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治疗师中级)(14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治疗师中级)(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治疗师中级)(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治疗师中级)-第 14 页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的定义对心理学是怎样一门科学,在心理学的不同发展阶段,随着心理学家对心理学认识的深入,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早期,心理学被认为是对“心理活动的研究”。提出情绪学说的美国著名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斯(William James,1880)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它既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又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条件所说的现象就是我们称之为情感、欲望、认知、推理、决定等一类的东西。”随着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心理学开始注重可被观察到的和可被测量的行为的研究。行为主义的鼻祖华生(JohnB.W
2、atson,1919)指出。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这样二个分支,它以人类行为“做和说,包括习得的和非习得的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的同时,德国出现了格式塔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之一卡夫卡(Kurt Koffka,1925)认为。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临时性的定义,我们可以说它的课题是对生物与外部世界接触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而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现象心理学的发展,例如:穆恩(NormanMunn,1951)曾提到:“今天,心理学最普遍的定义是行为科学。然而,十分有趣,行为含义本身扩大了,以至现在它纳入了大量在以往被认为属于经验的东西那些隐秘的(主观的)过程,像思想,现在被作为内部行
3、为看待了”。克拉科和米勒(Kenneth Clark and George Miller 1970)认为。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关于行为的科学研究。它的对象包括可观察的行为过程,诸如手势、言语和生理变化等等,以及只能被推知的过程,如思想和梦等等。在现代,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现代心理学既研究可观察到的外显的行为,也接受不可直接观察到的内部心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2.生理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4.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5.工程心理学6.社会心理学 。7.认知神经科学 。三、心理
4、学的研究角度1.神经生物学的研究 。2.行为的研究3.认知的研究4.心理分析的研究5.现象学和人本主义的研究。四、心理学简史心理学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但人类一直在对自己心灵进行探索,一些哲学家把自己对人的看法、对心理学的探讨记载在哲学书籍中,如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休谟等著名哲学家。在19世纪出现了两种心理理论,一种是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灵具有几种不同的 “官能” 或心理结构知、情、意,这些官能又分为亚官能,人们通过不同的亚官能进行不同的心理活动,如通过记忆亚官能进行回忆。另一种是联想心理学,它否认先天的心灵官认为心理的内容是一些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观念,而复杂的观念则是由简单的观念通
5、过相似性、 对比性、邻近性等原理联想而成。前者影响了后来的对心理能力的研究,比较强调遗传的作用,而后者 则影响了后来对记忆、学习和思维的研究,比较强调环境的因素。使心理学成为 一门独立学科的创立者是冯特(Wihelm wundt),他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生实验室,开始尝试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他系统地改变某一刺激的物理特性,并用内省法确定这些物理特性的改变是如何影响意识的。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陆续出现了不同的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 19 世纪后期 , 心理学界受化学界把复杂化合物分解成元素的进展的影响 , 也寻求构成复杂经验的心理元素 , 冯特就致力于
6、这方面的研究。构造主义:代表人物为美国康奈尔大学铁钦纳(E.B. Titchener),他提出 构造主义 ” 一词来概括该理论,机能主义:而持反对意见的是机能学派哈佛大学的詹姆斯认为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比其元素构成更重要 两种学派都是把内省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 。2行为主义 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John B. watson ) 他不主张研究内隐的意识,而主张应该研究外显的行为。他也不主张用内省法研究,行为主义对后来的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3格式塔心理学 ( Gestalt psychology ) 格式塔在德语中是“整体”和“构成”的意思 就在行为主义的同时期 德国的韦特海默
7、( Max , Wertheime)于1912年提出心理学是一种研究心理过程组织结构的心理学。创始人还有他的两位同事柯勒(Wolfgang Kohler )和考夫卡(Kurt Koffka)。他们认为经验依赖于刺激所形成的模式和经验的组织结构。整体不不等于部分,整体先于部份,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4精神分析学派 其创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 ( Sigmund Freud)。假如要挑出弗洛伊德众多理论贡献中的一项和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进行比较,就是弗洛伊德无意识说的基本概念是:童年期不被接受( 被禁止、被惩罚 )的愿望被压抑到不被意识到的无意识里,并成为无意识的一部分。但这些愿
8、望仍是有影响的。无意识通过很多途径表现自己,如梦、失言、笔误、无意识、无意识动作等。主要是通过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等技术来分析无意识中的冲突。第二节心理行为的神经科学基础一、脑的进化与行为遗传迄今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行为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人类的遗传基因与猩猩的基因差异仅为1.5%。这种差异使人类的大脑区别于所有的哺乳动物,人类大脑占全身重最的比例高于其他动物和发达的额叶是这种区别最重要的体现。人类的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均证实除了身体特征外,认知、智力、情感、行为、气质和人格等心理特征的形成均受到遗传的影响。生物进化是指在时间进程中群体基因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由于有机体和环境
9、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进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行为的遗传基因被有选择地保留下来,而生存环境则提供基因表达的可能性,同时这种适应环境的行为在人的童年时期又存在着极大的可塑性。在人类,先天性行为主要包括反射行为和本能行为,反射行为仅占行为的一小部分,而本能行为表达的方式和内容常常被文化修饰;人的另一类行为称为有时期限制的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是在个体成长的早期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如果在个体的幼年期失去与某些环境交互作用的机会,这种行为的发展会受到影响;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性行为,遗传基因仅仅提供了学习的基础。二、神经解剖与影像技术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近几十年来,对脑的研究使人们更多地认识到脑
10、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随着神经科学的进步,心理活动的奥秘将逐渐被揭开。(一)神经功能解剖概要 神经系统犹如一台电子计算机,主要由接受信息部分、储存整合处理信息部分和传出信息部分组成。而组成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位称神经元。1.神经元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组织和完成其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每个神经元也像一台计算机,细胞体是信息处理的场所,树突形状像树枝,接受着上一级神经元轴突传出地信息,然后再将信息传入细胞体进行处理并由轴突将信息传至下二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神经元之间靠突触联结,在突触上,信息的传递是依赖电化2.灰质和白质 中神经系统由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组成,神经
11、元分布在大脑半球表面、小脑表面和脑深部的一些部位,这些部位称为灰质,其中还有少量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胞浆性滑膜保证了神经元信息传递过程中心绝缘性。白质占据了除灰质以外的中枢神经系统所有区域,由有髓鞘的轴突和星形、少突胶质细胞构成,主要是进行信息的传递。灰质中血管丰富,代谢较白质旺盛。3.大脑各部位及其功能大脑半球表面有众多的脑回,由不同深浅的沟及裂分开。侧裂将额叶和颞叶分开,中央沟将额叶与顶叶分开,而位于后部的脑叶为枕叶。(1)额叶:是脑发育最晚的部分,位于中央沟前方和外侧裂上方,在中央沟前方的皮质功能主要是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此外,额叶与注意、知觉、能动性、智力、计划性、持续行为
12、、时间整合、记忆、语言表达、情绪和人格等功能有关。(2)颞叶:位于外侧裂下方,听知觉、视知觉、记忆等功能与其有关。(3)顶叶:位于大脑半球中央沟上方的大脑上外侧面和内侧面,有感知觉、读写、空间定向、计算功能与其有关,损伤后还可出现失用。(4)枕叶:视觉中枢所在。(5)丘脑:位于大脑内侧面,占间脑的大部分,对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由众多核团构成,是重要的感觉和运动的中继站,并与记忆、认知、人格、智力、语言等功能有关。(6)边缘系统 包括额叶眶面、扣带回、钩回、海马回、下丘脑、杏仁核、隔医、视交叉前区、部分基底神经节和海马。主要的功能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对运动、感觉、情绪、体温和内分泌均有影响
13、。(二)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与协调 大脑两半球功能是不对称的,左半球在分析、综合、抽象、逻辑、语言、计算等方面占优势,右半球则在空间知觉、音乐、绘画、形象思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这种功能的侧化并不是绝对的,遗传、环境、性别均可影响脑功能的侧化。此外,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具有协同性和代偿性,且在正常人中,大部分脑的功能均是双侧大脑半球相互协同的结果。(三)脑的影像1.脑影像(1)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将计算机技术、光子探测技术和X线断层检查技术综合应用的检查方法,检查时以平行于眼外眦和外耳道连线的平面对大脑进行平面断层扫描,利用颅内各种组织的不同吸收系数,在图像上显示出脑室、脑池、灰质和白质的形态和
14、位置。当颅内出现病变时,对X线吸收高的病理组织在图像上呈现高于正常脑组织的密度影像,如钙化、出血和肿瘤,而对X线吸收低的病理组织影像在图像上则呈现低于正常脑组织的密度影像,如水肿、坏死、囊肿等。,(2)磁共振成像(fMRI):根据原子核的自旋特性,应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电波来激发磁场中复原子核,使其发生共振吸收,当射频停止后,氢原子释放出吸收的能量,回到原来的状态,此时产生射电信号,由此获得的脑成像分辨率高于CT。2、脑功能性成像(1)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其原理是当人脑在内外刺激下,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神经活动兴奋水平增加,局部脑组织血流和血氧消耗增加,局部氧合血红蛋白含量上升,fMRI
15、成像可显示这一变化,进而间接反映局部脑组织活动水平,故该方法是显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其分辨率较PET低。(2)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观察不同状态下大脑不同部位血流灌注的差异。(3)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簖层摄影(PET):主要由生产放射性示踪物质的回旋加速器和计算机控制的人体血流及其携带物质的探测系统两部分组成,根据临床需要可选择不同的放射性示踪物质,目的在于测定大脑局部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或血流情况,当大脑行使不同功能时,不同部位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或血流水平是不一样的。PET的缺点是价格昂贵。三、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一)脑电生理活动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
16、统的基本结构电位,它和其他可兴奋细胞一样,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一部分是通过电传递完成的。脑电活动有自发电位和诱发电位。当神经细胞兴奋时,可通过置于头皮的电极摘记出中枢神经系统的电位变化,电位的波率、波幅、波形、时相是观察的指标,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的脑电活动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对异常的心理活动具有辅助诊断作用。描记脑自发电位的方式有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多导睡眠图(PSG)脑诱发电位可发为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事件相关电位。(二)神经递质 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神经递质,当神经元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去极化)时,由此神经元合成的并
17、包含于神经元中的神经递质会释放到突触间隙中,此后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级神经元上的受体。神经递质由大分子物质神经肽和小分子神经递质构成,以下对主要神经递质的生理功能作一简介。1. 乙酰胆碱 影响学习和记忆过程。在镇痛中有重要作用,参与感觉和运动功能,参与调节觉醒、睡眠、体温、摄食、水及心血管活动。2. 去甲肾上腺素 参与调节心血管功能、镇痛、调节情感、体温、摄食活动,有助于觉醒的维持。3. 多巴胺 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电活动,调节躯体活动,参与情绪活动,调节垂体内分泌功能,调节心血管功能,阻断多巴胺(DA)系统有利于镇痛。4. 5-羟色胺 与镇痛有明显关系;若功能过强可导致焦虑;对睡眠和体温有调节
18、作用;可影响性活动及内分泌功能。此外还有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抑制性氨基酸类递质、组胺、前列腺素、嘌呤类等小分子物质。神经肽类则包括速激肽、胆囊收缩素、内膜素、阿片肽等。(三)受体 上述神经递质进入到突触间隙后主要作用于下一级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多数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相应的效应。根据突触化学传导的动力学特征,可分为快速信号传导和慢速信号传导,前者可使突触后膜在数毫秒内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后者则需要经过复杂的突触后神经元内信号传递,甚至是基因表达来最终引起突触兴奋性或突触效能的改变,故作用缓慢。(四)昼夜节律和睡眠生理 人的自然生物钟节律为25小时一周期,外界因素如
19、白昼交替、 日常生活规律、饮食节律使人体的周期节律呈现24小时。睡眠也受生物节律的影响,在24小时内,成人睡眠1 2次,这种节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命的头两年发展起来的。在一些妇女中 、 睡眠节律在月经期会发生变化。睡眠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理心理过程 , 它与进食和性行为共同构成人的基本需要 。 人的睡眠和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 睡眠是机体有规律的 、 反复发生的 、 容易逆转的一种状态,与觉醒状态相比 , 睡眠时机体相对安静 ,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阈值提高 , 可以被唤醒 , 也可自发觉醒。由于睡眠紊乱常常是精神障碍的早期症状 , 故临床上对睡眠状态监测 十分重要,某些精神障碍
20、与睡眠生理的特征性变化相关。睡眠结构:睡眠由入睡开始,至觉醒结束 。 近代睡眠生理研究显示 , 睡眠中存在各种生理活动,脑电图、肌电图和眼球运动等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 构成睡眠周期 , 一个睡眠周期由非快速眼动睡眠开始 , 至快速眼动睡眠结束时止 ; 正常睡眠每晚包拭 4 6个睡眠周期。睡眠的四个阶段参见本章意识部分第三节 认知过程一、感觉和知觉(一)感觉过程1、感觉的一般特性(1)绝对阈限:有50%的次数被察觉到的刺激值。(2)差别阈限:把两个刺激分开所必需的刺激作用的最小量。(3)韦伯定律:差别阈限趋向于成为刺激强度的恒定分数。2、视觉(1)视杆细胞(只能在暗视觉即时照度微弱的情况下起作用
21、,且只能看到无彩色)和视锥细胞(在明视觉中起作用,看到无彩色和彩色)的不同作用可以从暗适应过程(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中推断出来。(2)四种心理原色: 红 、 黄 、 绿 、 蓝。(3)颜色的三种心理:色调、明度、饱和度。3、听觉(1)声波的主要物理特性是频率和振幅 (2)听觉的心理特性 即我们感受到的是音高和响度(声波的频率决定我们感受到的音高,但也稍微受到刺激强度的影响;响度与声波振幅或声音能量的关系最大,但振幅相同的高、低频声波听起来并不一样响)以及音色(声音的单纯与混合)。4、其他感觉 嗅觉、味觉、皮肤觉(压、痛、温、冷)运动觉和平衡觉。(二)知觉过程
22、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整合,是我们对环境中刺激模式的组织和理解的过程,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1.知觉的特性(1)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这一点可以从“两可图形”中看出,知觉过程就是在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 对象与背景的转换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 知觉定势是指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 , 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2)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的知觉系统既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也有根据整体特性对部分进行知觉的特点。知觉中对整体的知觉优于对部分的知觉。(3)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这一点可以从隐匿图形中看出,人在知觉过程中
23、,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解释。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把不完整图形的缺失部分补充起来,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当前的感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任务激活的知识结构不同,产生的知觉期待也不同。(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主要有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定位恒常性。2.空间知觉(1)空间知觉是人们对客观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治疗师中级14页 心理学 基础知识 心理治疗 中级 1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