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二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二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 5 页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的产生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在跟声打交道。你知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码?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观察、思考、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是声带在振动;敲鼓是鼓面在振动;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想想议议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吗?例如,蝉是怎样发声的?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生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早期唱片机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发生的,唱片上有
2、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声音的传播 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 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但是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空气也是传声的介质。如果云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想一想,地球上的动物大多具有听觉,是否与此相关? 声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
3、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者,我们把它叫做声波。想想议议 我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你能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来支持你的说法吗?声速 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要过一会儿才能听到回声,这说明生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想想做做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想
4、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通过评估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声音的特性音调 我们接触到得声音各种各样,有的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 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可见发声体振动得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得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 人们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5、。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们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映灵敏。或许你曾经注意过,有时在你认为很静、没有任何声音时,猫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觉。猫能够听到的频率的范围是60-65000Hz,狗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1550 000Hz,海豚能听到声音的上限是150 000Hz. 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还记得吗,本章开始时说过“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声音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次声波。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二 物理 上册 声音 产生 传播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