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能.pdf
《初级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能.pdf(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现代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 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 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 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A摘录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 (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 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 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 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温馨提示: 1注意审
2、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 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 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 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 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 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答主观题要有四、答主观题要有创意创意 解答要求谈“个人的主观感受”的题时,要想答出创意,从语 言上给评卷老师留下较好印象,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灵活引用引用出新意出新意 在答题时,灵活引用古诗文、名言警句,使答案具有文学美。 如阅读牵着母亲过马路一文,要求考生谈谈受到的启发或 教育。我们借助引用作以下回答:“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 衣。天底下最伟大的爱是母爱,正是这样伟大的母爱养育了 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当孝敬她在我生活的 每一天。”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 我,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兽犹如此,人何 以堪?不尽孝道,不及禽兽,枉称为人!” 2 2、巧用、巧用修辞修辞闪亮点闪亮点 在答题时,恰当地运用对比会使说理鲜明、透彻,比喻 的运用会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而运用排比能增 强语言的气势,使答案具有节奏美。 例如读人生一文,要求写出对人生的感悟,综合运 用排比、比喻可作如下回答: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 的音符;人生如一首诗,应
4、该多一些热烈的抒情,少一 些愁苦的叹息;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 少一些灰暗的色调;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 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 再比如读羞辱是炼狱一文,要求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和体会。此题可用对比、比喻作如下回答:“人生在世, 难免遭受羞辱。得意处,羞辱促人猛醒,使你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失意时,羞辱是当头一棒,定会激发斗志, 催人奋进。记住,无论何时何地,都把羞辱当作奋进的 动力,你的人生之路定会越走越宽阔!” 3、遣词造句遣词造句细推敲细推敲 试题答案寥寥数语,要想吸引评卷老师,就得 尽量选用成语或四字词语,努力使句式整齐划 一,读来琅琅上口,使答案具有音乐美。 下
5、面是某同学答案中的一句话:“这个故事很 感人,我读后受到了震撼,我终生不会忘记。” 很显然,此答案算不得上乘之作。如若添上几 个成语,变换一下句式便会大有改观:“这是 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它使我的灵 魂得到了洗涤,使我的人格得到了升华,我将 永铭心头,没齿不忘!” 各种各种题型题型的解答方法的解答方法 一有关一有关语言修辞语言修辞的题型的题型: : 1 1描绘类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 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 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 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
6、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 2结构类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 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 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 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 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 扣,表达了 3 3修辞类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 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 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 象特性 3. 对比
7、: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 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 无穷。 三、有关三、有关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的题型的题型: : 1 1艺术类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 用? 答题模式:使
8、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2 2人称类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 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 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 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四、有关归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内容要点的题型: :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 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 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 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 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题型的题型: :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
9、)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 分析, 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 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一、叙述人称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 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 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
10、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 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 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 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 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 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 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 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 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
11、.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 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 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 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 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 分缕析
12、;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 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 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 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 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照应;设置悬念,制
13、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 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 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 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 铺垫、埋下伏笔;
14、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 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 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 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 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 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
15、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 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 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 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 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 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 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 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 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 “
16、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 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 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 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 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 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 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
17、 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 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 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 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 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衬托是 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 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 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
18、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 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 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 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 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 程,所谓想象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 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 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常见题型的基本答法常见题型的基本答法 一一. .开头开头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文的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文的作用作用。 1.交待时间.
19、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2.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 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张 本或与之照应。 4.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面的内容更突出。 5.5.引发读者引发读者好奇心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 读下文的欲望。读下文的欲望。 二二. .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 1.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实际是 是问选材与中心的关系。很显然,写这些 内容是表现.证明.突出.强调主旨的。如果是 问为什么详写详写,其基本思路是详写可以把 主旨表现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充分.更全面。 2.可以从结构结构的角度来思考,
20、即写这部分 是为了与前面(可能是开头)或者后面 (可能是结尾)形成照应.衬托.对比等。 三三. .“ “由由说开去说开去” ”的文章是怎样说开去的文章是怎样说开去 的?的? 1.一般是由引出话题。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4.议论.反思.辩证看待。 四四. .使用第一使用第一人称人称(或第二(或第二. .第三人称)的好处第三人称)的好处 (或效果)是什么?(或效果)是什么? 1.第一人称,好处是便于叙述故事.充当线索,便 于心理描写.抒发情感等; 2.第二人称,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 显得亲切。 3.第三人称,拉开和读者的距离,这样便于议论, 因为
21、议论是要冷静的,所以抒情时常用“你”.议论 时常用“他”。 五五. .对文意的对文意的选材与写法选材与写法做鉴赏评析做鉴赏评析 1.常用的术语是“以小见大”,即从小的普通的事 件中来反映大的道理,比如写母亲在我出门时的 一句叮咛来反映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2.新颖.别致.视角独特。即素材本身不新鲜,但审 视材料的角度与众不同。 3.层层深入,逐层递进。 4.以物喻人,意味深长。 5.以为线索,将贯穿起来,思路清晰, 材料集中。 6.前后对比,主旨鲜明。 六六. .修辞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手法运用的好处 1.最常用的是比喻比喻,比喻可以把抽象的说具体,把深奥的 说通俗,把枯燥的说生动;其次是排比排比
22、,它可以营造声势, 可以用简短的篇幅内表达出大量的内容,还可以营造形式 与声调上的美感。 2.再说对比与衬托对比与衬托,目的是为了使某物或某种特点更突出. 更鲜明。通常写甲物时可能要先写乙物,其目的就是为了 从侧面与甲物作对比,从侧面更好地突出它。 3.考试中,还会从更灵活的角度来考查,比如从句式的变 换角度来考查,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来,其实还是为了 表意或形式美的需要,这样表达可能是从近及远,由现象 到本质,为突出强调,为了前后对应协调。 再比如从词的活用来考查,如诗歌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 蕉,“红”做动词用,有何妙处?一般来讲,在讲词的妙处时, 都有形象生动这样的说法,的确是这样,在这里
23、,“红”还把 静止的状态写活了,写出了过程与动态感。 七七. .对对人物人物形象做鉴赏评析形象做鉴赏评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即这是哪一 类人的代表,然后再说他身上具体的特点,特点 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这叫定量分析。同时要注 意的是,人物形象往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 也就是他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在好人身上会 有缺点,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还有一点是对立 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伟大与渺小的统一等等。 八八. .从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某两方面对某文文 段段赏析赏析 常见答题格式是:用手法,从角度, 对作了描写,表达了,使文章的 更。 作答时,一定要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级中学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浏览 理解 答题 技能 技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