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二语习得(9页).doc
《答案二语习得(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案二语习得(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答案二语习得-第 9 页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1)相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A、两种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健全的大脑、语言器官;客观:一定的语言环境。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B、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C、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D、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2)不同点:A、习得动力不同: 儿童是出于本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人动机等多方面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儿童是在天然语言环境中习得
2、的,充满感情、有丰富体势语,体现 i+1 式特点的“照顾式”语言,是以交际活动的参加者身份在真实交际中运用第一语言; 成人在课堂中习得要从学发音、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开始,进展取决于教学计划和老师的指导,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C、习得的过程不同儿童从接触实际事物开始,同时建立有关概念(包括时间、地点、空间等) 。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 ; 成人要学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借助已有的系统知识和经验来帮助习得第二语言,有时有益,有时干扰。 D 文化因素的习得不同 儿童通过交际自然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自然习得了文化和社会价值;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则不
3、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还可能产生文化冲突。 E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两者习得的条件也不同。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需要进行充分研究。2、 一个成功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点? 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应该做到: 1. 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目标,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克服困难的毅力。2. 积极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不怕犯错误,也就是“脸皮厚”,“不怕丢丑”。3. 在课堂上积极主动,不但注意语言的功能,同时也注意语言形式,语法概念清楚。在初级阶段,不随便捏
4、造没有听过见过的句子,善于猜测,而且准确率较高。4. 把学习和习得结合起来 1 7自然的习得只学言语,不学语言,而学习只学习语言,忽视言语。5. 不仅仅靠视觉,避免逐句逐词翻译,注意泛听、泛读善于排除冗余的信息,把握要点和大意。6. 在第二语言文化环境中,能够在两种文化之间保持理想的距离,及排除母语文化所带来的保守性,又未被目的语文化所同化;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有清楚的了解,对歧视和差异保 持理想的容忍度;具有适度的自尊心和移情。3、 如何看待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之间的关系?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是人们认识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的局限后研究所的结论。因此人们很容易认为对比分析、偏误分析、早期
5、中介语理论这三者之间是一种承继的关系,但是这是一种误解。三者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三者有明显的不同。理论基础:对比分析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的,它试图从语言学习者外部寻找描写和解释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方法;偏误分析是以认知心理学和普遍语法为基础,试图从分析学习者自身的但却片面的语言系统出发,解释其学习过程。早期的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的不同:早期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
6、期的中介语理论的水平。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中介语理论与两者有一定的区别,首先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的(母语、目的语、中介语),这和对比分析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其分析的手段并不局限与偏误分析。4、如何理解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中介语语用学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作为第二语言运用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考察非母语者如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的行为;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研究非母语者如何发展他们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的能力。5、 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语用语言能力:关注的是一种
7、语言当中形式和功能的映射问题,即哪些语言材料可以用来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包括关于规约性的手段和规约性的形式的知识和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研究的是某一特定语言文化社团的成员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实施和解释特定的语言行为,研究的是得体性的问题。包括关于交际行为和权势、社会距离以及强加度之间关系的知识、关于交际双方权利义务、禁忌以及规约性行为的知识。6、 什么是语用迁移?语用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所具有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以及学习所施加的影响,这种语用知识指的是与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语用知识。语用迁移不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现象,还会随着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入而动
8、态变化发展。7、 什么是第二语言的语用能力第二语言的语用能力包括语用语言层面和社会语用层面。语用语言能力关注的是一种语言当中形式和功能的映射问题,即哪些语言材料可以用来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学习者需要能够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例如请求、道歉、拒绝等。包括规约性手段和规约性形式。规约性手段的三种方式:直接策略,规约性间接策略,非规约性间接策略。社会语用能力研究的是某一特定语言文化社团的成员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实施和解释特定的语言行为,研究的是得体性的问题。习者还需要能够把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免引起误会。8、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于语言习得观点的差异?(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
9、习得方面有何不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人们的行为形成过程,这种行为和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习惯的养成,是对外界刺激不断作出反应的结果。因此,外在环境因素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所在。心灵主义语言学习理论从人的大脑本身去寻找语言习得的答案,认为语言习得是在人类与生俱来的大脑语言习得机制和实际语言接触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是参与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外界因素对语言习得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9、 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简答)(1)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既有差别也有相似之处。第一语
10、言和第二语言习得都经历了沉默期、使用程式语、简化语法结构、简化语义。但也有差异,所有的一语学习者都会经历沉默期,而很多二语学习者特别是成年人却没有沉默期。(2)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差别:习得结果不一样。正常儿童都能习得母语,只有一小部分第二语言习得者能够成功地获得目的语。两者的关系不一样。母语知识肯定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认知机制不一样。由于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者年龄往往不一样,因此两者的认知机制就不一样。习得环境不一样。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接触和使用目的语的机会都很有限。语言习得机制是否发生作用不一样。母语习得依赖大脑中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第二语言习
11、得无法或只能部分借助语言习得机制。学习动力和情感状态不一样。母语习得是生存需要,不存在动力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的动力和情感状态因人而异。10、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五个假说(名词解释、填空)“习得与学习假说”:按照克拉申的观点,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两种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即“习得”和“学习”。“习得”与“学习”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经历的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即“下意识的语言习得”和“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自然顺序假说”: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自然习得顺序假说实际上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习得过程:自然习得顺序自然反映的是“习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受学习
12、者内在大纲支配的,因而是可以支配的;课堂语言知识的学习反映的是“学习”过程,是受外在大纲支配的,因而这种知识的运用所表现出的顺序与自然习得顺序不同。“监控假说”:所谓“监控”是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克拉申认为,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是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习”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通过“习得”获得的语言能力使学习者可以把要表达的意思流利的说出来,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使学习者在说话之前会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语言形式。“输入假说”:人们习得一种语言,必须通过理解信息或者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的习得按照自然顺序,通过理解在下一阶段将要习得的结构来进行。
13、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能力。即“i+1”。“情感过滤假说”:情感过滤指组织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心理障碍。也就是说,情感因素并不在整个语言习得的过程当中,其作用是阻碍或协助输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11、 情感因素是怎样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克拉申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阐述了情感因素是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过滤”指的是组织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语言的心理障碍。情感因素并不在整个语言习得的过程当中,其作用是阻碍或协助输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的情感因素分为三类:动机。学生的学习
14、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强、发展快,反之则收效甚微。自信。自信会让学习者表现得更好,那些比较自信、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展较快。焦虑。不管是个人的焦虑程度还是整个课堂的焦虑程度,焦虑程度低都有助于二语习得,顾虑较少的学习者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动力越大,自信心越强,焦虑感越低,对语言输入的过滤就越少,从而获得的输入就越多,二语学习的成绩就越好。相反,当学习者没有动机缺少自信心,或心情焦虑,有防范心态,其心理屏障会增强,对“可理解输入”的吸收就越少,二语习得的效果就越差。12、什么是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可理解输入是如何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怎样才能
15、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克拉申认为,习得一种语言必须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i+1”水平的语言材料,第二语言习得才能产生。当学习者进行附有意义的交际时,二语习得才能进行。促进:人本身就有学习语言的特殊机制,生成语法的基本规律是人的智力的一部分,这种智力是语言习得先决条件,是与生俱来的。在语言中,应调动学生的内在智力因素,避免不动脑筋的机械模仿。当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时,会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激活语言习得机制,促进语言习得。提供:(1) 输入数量。语言习得需要大量语言输入,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够数量的语言输入。(2) 输入质量。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必
16、须符合“i+1”结构,保证语言输入材料的难度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知识。(3) 输入方式。语言材料主要是在语言环境中自然接受,注重语言意义粗略调整输入。(4) 输入条件。学习者必须在情感焦虑低,情感屏障弱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接受输入。增加填空:克拉申从四个方面对输入假说进行了说明:(1) 输入假说与习得有关,而与学习无关;(2) 学习者通过理解稍稍超出现有语言能力的语言结构(i+1),才可习得新的语言结构。对于尚未习得的语言结构,学习者还可以通过特定的上下文和情景,包括语言外信息,常识以及已经习得的语法知识来帮助理解。(3) 如果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得到理解,而且实现了有效的交流,“i+1”过
17、程就可以自动实现。(4) 说话能力是自然产生的,不是被直接教会的。第六章13、言语社团(填空)人文组成一个言语社团,不仅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语言表现,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基本一致的语言态度,它们对某种语言有一种认同心理。14、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单位,是指具有共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语言形式),语言项目指的是各种语言成分或规则,可以指整个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也可指一个词、一个音位或音位变体。社会分布则指相应的语言社团,一群接受和使用某些语言项目的人,社会语言学用变体这个概念来描写语言的变异性特点。语言的变体可以分为:语言的地域变体、社会变体、功能变体(语体就是语言的
18、功能变体:口语、书面语)15、语言变异指语言因各种社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差异,它既包括某个特定语言项目在共时分布上的差异,也包括该语言项目在历时流程中的变化。社会语言学家把语言放到社会环境中去研究,具体分析语言的各种变异,认为语言不是一种同质系统,而是一种有序异质结构,语言研究者通过变异成分的分析来考察变异同社会因素之间的共变关系。14、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也遵循语言变异的一些共同规律,但也有其自身特点。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语言变异可分两类:系统
19、变异和非系统变异。15、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大量的语言变异现象。这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比母语者的语言变异更加剧烈、更加频繁。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是造成其中介语系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促进其中介语系统不断发展的动因。17、18、19、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类型有哪些?=(什么是系统变异?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自由变异?请举例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语言变异可分为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 (1)系统变异,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是外部因素与上下
20、文语境、情景语境及心理语言语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上下文语境:指由上下文语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语言变异,这种现象叫上下文语境效应。情景语境:指由于言语情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语言变异,这种现象叫情景语境效应。心理语言语境造成的变异在二语习得领域主要集中在有关“计划时间”对语言产出的过程。(2) 非系统变异是指学习者语言的“自由变异”现象。例: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变异研究中,王建勤考察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表达中的自由变异现象,他发现,学习者在习得“不”和“没”否定结构的过程中,把“不”和“没”看做两个可替换的自由变体,习得中存在自由变异现象。20、 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什么?文化适应模式的
21、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学习只是文化适应的一个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舒曼假定,文化适应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之间存在着理想的对应关系,即文化适应程度的每个等级都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某个水平相适应。理想状态下,第二语言学习者适应目的语文化的程度越高,其第二语言习得水平越高。相反,第二语言学习者文化适应的程度越低,第二语言习得的水平越低。在文化适应模式中,舒曼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来分析和阐述文化适应程度。21、 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由哪些因素构成?它们与第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案 习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