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深度挖掘课程资源让品德课堂更有效(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论文:深度挖掘课程资源让品德课堂更有效(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品德论文:深度挖掘课程资源,让品德课堂更有效-第 6 页小学品德论文 深度挖掘课程资源 让品德课堂更有效【摘要】传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局限于把教材看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也是唯一的,使教师的教学失去活力,使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机械重复地学习成了掌握知识的唯一途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积极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在挖掘资源的基础上,让课程资源有效地服务于课堂,运用于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其效度。这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因而我们进入课堂,珍视童心世界,挖掘和利用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资源。使课堂更有活力,使课程更具有实效。【关键词】挖掘 打造 有效小学品德以儿童的生
2、活为基础,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也意味着它的教科书必须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科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仅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也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同时,教科书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也使它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而不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来供教师讲述。同时品德课程明确提出:“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
3、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必须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的课程或按照实际情况,合理拓展教材,灵活地变动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内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一、挖掘教材资源 让教材丰满起来新教材所蕴含的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不再是以“告诉”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是以范例的方式呈现。低年级教材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图又是以反映儿童生活的照片为主,儿童喜爱的卡通画为辅。因此,教师必须能够真正地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
4、。教师更需要合理地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达到活用教材,有效开发教材资源。1.定位目标,尊重教材,生成主题陶行知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东西搬一些到学校里,好比搬一些树枝到鸟笼里,决不是鸟的世界。他还说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教育作用。新教材实际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取向。他不只是关注生活,他更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发展。教材更重要的功能是引起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建构。教材编排遵循的是儿童的生活逻辑,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教材的设计是动态的。教材是拐杖,在学步时,不去依靠是可能会摔跤的。依托教材,尊
5、重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目标,开发教材的资源。比如去年市品德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执教我爱秋天这一课,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板块,在引入秋天后,再感受秋天,这一环节又分成公园看花,菜园摸果,果园尝果,然后在歌曲秋天多么美中进一步提升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最后在诗歌提升中结束,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用各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特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进行交流没,从而加深对秋天的喜爱,使其更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而另一位执教老师则是重在对秋天果实来历的介绍。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定位,出现不同的教学场景。2.因地制宜,重组教材,超越教材新教材给我们老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驾驭使用教材的空间。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
6、材”的观念,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即“吃透”教材的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本班级的实际情况,善于对教材进行取舍、扩展,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素材。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改进、补充教材资源,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努力使自己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去重组教材,超越教材,真正实现在教学中“做课程”的理想目标。比如,在教学集体力量大这一课时,我校两位教师进行了同课异构,非常清晰地将自己的个性体现在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中。浙教版的这一课内容比较的单薄,如何让简单的内容变得更为丰满,服务于我们的教学需要呢?两位执教教师都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开发和重整。原
7、有的教材中,仅有一个蚂蚁搬蛋糕的画面,几句说明集体力量大的格言,几个小动物不齐心协力拉水果篮,以及一个乒乓球中一个小口径的瓶中脱险的实践操作的画面。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过于单薄。两位老师都重新进行了安排。其中一位老师通过两个游戏串气球和七巧板拼图,三个活动来达成目标。另一位老师则设计了参观主题公园的方式,以“故事厅、实验室、影视城、怪兽厅、篮球馆和游戏闯关区”等几个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不管是哪一节课,都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开发和再利用。这样富有个性的适度开发和利用,激活了教材,让教材更丰满,让教学效果更加有效。二、挖掘学科资源,让学科活起来品德课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8、和综合性。崔峦老师所说的“理想的教学应打破时空的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这种大教学观启示:我们教学要拓宽教学时空,深入生活实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方能显示勃勃生机。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实现资源共享,做到学科整合。1.整合语文学科资源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在语文课堂上无法实现的梦,可以借助品德这个平台,拓展教学的外延;同时,可以利用语文阵地,丰富品德的内涵。巧妙地进行两者间的整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如苏教版品德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家里来了客的创作小品“陌生人到我家”与人教版四册语文书上第七单元的口语交
9、际P131页内容相同,我们进行了整合。再有品德与生活四册第二单元跟语文的第一单元“春天里的发现”可以说是同步的,这两课的教学目标也大体相同,要求学生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 用心去感悟,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去寻找春天,在春天里有更多的发现。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就把语文课的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整合起来上。教学活动分为四个板块:游戏导入播放歌曲,想象春天找春天,话春天颂春天,写春天。课的开始游戏导入,接着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春天的景象?然后汇报课前各小组以不同的途径寻找春天的结果,说说你在哪里发现了春天?是怎样发现的?你发现的春天
10、有什么特点?最后朗诵春姑娘的诗歌,仿写诗歌或用笔写下你眼中的春天。2.共享其他学科资源品德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开放性、活动性是课程的特点。活动是教学的中介,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各学科的资源,与学校少先队活动结合,发挥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课的优势,为品德课堂教学服务,达到资源的共享。例如教学我心中的春天一课,利用学生美术课上学会的小制作,让儿童制作春天的花、树和蝴蝶、蜜蜂等,并将自己的作品布置在教室的展示台上或垂吊在适宜的空间,使教室里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在春天小剧场活动中,让儿童在音乐课上学会的有关春天的歌曲和舞蹈,学习用动作模拟春天动植物的变化,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用唱歌、表演或童话剧等
11、形式来表现春天,启发儿童用肢体语言表现植物的生长过程及蝴蝶传花粉或蜜蜂采蜜的过程。在教学和春风一起玩,春天的种植这些课文,笔者则更多地共享科学课的资源,“怎样利用风力让风车转得更快,怎样让纸飞机飞得更远等。三、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做起来生活永远是第一教科书,道德存在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为“品德之知”不同于“见闻之知”,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并通过生活过程加以确证的实践之知,而不是“闻知”、“说知”。因此,
12、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1.挖掘学生独特的生活资源学生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范围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大自然、居住小区、家庭众多地方都留下了学生的足迹,留下了学生生活的影子。不同的学生在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孩子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生长点,学生的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教师应注重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所爱所恨、所欲所求,去捕捉、去提炼,去开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就会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德育实效。 比如在我不任性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老师引导,在大家
13、的帮助下,贝贝不任性了,成了懂事的孩子。(贴情景图)现在贝贝遇到了这样的事会怎样想、怎么做呢?你们能把图上发生的事表演出来吗?(情景图为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镜头:双休日,贝贝跟妈妈上街,看见一个非常高级的文具盒,很想自己也有一个,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学生便分小组根据情景图进行表演,师生评议。在此之后,邀请本校一位教师讲述他懂事的女儿带壳中不任性的故事(此孩子就在本班就读),而后让学生采访这个孩子。这样的教学中补充上街、待客等生活情景,通过小组分角色表演,让各小组成员智慧互补、经验分享、同构共建、合作创造,生成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实现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重构,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14、培养他们成为善解人意的、不任性的好孩子。如果脱离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真实的生活,教育就将是苍白无力的说教。2.挖掘学生共有的生活资源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其它资源,具有生生不息、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这是其它任何形式的资源不能比拟的。学生的个人生活虽然各不相同,但由于年龄相仿,在学校受到同样的教育,有许多方面又是相似的。我们教师就通过开发学生共有的生活资源服务于课堂。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关心老人一课时,就注意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班级中有许多同学上学放学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接送,有的自己的书包也是长辈给拿的;在家里,大部分学生都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长辈对他们疼爱有加,而
15、学生关心老人的事却非常的少,有的还不尊敬老人。教师就把这一现象拍摄下来呈现于课堂,面对真实的生活事件,学生特别感兴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就会明白自己的生活离不开这些老人的关心照顾,真正体会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含义了,我们做小辈的应该学会关心老人。四、挖掘教师资源,让教师动起来教师是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没有教师传造性的利用和开发,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还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1.利用
16、教师已有的生活经验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体验。在本课程中,教师已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也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支持者的教师要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服务,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挖掘自身的观察力。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同时,还要很好的领会编者的意图,这是保证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教师在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的长期观察,可以逐步积累,形成每个儿童的发展档案及
17、其生活环境的有关信息,确保每次活动的开展受到儿童的喜欢,确保每个儿童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其次必须挖掘教师巧妙设计主题活动的能力。除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题活动之外,教师要根据编者的意图、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灵活巧妙地确定活动的主题。这些主题可以来自儿童自身对生活的发现,也可以由教师提出的建议让儿童做出选择,还可以是师生共同商议决定的。再者必须挖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大量的资料,这就迫使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如欢欢喜喜过春节这一课,教师必须收集一些全国各地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图片、资料,以及本地区人们进行欢度节日的相关录像资料,还可以收集一些有关新春佳节的装饰品,等等。又
18、如,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教师要准备一些学生比较难收集到的资料:如九峰山旅游风景区的相关图片、传说;变化中的家乡北仑的概貌资料;以及家乡的民间特色方面等等。我们认为,教师特有的生活经验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师已有的生活经验,课堂教学将更加多姿多彩,才能真正把这些主题活动演绎得更加生动和活泼。2.发挥教师教学的个性特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教师是主角,不仅要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而且要协调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其它教师的力量,引导并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探索。同时由于教师有自己的个性,
19、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学生的研究与定位、对教学方法的感悟与实践、个人文化的积淀与修养、对教学工作的情感与态度也是有差别的。教学活动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打破了传统单一的课程观念,确立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课程观念,从而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保障,使课程增加了弹性、选择性;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视野、教学技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推动,甚至是挑战的作用;还更好第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使得学生的主体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都有全新的发展。参考文献:1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陈秀娟.开发课程资源 让儿童回归生活J.甘肃教育,2007(1).3吴芳云.儿童生活,品德养成的沃土J.小学德育,2006(12).4林素仙.关注儿童,有效开发课程资源J.小学教材教法,2007(3).5张丽玉.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评述J.生活教育,2006(9).6贺慈满.开发课程资源 回归儿童生活.北仑教科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