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7页).doc
《优秀教案(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教案(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秀教案-第 7 页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教材概述】 1、内容分析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
2、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他的
3、思想,他的主张,的确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真言”。 2、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思路方法】1、教学思路:(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2、教学方法: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诵读教
4、学法 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2)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是因为作业提纲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的思路
5、,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3)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4、课时安排:两课时。【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习
6、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2、 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3、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语设计】 名句导入:“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这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孟子关于治国方略的著名言论,意思是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过分虐待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虐待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这里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那么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共同探究仁政的具体内涵。【推进
7、新课】知识积累1、 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2、 基础知识(1)、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不义的战争,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孟子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3)、给下列字注音王好战(ho) 弃甲曳兵(
8、y) 数罟不入洿池(c g)衣帛(y b) 庠序(xing) 鸡豚狗彘(tn zh)饿莩(pio) 不入洿池(w)(4)、写出句中通假字的通假情况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莩”通“殍”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信息筛选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
9、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合作探究 探究课文第一段:提问:“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明确:“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提问:“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明确:“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凶 A河内凶 庄稼收成不好 B凶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 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 残暴 D甫闻凶讯不幸 多指丧事 E缉拿元凶 杀人的人 加 A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施加 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放上D
10、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增加 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夸大提问: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
11、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提问: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明确: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秀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