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每日一句(14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国学经典每日一句(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每日一句(14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学经典每日一句-第 13 页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4、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
2、加给别人”。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论语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12、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
4、了。”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1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16、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1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
5、,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18、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译文】孔子说:“君子端庄而不争执,会群而不拉帮结伙。”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20、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自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耻辱。”21、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2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
6、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解释为凭借的时候都是表示动作或者行为之类的,可以理解为用,比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就是凭借的意思,但是放到句子里解释为用,更合理。因为的解释是动做行为产生原因,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以的位置来看,这两种解释都是一个位置,但是具体的解释一定要理解了上下文,你都放进去看看哪个符合文意,因为这样的虚词比较难判断是什么意思,而文意基本是通过实词理解的,虚词只是通过实词而有解释的。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文言虚词“以”表原因时,怎样判断是介词还是连词,是高三文言教学中的难点。就这个问题请教了雷老师,雷老师的解答非常清晰。现将雷老师的答案付在下面,供大家参考,在此对雷
7、老师表示感谢。首先,我们要明确现代汉语的“介词”和“连词”的意义,介词跟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而连词则起连接作用(尤其连接两个句子)。我们看下面的例句: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例1的中心动词时“欺”,句子的翻译是:赵王哪里能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呢?这个句子的中心动词是“欺骗”,“以”与“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欺”的状语,这个“以”译成“因为”,是介词。例2是两个句子,一是公子贤,多客,一是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全句的翻译是:诸侯因为公子贤能,有很多门客,(所以)对魏国不敢动用武力发动战
8、争。这里的“以”(因为)是连接两个句子的,表达的是说明诸侯不敢动用武力的原因,所以,这个 “以”是连词。我们再看两个句子:3.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例3的“以”翻译成“因为”,但它是中心词“死者”前面的修饰成分(原因),作状语。受饥疫而死的人有大半,不起“连接”作用,是介词。例4的“以”翻译成“因为”,它不是与“两人”一起组成介宾短语作“在”的修饰成分,而是“连接”“不敢加兵于赵”和“两人在”这两个句子,表明因果关系的,所以,这个“以”是连词。“以”字理解的关键是语言环境,句子的上下文。总的来说,连词用在相对独立的两个句子中,介词用在
9、独句中,往往作状语,介宾结构。再比如1、“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大家的意见很难取得一致。”2、“因为种种原因,大家的意见没能取得一致。”以上两句中的“因为”一词,1句中的是连词,2句中的是介词。做连词后面跟句子,“情况比较复杂”-“情况是复杂的”-主语+系表结构,一个完整的句子。做介词时后面接的是名词或者名词短语,“种种原因”,名词短语,作状语。 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即“意义和用法”异同题,学生比较容易出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首先,“以”这里讨论意义为“因为”的“以”。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经典 每日 1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