会重新下蚀,此
19、过程称为去均夷化。2河流搬运的方式:包括推运、悬运和溶运三种方式。3. 河流入湖三角洲的三层结构:底积层:位于平坦的湖底,以粘土沉积为主,产状水平。前积层:位于湖盆倾斜的边坡,沉积物较粗,具有向湖心倾斜的原生产状。顶积层:由河流漫溢而成,沉积物粗于前两者,产状水平。4.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侵蚀阶地:是由基岩构成,一般阶地面较窄,没有或零星有冲积物,阶地崖较高。基座阶地:阶地面上为冲积物,阶地崖下部可见到基岩。堆积阶地:全部由冲积物构成,无基岩出露。5.对比洪积物、坡积物、冲积物的异同洪积物:(1)组成单一,岩性成分与山坡基岩一致; (2)颗粒细小,以粘土为主,少量粗砾和石块; (3)碎屑
20、棱角分明,分选差,约有与坡面大致平行的层理坡积物:(1)沟口附近堆积多,厚度大,颗粒粗大,越向外堆积越少越薄,颗粒细小,具明显的分带性 ;(2)磨圆度差,分选性较差,层理不明显。冲积物:(1) 分选性好;(2) 磨圆度好;(3) 成层性好;(4) 韵律性好;(5)具流水成因的原生构造。第十一章 地下水地质作用1. 溶蚀作用:是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和分离的破坏作用。岩溶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二者共同与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发生的以溶蚀为主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的总称,又称喀斯特。2. 地下水的来源:渗透水、凝结水、埋藏水、原生水3. 空隙的类型:孔隙、裂隙、溶隙4. 地下水的
21、基本类型:包气带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5. 常见的地下水溶蚀和沉积类型:溶沟、石芽、落水洞、溶斗、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孤峰、溶洞、溶蚀谷地、天然桥、喀斯特洼地、喀斯特平原第十二章 冰川地质作用1.冰川:由多年积雪形成的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巨大天然冰体称之为冰川。 羊背石:拔蚀作用与挫蚀作用可以同时进行,当冰床底部有凸起基岩时,迎冰面以挫蚀为主,背冰面以拔蚀为主,形成羊背石。2.冰川的形成过程 刚降落的雪称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度非常小,新雪通过圆化后变成圆的、较致密的颗粒称粒雪 。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转变成粒雪冰 。粒雪
22、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部冰雪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称为冰川。3.冰川的类型: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4.冰碛物的特点:全是碎屑物质、分选极差无层理、磨圆度差、冰漂砾表面常有并擦痕、内有寒冷型生物化石第十三章 海水的地质作用1.波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 浪基面:波浪作用达到的底界 潮汐:全球性的海水作周期性的涨落的现象。 洋流:海洋中沿相对固定的方向运动的水体。 浊流:在海水中流动的一种被泥沙搅和的高密度水团。 2.海水的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浊流;3.海洋环境的分带:滨海带、浅海带、半深海带、深海带;4.常见海蚀地貌:海蚀凹槽、海蚀崖、波切台、波
23、筑台;5.滨海带沉积作用:海滩、潮坪、沙坝、沙嘴、泻湖;6.浅海带沉积作用:碎屑沉积、化学沉积;7.半深海-深海沉积作用:软泥沉积、浊流沉积、锰结核第十四章 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1. 湖水的来源:大气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冰雪融水,残留海水2. 分异沉积作用:混合溶液发生化学沉淀时,按溶解度大小依次析出的现象。3. 干旱区盐湖沉积的四个阶段:1)碳酸盐阶段2)硫酸盐阶段3)氯化物阶段4)沙下湖阶段4. 湖泊沼泽化的三个阶段初期,沼泽零星出露在湖滨和各河口三角洲;中期,沼泽边部湖滨,形成完整的湖滨沼泽,并向湖心发展;晚期,湖泊消失,全为沼泽所代替。第十五章 风的地质作用1. 风蚀作用:风以自身的力
24、量和所夹带的砂石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称风的剥蚀作用。 风棱石:散布在风蚀盆地中不能为风力吹动的岩石碎块,在风向时有变化的风砂流的长期磨蚀作用下,可形成由几个磨光面组成的砾石。 雅丹地貌: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风积作用的分带性:由于风的搬运作用具有分选性, 所以,风积物的平面分布具有分带性。若一个地区风向稳定, 则从风源区沿风的前进方向, 风积物的粒度从粗逐渐变细。 荒漠:年降雨量小于25cm的地区。2. 风成砂的一般特点:(1)砂粒的磨圆度较好即使是粒径为0.100.15mm的砂粒也可以磨得很圆。但颗粒表面常因撞击而成毛玻璃状。(2)分选性极好90%左右为粒径0.250. 5mm
25、的砂粒,超过0. 5mm的数量很少。(3)矿物成分稳定大多数砂粒是由最稳定和最坚硬的矿物颗粒,如石英等组成的,一般不存在云母。(4)易氧化较粗的砂粒表面上常因受强烈的氧化致使氧化锰和铁析出,并附于地表或颗粒表面上形成鲜艳色彩(橙黄色或者红色)具有油脂光泽的被膜,俗称“沙漠漆”。(5)风成砂中一般不含任何生物遗迹。3. 黄土的一般特点:v 疏松多孔,无层理,干燥时坚硬,遇水时易于剥落,易受侵蚀,使地表支离破碎。v 颜色为黄灰色,棕黄色,质地较均一。v 常发育垂直的节理。v 形成特有的黄土地貌黄土高原。第十六章 重力地质作用1. 重力地质作用:地表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各种外因的触发,在自身的重力作
26、用下运动,从而引起的地质作用。 潜移作用:地表松散堆积物(地表土石层)或岩层长期缓慢向坡下移动的过程。动力是重力,水是润滑剂 弯折倾倒:陡倾板状岩石组成的斜坡,当走向与坡面平行时,在重力作用下常常会发生向临空方向的弯曲 崩落作用:岩块先与基岩脱离、翻滚坠落,再沿山坡滚滑,最后堆积于坡脚的过程。 倒石锥:(崩积物)崩落物在山坡平缓处,堆积形成锥形体 滑动作用:陆上或水下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堆积物(粘结性块体)沿一个或多个滑动面向下滑移的过程。 流动作用:大量堆积的泥砂、岩屑、石块与水分搅和在一起,沿斜坡流动。 地面塌陷:是指地面不规则的陷落,形成大小不等的陷落坑的现象。 地面沉降:是指地面高程逐渐
27、降低的现象。2. 滑坡的形态要素:滑坡体:与母体脱离经过滑动的地质体。滑坡床:滑坡体之下未经滑动的、保持原有的结构而未变形、只是在靠近滑坡体部位有些破碎的母体。滑动面(带):滑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的分界面。滑坡壁:滑坡体后缘由于滑动作用所形成的母岩陡壁。 滑坡台阶:滑坡体下滑时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形成的一些台阶。 滑坡舌(滑坡前缘):滑坡体前部伸出如舌状的部位。滑坡裂隙: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不同部位产生的不同力学性质的裂隙。3. 影响滑坡的主要因素:物质特性:松软土层、夹有软弱岩层的坚硬岩石地质构造:层倾向和斜坡向一致、岩石断裂发育斜坡坡度:超过边坡休止角(30-35)气候:大气运动、气温、降雨量等降水,水分的浸润是导致滑动的主要外因。构造运动:地震是诱发滑坡的极为普遍的原因。人为因素:人类采掘矿石、开挖渠道破坏斜坡平衡。4. 滑坡作用过程:滑坡作用分为潜移变形、滑移破坏及趋渐稳定三个阶段5. 泥石流的发育条件:1) 地形: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一条典型的泥石流,从上游到下游一般可以分出三个区段,像一条尾巴散开的金鱼。2) 强烈的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十分强烈,大量的物质堆积在凹地之内。3) 地质构造因素:第四纪以来的地壳上升运动强烈,裂隙和断裂发育。4) 气候:有降雨及降雪,从而促成流动作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