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7页).doc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第 17 页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材分析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以生活常见的实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之后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方式逐步体会,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去,既积累丰富的知识,又促使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亲切感。二、单元总体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法算式各部分的
2、名称。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单元重难点重点:1、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 题。难点:除法的意义和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 单元课时分配用7课时安排教学。第一课时一、授课课题:平均分(二)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
3、学习习惯。掌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平均分”的方法。2、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学生在观察例题图后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所以教学时引导好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五、课前准备 准备一幅教科书12页情境图。四、 教学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二)问题及例题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问题1:小朋
4、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出示情境图)【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暢所欲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师生活动)(1)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情境图。2、 探究新知问题2: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出示主题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分。(师生活动)(1)同学讨论交流。(2)教师收集信息。问题3: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师生活动)(1)学生观察
5、画面,交流信息。(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情境图。(3)师生共同归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3、 巩固练习(1)第15页“做一做”。(2)目标检测(见学案)4、 全课总结 问题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 学 案 一、课前预习 妈妈买来一些水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怎么分?二、目标检测 课本练习三的第3、4题。三、配餐作业: 请同学回家后自己动手分一分水果,并做好记录。第二课时一、授课课题:除法(一)二、教学内容及其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6、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2、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这节课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可能出现解题不完整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应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来解决问题。四、课前准备情境图三、 教学设计教学基本流程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问题及例题1、 创设情
7、境,激发学习兴趣。(出示情境图)问题1: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请小朋友想一想。【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温故知新。(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 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师生共同归纳: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盘都是3个竹笋。问题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出“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像这样的情况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问题3:我们所学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学的除法小朋
8、友知道它的符号吗?【设计意图】: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读一读、写一写”的学习活动。(师生活动):学生练习书写除号,集体订正。2、巩固练习 第18页“做一做”。 目标检测(见学案)3、全课总结问题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四、 板书设计 除法(一) 124=3 除 法学 案一、 课前预习每份5个,分成了( )份,10( )=( )每份2个,分成了( )份,( )( )=( )二、 目标检测课本练习三的第5、6题。三、配餐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用学到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讲给爸爸妈妈听。第三课时一、 授课课题:除法(二)
9、二、 教学内容及其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三、 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 教学问题及其说明在教学时,学生可能对除法运算的含义较难理解,所以教学时引导好学生,通过例题图讨论、交流掌握好除法的含义、名称。五、 课前准备挂图。六、 教学设计教学基本流程情景
10、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问题及例题1、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问题1:(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图,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师生活动)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观察图。2、 探究新知问题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师生活动) 同学讨论交流取名。 教师收集信息。(板书课题)问题3:请同学们对照算式与情境,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例4、例5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设计意图】:通
11、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师生活动) 学生交流想法。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教师把收集的信息写在黑板上。3、 巩固练习 第19页的“做一做” 目标检测(见学案)4、 全课总结问题5: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课所学的知识。七、 板书设计 除法(二) 20 4 = 5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学 案一、 课前预习写除法算式:1、被除数是24,除数是6,商是4。 2、10除于2等于5。二、 目标检测课本练习四第4、5题。三、 配餐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用学到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二 年级 数学 下册 第二 单元 教案 1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