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1、2、3、4节知识点及练习题(4页).doc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1、2、3、4节知识点及练习题(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1、2、3、4节知识点及练习题(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1、2、3、4节知识点及练习题-第 4 页七年级科学第一章1、2、3、4节知识点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冷热,痛觉等感觉功能。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3、蛋糕的香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末梢将香味传到大脑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了嗅觉。4、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5、舌尖对甜比较敏感,舌侧对酸比较敏感,舌根对苦和咸比较敏感。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于
2、物体振动产生的。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3、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4、跟水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5、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保持身体平衡。(解释晕船、
3、晕车现象)。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神经中枢(脑部产生听觉)。外耳结构功 能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与咽鼓管连通听小骨骨性传导、放大振动内内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前庭、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可用助听器;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不能用助听器。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
4、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7噪声: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第四节光和颜色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
5、萤火虫等。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4、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5、物体颜色: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教版七 年级 下册 科学 第一章 知识点 练习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