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综述(14页).doc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综述(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综述(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综述-第 14 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研究进展 第三期县级骨干医师 贺晓磊【摘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短暂的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在临床上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加大研究力度。近年来,人们对TIA 的概念、诊治工作有了许多全新的认识。【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诊断 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卒中前最有价值的预警信号;TIA已经不仅仅与脑血管病相关,还涉及心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和代谢性综合征等,并且与血管病相关的危
2、险因素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就当前该领域的有关诊治问题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 TIA概念的新认识 TIA的概念经历了从时间定义演变为临床-组织学损害的定义的过程。1965美国第四届普林斯顿会议提出TIA的定义为“突然出现的局灶性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且排除非血管源性原因”;直到2002 TIA工作组提出新的定义为“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临床症状持续不超过1h,且在影像学上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比较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看出,2002年新的TIA定义出现了影像学诊断的标准(要求无梗死出现),同时时间从原来的24小时缩短为1小时。
3、正是由于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TIA的定义也随之更新。2009 ASA的TIA指南再次更新了TIA的定义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不伴发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在最新版的TIA定义中,增加了两个方面的新内容,即取消了时间概念;在发病部位方面增加脊髓的病变。然而,基于脊髓的TIA定义并未得到中国专家的认可。中国专家制定的有关TIA定义也推荐采用2009年ASA颁布的组织学新概念,但鉴于脊髓缺血的诊断临床操作性差,推荐采用以下定义: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急性梗死的短暂神经功能障碍。对比新旧TIA定义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然而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新版TIA定义强调一过性缺血性症
4、状可引起持续脑损害。正是基于此,我们鼓励采用影像学检查的方法来看是否存在脑实质的损害,探索其发生的机制,也促使我们把TIA作为急重症来进行快速的治疗。同时也更准确反映了脑缺血损害的过程。二 TIA的发病机制关于 TIA的发病机制,目前常提到的有微栓子学说及血流动力学危象学说。另外还提到了血管痉挛、血管的机械梗阻、血液异常。上述各种机制往往是同时起作用,而且上述机制最终导致TIA的原因是:导致了脑神经元的代谢需求与局部血循环所能提供的氧及其他营养物(主要是葡萄糖)之间骤然供不应求,从而导致了脑卒中的发生。局部血循环的紊乱,更常见的是血管狭窄、闭塞(多种原因)而使血流中断。现将TIA的各种发病机制
5、分述如下。一、血管痉挛 血管痉挛可使血管狭窄,并导致相应的病变血管远端出现缺血。原则上局灶性的血管痉挛应有血管壁的局灶刺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栓栓子流过时对血管壁的刺激等。要寻找引起TIA的类似刺激是很难的。弥漫性脑血管痉挛常见于动脉血管造影,其缺血往往是广泛的。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高血压脑病的患者,出现短暂性的失语或皮层盲发作,并不是因为血管痉挛导致缺血的结果,而是血压超过脑血管的自我调节高限后,导致脑血流量增加,并出现局部脑充血,从而出现TIA样的发作。 虽然血管痉挛是TIA的发病机制之一,但其不能解释大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二、血流动力学危象 有各种现象显示,当
6、脑血流量下降时,会发生TIA。Schmidley等认为,脑部一个区域的血流量减少到足以损害神经元的功能时,就会引起局部缺血的临床症状。如果发生永久性损害之前,该区域氧和葡萄糖的供给能恢复,则受损的神经功能是可逆的,所表现的临床征候也是暂时的。Heiss指出,脑血流有神经功能缺损的阈值及膜衰竭的阈值,这两个阈值之间的区域称为“缺血边缘阈”。膜衰竭的血流阈值与梗死的血流阈值密切相关。Calandre等指出,TIA主要是低灌注时间长,但尚未达到引起梗死的程度。应用PET证明了颈动脉系统TIA与相应脑区和远隔脑区血流灌注减少有关。临床上有些TIA显然与脑血流量减少有关。如,有些患者在TIA之前出现医源
7、性或直立性低血压,甚至有些患者只要停用降血压的药物,其TIA就会停止。当有基底动脉梗阻时,一旦站起来或使用降血压的药;使用血管扩张药,如钙离子拮抗剂或硝酸甘油等,血压可明显降低,则可出现复视、眩晕、眼震等。另外,在有颈动脉梗阻存在时,因胃出血导致血压下降,腹泻而致脱水,洗热水澡等,均可引起TIA;心律失常(使心搏出量下降)的患者,在其发作时可同时出现TIA。40的TIA患者可发现心律失常,但其心律失常的患病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出现的同侧视网膜及大脑半球症状,常提示有因同侧颈内动脉梗阻而导致的血流量下降;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源于椎动脉起源处近端的锁骨下动脉引起的锁
8、骨下动脉盗血。例如,右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时,左侧椎动脉部分血液进入颅内后可被虹吸回吸到右侧椎动脉,而满足右侧液动脉的需求。若频繁活动右上肢,就需要更多的血液,此时血液就从推一基底动脉供血区“盗”过来了,从而导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但这种现象常常仅在对侧椎动脉(VA)或颈动脉梗阻时出现。颅内盗血现象很少引起症状,如动静脉畸形导致邻近区域缺血;其它脑血管内壁的病变,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导致狭窄远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如动脉的机械压迫,动脉的先天畸形,动脉粥样硬化及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病变等。有资料显示,当颈动脉狭窄大于75(有的甚至70)时,其远端就会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动脉的机械压迫:动脉的外部压迫可以
9、引起短暂性缺血,头部的位置变化可以引起血流变化。有文献报道,在脑血管造影中,类似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常见,达到30。文献报道,颈动脉可因转头时寰椎的外侧突压迫而梗阻,只是临床观察发现,颈动脉TIA由上述机制引起的情况罕见,但基底动脉TIA较常见。一般来讲,一侧椎动脉狭窄或严重发育不全可以无症状,除非完好侧的椎动脉也阻塞或受压。如果夜间头的位置放在不良位置,如头转向一侧并同时弯向后时,对侧推动脉将在枕颈连接处受压。如果受压侧动脉本身是完好的,而这种姿势在睡眠中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则会发生推动脉缺血。入睡前毫无症状,而患者早晨醒来时会感到严重的眩晕,平衡障碍和恶心。这些症状可持续几天。但大部分资料显示
10、,单纯的脑血流量下降,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压下降,心功能异常导致心搏出量下降,腹泻导致血容量下降等,很难引起TIA,一般先有动脉严重狭窄或梗阻,然后在脑血流量下降的基础上,在病变血管的供血区,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椎一基底动脉TIA更易由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 三、微栓子学说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微栓子是引起TIA的最主要的发病机制,而其中微栓子的主要来源为心脏及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的损伤处。如粥样硬化斑块、胆固醇结晶或血小板聚集物脱落。TIA患者中,栓塞发生的证据来自大量的临床观察: (1)在发作性黑朦患者的视网膜动脉中,可以看到通过的微栓子。 (2)有的TIA患者每次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不同,
11、这种现象可以用栓子流入了不同的皮质动脉来解释。大脑不同区域同时出现缺血的表现也是少见的,但栓子同时进入视网膜及大脑半球的动脉则可解释这种现象。把有些刻板性的TIA发作归于栓塞所致也有争议,但也有一些实验室的结果显示,血栓栓塞的碎片更倾向进人大脑中动脉,而很少进入大脑前动脉,除非前者出现梗阻。 (3)颈动脉狭窄(60)的患者比梗阻的患者更易发生TIA,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是颈动脉损伤处的栓子而非血流变化的作用导致了TIA的发作。 (4)颈动脉血管造影显示,颈动脉 TIA中,同侧颈动脉分叉处有局灶病变的占50,明显高于幕上肿瘤患者颈动脉的病变。 (5)只有严重的血管狭窄才会影响脑血流量。因此,当血管管
12、径的狭窄程度小于7 5时,TIA发作就不会是血流变化的结果了。 (6)颈动脉血管造影偶然可以发现颈动脉中的充盈缺损区(为血栓形成所致),偶然也可以发现颅内脑血管中因栓塞所致的充盈缺损。 (7)多数狭窄性病变都是溃疡性的,或者有血液进入斑块,上述两种情况均易诱发血栓形成。 (8)在颈动脉内膜剥除术中可以发现血栓栓塞的表面易碎,容易脱落形成栓子。 (9)有颈动脉血栓斑块的患者,在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时或做颈动脉触摸时均可导致TIA发作。 (10)有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其狭窄程度并未引起远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但却有反复TIA发生,当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TIA的发作即终止。 (11)目前最直接的证据是用经
13、颅多普勒超声(TCD)仪监测栓子,许多患者TIA发作时都能用TCD检测到微栓子流过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在颈内动脉剥除术中,可以很容易的用TCD监测到流入颈内动脉颅内段及MCA的微栓子。四、血液学的异常 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常由3种因素引起:血管壁病变;血液学异常,如高血凝状态,血液粘稠度增高等;血流异常。血液学异常中的血液粘稠度增高,可以增加血流的阻力,而血流速度对于血管内皮损伤处各种血栓形成因子的转运,摄取及清除影响很大。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流减慢,从而产生如动脉狭窄、心搏出量下降或脑灌注压下降的效果,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而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的因素,主要为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然而
14、,血液学异常也像血流动力学异常一样,很难单独引起局灶症状,往往是在同时存在因脑血管狭窄或梗阻引起局灶脑血流量处于临界水平时,促发脑供血不足,如TIA等。能引起脑缺血的血液学异常有贫血、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镰状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其他高血液粘稠度综合征、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等。 上述所有发病机制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微栓子学说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学说。微栓子主要来自心脏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而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TIA往往在相应的病变血管区,事先存在动脉狭窄或梗阻。从另外一个角度讲,TIA的发病机制中,微柱子堵塞血管及动脉血管壁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梗阻是最
15、直接的机制,其结果是导致病变血管远端血流量下降甚至血流中断。而血流动力学因素,如血压的突然升高或降低、血流速度的缓慢、脱水、心搏出量下降等;血液学异常,如血液流变学因素中的血液粘稠度增高等,不是导致TIA的直接因素,仅仅促发了血栓形成或血流量下降,常成为TIA发病的激发机制。最后,在考虑TIA的发病机制时,应当想到机体的代偿保护性机制,如脑血流量的自动调节、侧支循环的开放、血液流变学因素的代偿调节等,上述因素均有助于限制甚至避免TIA的发生。 从TIA的发病机制出发,可以提出TIA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1、TIA的病因 (l)动脉壁病变:包括动脉血栓栓塞、颅内小动脉病变(脂质玻璃样变,微动脉粥样
16、化)、血管外伤、肌纤维发育不良、动脉先天畸形、moyamoya病、来源于动脉瘤的栓塞、感染性血管病变等。上述病变最终可以导致动脉血管狭窄或梗阻,从而影响脑血流状态,另外,在血管病变处还可以形成栓子,从而导致动脉栓塞形成。 (2)栓塞:包括来自心脏及大动脉的不溶于血的柱子,随脑动脉进入颅内而阻塞脑的血液循环。具体病变见(1)及(3)的内容。 (3)心脏病:一是产生心源性栓子,二是因各种原因导致心搏出量下降,从而影响了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4)血液病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如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白血病、镰状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异常蛋白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异常性夜间蛋白血尿症、血栓性血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短暂 缺血 发作 综述 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