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12页).doc
《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第 12 页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生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水平:整体、器官和系统水平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兴奋性(刺激强度、作用时间及变化率)、适应性(行为&生理)和生殖二、内环境:1、体液量(60%体重)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3、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相对恒定或处在动态平衡中三、生理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快速、短暂、精确种类:非条件反射vs. 条件反射)2、体液调节概念:激素等化学物
2、质通过体液的运输,对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的活动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分类:运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3、自身调节概念: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是由其自身特性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特点: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四、反馈调节系统: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1、正反馈:加速体内某一生理过程完成2、负反馈:维持体内环境稳态第二章 细胞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1、分子组成:脂类(磷脂、胆固醇、糖脂分子)、蛋白质(镶嵌蛋白、外周蛋白)、糖类2、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即流动的液态脂类双分子层为基价,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少
3、量的多糖分别与类脂和蛋白质结合成糖脂和糖蛋白(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不消耗能量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如氧、二氧化碳等 影响因素:a.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b.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扩散(1)经载体扩散:通过载体蛋白的构型改变完成物质转运,如葡萄糖(G)、氨基酸(aa)等营养物质。特点:a.高特异性,即某种载体只选择性的与某种物质特异性结合b.有饱和现象,载体数量有限,转运的物质增加到一定限度时,转运量不再增加c.竞争性抑制,一种载体蛋白同时运转多个物质时,一种物质浓度增加,会削弱对另一种
4、物质的转运(2)经通道扩散:在通道蛋白(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的帮助下完成,如Na/K/CL/Ca等离子特点:通道蛋白的开放和关闭控制着物质的转运a.特异性不高; b.无饱和现象; 3、主动转运:非脂溶性物质分子等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谁主动谁耗能),消耗ATP。(1)钠泵(Na-K依赖性ATP酶,当胞内Na或胞外K时钠泵酶激活分解ATPADP+E3Na细胞内:2K细胞外逆向转运)的意义:造成膜内外Na和K的不均匀分布,建立浓度势能储备;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造成膜内高K,为细胞代谢的必需条件是细胞产生电信号的基础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浓度势能差是其
5、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2)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于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完成的物质转运,需要特殊的转运蛋白):G、aa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4、出胞入胞: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耗能。入胞(血细胞吞噬细菌);出胞(神经轴突末分泌神经递质)二、细胞的跨膜电变化兴奋性:可兴奋性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一)跨膜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可兴奋细胞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内负外0,哺乳动物的肌肉和神经细胞为-70-90m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状态超极化状态:静息电位
6、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去极化:静息电位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反极化:膜内电位由负变正时 复极化:细胞去极化或反极化后,又恢复到原理的极化状态 负后电位正后电位 2、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静K动Na ,产生前提:a.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 b.细胞膜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离子有着不同的通透性本质:静息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对Na+通透性小,细胞内外K+有势能储备,K+经细胞膜易化扩散,扩散到膜外的K形成阻碍K+继续扩散的正电场力,形成接近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改变细胞外K+浓度将影响Rp值(膜内负压)(二)跨膜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发生兴奋后,
7、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迅速而短暂的电位倒转和复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2、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主要由Na内流形成接近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阈刺激膜Na通道少量开放Na少量内流膜发送局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动作电位膜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浓度差由膜外快速流向膜内膜内电位迅速升高,膜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膜电位对Na继续内流构成阻力促使Na内流的浓度差与阻止Na内流的电位差相等,Na停止内流3、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1)上升支: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膜电位由-90-70上升至+20+40mV,主要是Na内流;2)下降支:复极化过程,膜电位由+20+40下降为-90-70 mV,主要是K外流3)
8、兴奋期间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上升支时,A:绝对不应期:兴奋期=0,Na通道关闭,给予多的刺激也没反应下降支时,B;相对不应期:正常兴奋性0,Na通道恢复负后电位时,C:超常期:兴奋性正常,Na通道恢复,阈下刺激就可以引起兴奋正后电位时,D:低常期:兴奋性房室交界希氏束浦肯野(自律性由高到低)窦房结是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播点,控制心脏的节律窦性节律潜在起搏点(其他部位的自律性较低,表现不出来)的自律性表现出来异位起搏点控制心脏的节律为异位节律2、传导性:窦房结发出的兴奋直接传播到右心房和左心房,引起两心房的兴奋和收缩。兴奋同时经过房室交界传导心室,但其传导速度缓慢,使兴奋传导延搁一段时间(房室延搁,0.
9、1s)使得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后才开始收缩,从而保证心室的血液充盈完全。浦肯野纤维-最快(4m/s),房室交界-最慢(0.02m/s);房-室延搁是心内兴奋传导的重要特点,使心脏不发生房室收缩重叠现象,保证了心室血液的充盈及泵血功能的完成。3、兴奋性: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兴奋期变化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有效不应期:对任何刺激均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心肌兴奋性小时。相当于心肌收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意义:保证心肌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从而保证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2)相对不应期:膜电位复极化从-60至-80,给予阈上刺激,细胞方可产生动作电位,说明有兴奋性,但是低于正常水平;
10、(3)超常期:膜电位复极化从-80至-90,给予阈下刺激,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说明有兴奋性高于正常4、收缩性:(1)不发生强直收缩,是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心肌的收缩期所致(2)同步收缩(3)对细胞外液Ca的依赖性较大。Ca收缩力三、动脉血压(一)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1、动脉血压:血流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側压力。心室收缩,动脉压最高;心室舒张,动脉压最低。一个心动周期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约为舒张压+1/3脉压正常值:收缩压为100-120,舒张压为60-80,脉压为30-40。推动血液循环和保持各器官有足够的血流量的必要条件2、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前提足够的循环血量;心室射血产生的动力
11、;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扩张和弹性回缩(缓冲)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搏出量,反映收缩压的高低,搏出量高,收缩压高(2)心率,反映输出量。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存于大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增高(3)外周阻力,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舒张压更明显(4)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减少或容积增加时,血压下降(5)大动脉管壁:弹性储器作用,老年人脉压大是由于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减弱,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明显降低;但老年人小动脉常同时硬化,以致外周阻力增大,使舒张压也常常升高。(二)静脉血压和血流1、静脉血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值为4-12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外周静脉
12、压与中心静脉压差是推动静脉血流的动力(1)心肌收缩力(2)重力和题为(3)呼吸运动(4)骨骼肌的挤压四、微循环1、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2、三条通路:(1)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2)直截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常开放,保证血液迅速通过(3)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微静脉吻合支,血流快,不经过物质交换,温度增高有利于散热五、组织液的生成1、生成原理: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生成的主要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2、影响因素:(1)毛细血管血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4
13、)淋巴回流受阻六、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1、心血管中枢: 延髓内(心抑制中枢、心加速中枢、缩血管中枢)2、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第五章 呼吸呼吸的过程包括3个环节: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组织换气)一、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原动力)肺内压与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直接动力)1、呼吸运动(吸气肌为:;呼气肌为:腹壁肌、肋间内肌)(1)平静呼吸: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容积,肺内压,引起吸气。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2)用力呼吸:除膈肌、肋间外肌,还有胸锁乳突肌、胸大肌、斜角肌也参与。吸气呼气时都是主动过程(
14、3)胸式呼吸:肋间肌活动为主腹式呼吸:膈肌活动为主2、胸内压和肺内压(1)胸内压 即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时,无论吸气或呼气,胸内压均为负压。 意义:使肺泡保持扩张状态,有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促进静脉、淋巴液回流; (2)肺内压 即肺泡内的压力。随着呼吸运动呈周期性变化。吸气时,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呼气时,肺内压高于大气压(二)肺通气的阻力:分为弹性阻力(70%)和非弹性阻力(30%)1、弹性阻力:肺和胸廓的弹性回缩力2、非弹性阻力:气体流经呼吸道产生的摩擦阻力,受气道口径、气流速度和气流形式影响(三)肺容量和肺通气量1、肺容量(1)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呼吸时,一般以50
15、0ml计算(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增加的吸气量(3)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可以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4)时间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尽力呼气,在第1、2、3秒内所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分别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可以动态评价肺功能。(5)用力呼气量:不仅能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而且可反映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首选指标。2、肺通气量(1)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即潮气量*呼吸频率。(2)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每分钟真正进或出肺泡的气体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意义:潮气量加倍,
16、呼吸频率减慢,通气量增加,深慢呼吸;潮气量减倍,呼吸频率加快,通气量减少,浅快呼吸。(3)解剖无效腔:不参与气体交换,容积约为150ml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气体在体内的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在生物膜两侧的分压差。换气时,O2和CO2的交换都是以单纯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实 现的。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二)气体交换的过程1、肺换气:肺泡内的O2顺着浓度差,由肺泡 扩散至毛细血管内的静脉血中;静脉血中的CO2也顺着浓度差,由毛细血管进入到肺泡当中。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的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2、组织换气:02 由毛细血管内的动脉血向组织细胞扩散,C02由组织细胞进入毛细血管内的动脉血中。
17、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3、影响肺换气的因素:(1)气体的扩散速度:气体的扩散速度快,气体交换也快,反之则慢。气体扩散速度与气体的分压差成正比。(2)呼吸膜的厚度与面积: 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与呼吸膜面积成正比(3)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之比,VA/Q约为0.84,配比适当,肺换气效率最高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O2的运输方式:氧合血红蛋白(HbO2)(1)物理溶解 :O2在血浆中的溶解量与O2分压成正比,一般情况下,100ml血液中O2的溶解量占血液运输总量的1.5%。(2)化学结合,主要方式:O2可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基础知识 考试 重点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