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371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37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371页).doc(3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第 360 页古代汉语常用词常用词(一) 60字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 反复舍次如 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 享荐 圆虞 克堪有无昭穆 勤乏 乱整 两贰兵车甲介卒乘 君帅姑女 族党雠 河防城池田馆1.【言】(一)动词。说话,说。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左传成公二年:“岂敢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事?”(胜:赵胜。平原君自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兵事。”(二)名词。话,言论。论语公冶长:“听其而观其行。”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诗经三百篇。
2、)又一个字为一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又如“五诗”,“七诗”。2.【语】(一)动词。谈话。论语乡党:“食不,寝不言。”李白夜宿山寺诗:“不敢高声,恐惊天上人。”(二)读y。告诉。左传隐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论语阳货:“居!吾女。”(居:坐下。女:你。)(三)名词。言论,话。论语季氏:“吾闻其矣,未见其人也。”(四)谚语,俗话。谷梁传僖公二年:“曰:唇亡则齿寒。”后汉书黄琼传:“常闻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辨言,语。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
3、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
4、“言”字所不具备的。“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3.【谓】(一)对某人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使之曰。”论语公冶长:“子子贡曰。”(二)叫,叫做,认为。诗经王风葛藟:“他人父。”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仁乎?”引申为指称,意指。左传隐公元年:“其是之乎!”又宣公二年:“其我之矣!”(三)评论人物。论语公冶长:“子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论语里仁:“子韶尽美矣,未尽善也。”(韶:舜时的音乐名。)(四)通“为”。左传僖公五年:“一之甚,其可再乎?”以以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则以受命於人主,议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为侵官。”辨谓,曰。“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
5、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4.【访】(一)咨询。尚书洪范:“王于箕子。”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诸蹇叔。”注意:上古汉语的“访”,是咨询的意思,不可误会为探望。“王访于箕子”,是说周武王向箕子咨询关於“天道”的意见。“穆公访诸蹇叔”,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咨访关於袭击郑国的意见。都不是简单的拜访。“访”的直接宾语是事,不是人。所以第一例中有“于”字,表示箕子是间接宾语;第二例中有“诸”字,它是“之於
6、”的合音,“之”指袭郑这件事。(二)拜访(后起义)。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诗:“洛阳才子,江岭作流人。”(江岭:江西庾岭。)引申为探寻古迹,名胜。王勃滕王阁序:“风景於崇阿。”苏轼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其遗踪。”(三)查访,侦查(晚起义)。方苞狱中杂记:“又九门提督所缉纠结,皆归刑部。”5.【请】请,请求。左传隐公元年:“亟於武公”。注意:“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左传隐公元年:“则除之。”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请”后动词表示我的行为。左传隐公元年:“臣事之。”在上古汉语里,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左传宣公二年:“会先。”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以战喻。”引申为
7、请求给予,后面跟着的是名词。左传隐公元年:“为之制。”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粟。”6.【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於东门之外。”引申为招致,导致。荀子劝学篇:“故言有祸也,行有招辱也。”辨召,招。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7.【报】(一)断狱,判决罪人。韩非子五蠹:“而罪之。”汉书张汤传:“传爰书,讯鞫论。”(爰书:录有犯人口供的判决文书。鞫:详尽审问。)(二)受了别人的东西以后,还送给他东西以为回答。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之以琼琚。”引申为回答别人的恩惠或仇恨,即报恩或报仇。左传成
8、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又引申为天对人的善恶的报复。荀子宥坐:“为善者天之以福,为不善者天之以祸。”(三)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告。战国策齐策四:“庙成,还孟尝君曰。”(四)给回信,答覆。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幸勿为过。”8.【告】(一)告诉。左传隐公元年:“且之悔。”特指以大事报告祖宗或上帝。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庙。”(二)规劝,旧读入声,读如梏g。此义一般只用於“忠告”。论语颜渊:“忠而善道之。”辨(1)报,告。“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2)告,语。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9、”。(3)告,诰。“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9.【谏】用言语纠正君父或尊长的过失叫做谏。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论语里仁:“事父母几。”(几:不显露,暗地里。)10.【讨】(一)研究。论语宪问:“世叔论之。”(讨:研究。论:评论。)引申为治理。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国人而训之。”(二)声讨。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贼。”引申为征伐,征讨。左传隐公九年:“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之。伐宋。”又十年:“以王命不庭,不贪其土。”(不庭:不来朝见。)11.【反】(一)翻转,颠倒。诗经周南关雎:“辗转侧。”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手也。”引申为相反,对
10、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是。”又为反而,反倒。诗经邶风谷风:“以我为雠。”(二)造反,叛乱。史记项羽本纪:“日夜望将军至,岂敢乎?”(三)回来。左传宣公二年:“不讨贼。”孟子梁惠王下:“比其也,则冻馁其妻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引申为退还,归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受餐璧。”(餐:同“餐”。)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其旄倪。”(旄:通“耄”,老人。倪:小孩。)又为反省。孟子公孙丑上:“自而不缩。”(缩:直。不缩:没有理。)12.【复】(一)动词。回来,回去。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又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注意:“复”是“往”的反面,所以说“往”。
11、“复”又与“反”是同义词(都是“回来”),所以说“反”。“复”与“来”意义也相近,所以又说“来”。引申为回复,报复。孟子梁惠王上:“有於王者曰。”又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雠也。”又为还原。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伊尹既政厥辟。”(辟:君。厥辟:他的君。指太甲。)后代有“辟”,“位”。(二)副词。再,又。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假道於虞以伐虢。”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驰,斩汉一都尉。”又淮阴侯列传:“水上军开入之,疾战。”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代说“复”,不说“再”。辨反,复。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但“反”用得更广泛些。13.【舍】(一)宾馆,招待所。庄子说剑:“夫子休
12、就。”(请您休息,住在宾馆里。)引申为房舍。(二)住一夜。特指行军或狩猎的临时住宿。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又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于翳桑。”(三)军行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辟(避)君三。”又二十五年:“退一而原降。”(原:周邑。)(四)放弃,不要,不取。这种意义后来写作“舍”(sh)。左传隐公元年:“食肉”。又宣公二年:“食之,其半”。又僖公三十年:“若郑以为东道主。”引申为释放。孟子梁惠王上:“之,吾不忍其觳觫。”又万章上:“始之,圉圉焉。”今仍简化为“舍”。14.【次】(一)依顺序排列。左传成公三年:“及於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当行。”注意:古代“次”
13、不用作量词。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不辱身。”又:“之又不能拾遗补阙。”(二)临时驻扎。左传僖公四年:“师进,於陉。”又:“师退於召陵。”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穆天子传卷五:“仲秋甲戌,天子东游,于雀梁。”15.【如】(一)往,到去。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屈完师。”又成分十三年:“文公齐,惠公秦。”(二)像。诗经卫风淇奥:“切磋,琢磨。”史记项羽本纪:“猛虎,很羊。”引申为依照。柳宗元三戒:“犬皆人意。”不如不及,比不上。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之壮也,犹不人。”战国策齐策一:“自以为不。”(三)形容词词尾。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也(很严肃的样子),夭夭也(
14、很舒服的样子)。”(四)如果。论语先进:“或知尔,则何以哉?”孟子梁惠王上:“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五)连词。或。论语先进:“方六七十,五六十。”又:“宗庙之事,会同。”16.【驰】(一)马快跑。左传宣公十二年:“遂疾进师,车卒奔。”(马驾车快跑,士卒飞奔。)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千里。”特指驱马追击敌军。左传庄公十年:“公将之。”又成公二年:“不介马而之。”又为打马使快跑。孟子滕文公上:“好马试剑。”汉书周亚夫传:“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入。”引申为疾行。成语有“风电掣。”(二)传播,流布。韩诗外传:“名声於后世。”孟浩然春燕诗:“英名日四。”(三)向往,奔向。隋书史
15、祥传:“身在边隅,情魏阙。”(魏阙:也叫象魏。皇帝所居的宫阙。)辨驰,驱。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但后来“驰”字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所以引申出“疾行”(如“风驰电掣”)、“流布”(如“名驰宇宙”)等意义。“驱”则着重向“使快跑”的意思方面发展,所以逐渐引申出“策驱”、“驱使”“驱逐”和“驱除”等用法来。二者有了明显的区别。17.【骤】(一)马跑。诗经小雅四牡:“载骎骎。”(骎骎qnqn,马快跑的样子。)引申为快速。老子二十三章:“雨不终日。”(二)屡次。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谏。”1
16、8.【侵】进攻,特指没有钟鼓的进攻。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蔡。”引申为冒犯。国语楚语下:“无相渎。”又为侵夺,欺凌。孟子梁惠王下:“狄人之。”史记游侠列传序:“豪暴凌孤弱。”19.【袭】(一)衣一套叫一袭。汉书昭帝纪:“赐衣被一。”(二)重叠。楚辞怀沙:“重仁义兮。”引申为重复,因袭,沿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后汉书宦者传论:“汉兴,仍秦制。”又为继承封爵,职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爵土。”(三)乘人不备而进攻。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将郑。”又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远。”辨侵,袭,伐。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
17、曰侵,轻曰袭。”“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包茅不入”、“无礼”、“贰於楚”等(参看第六单元“伐”字条)。“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侵”与“伐”是不同的,所以左传僖公四年说:“侵蔡,遂伐楚。”“袭”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20.【奔】(一)跑。庄子田子方:“夫子逸绝尘。”特指战败逃跑。论语雍也:“而殿。”(殿:在后面。)(二)逃亡到外国。左传庄公八年:“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莒。”(莒j:国名。)又僖公四年:“重耳蒲,夷吾屈。”(重耳,夷吾:都是晋献公的儿子。蒲,屈:
18、都是地名。)引申为逃走到某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得间真州。”(得间jin:找机会。)(三)男女相悦,不依旧礼教的规定而自相结合。诗经王风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周礼地官媒氏:“者不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相如。”21.【亡】(一)逃跑。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也。”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也。”特指出奔,逃到外国去。左传宣公二年:“不越竟。”引申为失掉(让它跑掉)。战国策楚策四:“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二)灭亡。跟“存”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子亦有不利焉。”战国策魏策四:“且秦灭韩魏。”(三)死。跟“存”相对。论语雍也:“之!命矣夫!”(四
19、)读w。通“无”。论语雍也,“今也则。”又颜渊:“人皆有兄弟,我独。”22.【逐】(一)追赶,追捕,追回来。尚书费誓:“臣妾逋逃,无敢越。”(越逐:指越过军垒去追捕。)易经睽(ku)卦:“丧马勿。”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之。”用於抽象意义,表示追求。韩非子难一:“以有尽无已。”(二)追击。左传庄公十年:“遂齐师。”又成公二年:“齐师败绩,之。”注意:(一)(二)两个义项都不能解作“驱逐”。因为(一)像逐马、逐鹿,都是追回来的意思,并非把它赶走;(二)像逐齐师,更不是把敌军赶走,追击是为了杀伤和擒获。(三)把别人赶出去。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以戈子犯。”(子犯:人名,即狐偃。)引申为驱逐,
20、放逐。史记李斯列传:“非秦者去,为客者。”又管晏列传:“三仕三见。”(见:被。)楚辞哀郢。“信非吾罪而弃兮。”臣客被贬谪的官。宋之问途中寒食诗:“南溟作臣。”杜甫梦李白诗:“客无消息。”辨追,逐。二字一般用起来没有分别。试比较左传桓公六年:“请追楚师”与庄公十年:“遂逐齐师”。但是,“放逐”的意义不能说成“追”。而“挽回”的意义又只能说成“追”(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能说成“逐”。23.【及】(一)追赶上。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引申为达到。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又成公二年:“将华泉。”引申为到那个时候。左传成公二年:“病未死。”为趁这个
21、时候。战国策赵策四:“愿未填沟壑而托之。”又引申为品行赶得上。论语公治长:“非尔所也。”又引申为涉及,发生关系。论语卫灵公:“言不义。”(二)与。用为连词。左传隐公元年:“生庄公共叔段。”又用为介词。左传僖公四年:“屈完诸侯盟。”24.【执】(一)捉拿,拘捕,擒获。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虞公。”(二)拿着。论语述而:“虽鞭之士,吾亦为之。”引申为掌握。论语季氏:“陪臣国命,三世希不失矣。”事(1)任事。论语子路:“居处恭,事敬。”(2)主事的官。尚书盘庚下:“邦伯师长百事之人,尚皆隐哉。”(邦伯,师长:指诸侯公卿。隐:痛苦。)(3)服务的人。用於对人的尊称。不直称他本人,而以他左右服务
22、者来替代。左传僖公三十年:“敢以烦事。”杨修答临淄侯笺:“又尝亲见事握牍持笔,有所造作。”(牍:木简。)(三)志向相同的朋友。礼记曲礼上:“友称其仁也。”又:“见父之,不谓之进不敢进。”父父亲的至交。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怡然敬父,问我来何方。”25.【免】(一)脱身,使脱身。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其君。”引申为释放。左传成公二年:“乃之。”又为脱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胄入狄师。”(二)罢免(后起义)。汉书文帝纪:“遂丞相勃,遣就国。”26.【享】把食物献给鬼神。周易随卦:“王用于西山。”尚书盘庚上:“兹予大于先王。”左传僖公五年:“吾祀丰絜,神必据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常用词 37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