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探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38页).doc
《湖北荆门探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3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荆门探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38页).doc(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北荆门探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第 34 页合同编号:ZJYT2013-152湖北荆门探区2012年度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总结报告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2013年7月湖北荆门探区2012年度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总结报告项目来源: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承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项 目 长: 李幸运 报告编写: 李幸运 李晓溪参 加 人: 李幸运 姚政道 李晓溪 魏宝辉 曹丽丽 王亚楠 审 核 人: 潘良云 王 霞技术负责: 李明杰 张延庆单位负责: 王小善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2013年7月目 录前 言1第
2、一章 工区概况4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4第二节 区域地质概况5第三节 勘探简况15第二章 地震资料解释16第一节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16第二节 层位标定和波阻特征分析17第三节 资料解释和构造特征分析21第四节 速度场建立和平面成图27第三章 有利勘探区带及钻探目标优选29第一节 页岩气藏基本地质特征分析29第二节 储层预测31第三节 有利区带综合分析35第三节 钻探井位建议40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建议42结束语43附 图44前 言一、项目来源及目的根据浙江油田对湖北荆门勘查区页岩气勘探的总体部署,查明勘查区构造形态和目的层段赋存状态及埋深,落实页岩气参数试验井井位等目标,开展对荆门勘查区2012年
3、度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工作。委托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承担湖北荆门探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项目,对工区主要页岩目的层龙马溪组黑色页岩进行研究。项目组针对工区资料状况和页岩气勘探特点,以层位标定和地质层位和构造精细解释为基础,结合国内外页岩气勘探经验和工区实际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地质分析,确定了工区的有利勘探位置,并为页岩参数井的钻探提供了物探技术支持,完成了合同所规定的研究内容,并取得了预期成果。二、地质任务与技术要求综合前期的地质踏勘和评价研究表明,荆门探区内的构造相对稳定、页岩较发育。确定的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水井沱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上三叠统九里岗组等勘探目的层系,均有较
4、好页岩气资源潜力,具一定的页岩气成藏条件;其中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区内最主要的目的层系,上三叠统九里岗组存在煤层气的可能。依据本区勘探总体部署的需要,确定本次二维地震资料解释项目地质任务为:(1)系统收集、整理探区及邻区已有地质资料及钻井、测井等资料,结合地震反射特征,标定、追踪震旦系白垩系间与各主要地质层序界面相对应的地震反射界面,对区内二维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落实各地震反射层的展布特征和构造形态;(2)在构造解释基础上,重点编制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上三叠统九里岗组等四套勘探目的层暗色页岩层顶底的构造图及地层厚度图,落实页岩气目的层系的构造形态、分布特征和厚度变化规律; (3)落实工区内断层的
5、空间组合和空间展布,查明区域地质结构、断裂性质与分布特征,研究构造发育史和断裂演化史;(4)开展探区页岩气层系预测及研究,查明区内有利暗色页岩层的空间展布及地层埋深,进行页岩气有利区带分析,解剖页岩气成藏条件,并开展油气检测试验;(5)开展页岩气及常规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靶区评价优选,提供页岩气及常规天然气勘探目标及评价井井位方案,为页岩气及常规天然气资源评价提供系统、可靠的钻探依据。三、项目组织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本项目研究工作,东方公司地研中心和处理中心组织雄厚的研究力量,合理配备各专业技术人员(表0-1),开展项目工作;注重与中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领导和专家及时交流项目进展与工作中的问题;多项组织
6、措施相结合,保证了项目顺利运行。在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得到了中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在资料的收集及解释问题的讨论等方面都与中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0-1 项目组人员一览表序号姓 名性别学 历职称专 业技术分工备 注1李幸运男硕士工程师石油地质地质解释项目长2姚政道男硕士高工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技术指导3魏宝辉男大本高工石油地质专家指导技术指导4王 霞女硕士高工石油物探专家指导技术指导5李晓溪女大专工程师石油地质资料解释组员6曹丽丽女大本工程师石油地质资料解释组员7王亚楠女硕士工程师石油地质资料解释组员四、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主要地质成
7、果1、任务完成情况本次研究共收集到测线8条,主测线5条,联络线3条,共计572km(图0-1)。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和要求,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主要完成的工作量见表0-2.图0-1 工区地质图和测线分布图表0-2 工作量一览表序号工作内容完成工作量备注1资料收集整理加载收集、加载二维地震测线8条,总计约5322km,工区石油钻井分层资料2口,页岩气浅井2口,页岩气地球化学等其他资料若干。完成2地震资料解释完成工区中三叠底界、下三叠底界、石炭系-二叠系底、志留系底、奥陶系-寒武系底、震旦系底等重点层位的标定和解释完成3图件编制完成志留系顶、底界面的构造图和埋深图的编制完成志留系地层厚度图和含气页岩
8、厚度图的编制完成下三叠统和中三叠统寒武-奥陶系底界面构造图完成4有利区带优选和井位建议划分工区页岩气储层发育有利发育区,并为J101井的钻探提供物探技术支持,提供3口建议井位完成5报告编写完成项目成果报告和汇报多媒体。完成2、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1)、在工区没有测井的情况下,利用“地质戴帽法”,对地质反射界面进行了准确的标定,落实地震反射特征:目的层龙马溪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以双强相位,后强相位是我们的追踪相位(2)、进行地震资料的层位追踪和断层解释,基本查明工区构造形态和主要断裂分布特征:工区总体呈现一走向北北西,倾向北东东的单斜,西部为受限于通城河断裂和远安断裂的远安地堑,JM2012-76
9、线以东和JM2012-256线以北是褶皱造山带;工区主体为一东倾单斜,主体位置倾角10-15。(3)、在工区没有测井数据的情况下,综合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和钻井分层资料,设立速度控制点,对地震叠加速度转层速度进行控制,形成空间速度体,时深转换后进行构造成图,经后期钻井验证,误差小于2.5%,达到精度要求。(4)、在地震解释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分布范围、断裂、埋深、厚度等方面对目的层的有利勘探区块进行了划分:远安地堑以东,南漳-荆门断裂以西单斜构造完整,大断层不发育,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在埋深小于4000m范围为页岩气勘探有利区,面积500km2。(5)、利用最新的钻测井成果,进行了二维地震波阻抗反演
10、,对含气页岩气储层进行了预测,并对结果进行了平面成图:含气页岩厚度顺构造走向呈北北西向展布,JM2012-68线以西,厚度相对较大,埋深小于4000m的有利区平均厚度约30m。(6)、编写了成果总结报告。第一章 工区概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湖北荆门勘查区位于湖北省境西部,地理极值坐标为东经11102001120500,北纬305000313900。矿权登记总面积为4901.505km2(图1-1)。行政上,勘查区位于湖北省西部的3市6县间,分别为荆门市东宝区、宜昌市夷陵区、远安县、当阳市、襄樊市保康县、南漳县等市县境内,见图1。勘查区地处江汉平原西部武当山脉东翼,探区东南部呈平原水网地貌,向西
11、北方向依次进入丘陵、山地,地势抬升明显,呈西北高东南低趋势。区内次高山、丘陵、河谷冲积平畈兼而有之,探区北部边缘约+2000m的聚龙山为本区最高处,东南部海拔70m左右,相对高差较大。工区大部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湖北有名的“林海”。区内矿产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已探明的磷矿石、煤矿、紫砂陶土、硅石、石灰石储量均在亿吨以上,是全国磷化基地。图11 工区地理位置图第二节 区域地质概况一、区域构造特征按照前人的研究,中扬子地台主要划分为鄂中褶皱带、黄陵-神农架褶皱带、湘鄂西褶皱带、川东褶皱带等几个构造单元,工区位于鄂中褶皱带
12、下当阳复向斜(图1-2)。当阳复向斜带位于黄陵隆起以东,乐乡关-潜江背斜带以东,大巴山-大洪山边缘坳褶带以南,江汉断拗以北地区。工区主要构造单元有远安地堑和当阳向斜,远安地堑位于黄陵隆起东侧,西界通城河大断裂,东界远安大断裂,走向为北北西向。地堑两侧分布三叠系地层,期间充填白垩-第三系红层,其轴线偏向地堑东侧,沿沮水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延伸。当阳向斜位于远安地堑东侧,东界是南漳-荆门大断裂。向斜总体为北北西向,为一开阔的地垒式向斜。以巡检司至东巩一线为界,北区多为二三叠系分布,南区大面积为侏罗系所覆盖。北区褶皱强烈,山由一系列线状背斜组成,排列紧密,多呈北西向,断裂发育。南区轴向北北西向,两翼大
13、致对称,北端收敛,南端开阔,北高南低,次级褶皱发育。构造变动北强南弱,北部褶皱多呈北西向展布,向南逐渐转为北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图1-2 工区构造位置图(红框为工区位置)二、区域沉积特征及暗色泥岩分布扬子板块是在元古代晋宁运动形成的前震旦系变质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对沉积盆地的演化,总体概括为两大演化阶段:加里东一印支期(Z:一T)原型盆地演化阶段及燕山一喜山期(J一Q)强烈变形、变位演化阶段。伴随晚震旦世至中三叠世地层沉积过程中四次规模较大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即晚震旦世陡山沱期海进,灯影期海退;早寒武世海进,中、晚寒武世海退;奥陶纪一早志留世海进,中、晚志留世海退;二叠纪一早三叠世海进,早三叠纪晚
14、期海退),震旦纪,陡山沱期发生大规模海浸,扬子板块大部分被海水淹没,广泛接受沉积。中扬子地区发育1 套暗色泥岩,湘鄂西区较厚,平均厚为139 m,最厚达377 m。鄂东南通山等地发育了较厚的炭质页岩夹薄层泥灰岩组沉积了一套暗色泥岩,合和硅质岩组合。寒武纪,扬子地区为陆表海,早寒武世早期海水由西往东加深,沉积物为黑色砂岩、页岩、泥质页岩夹硅质岩的建造组合(图1-3)。早寒武世中晚期,海水变浅,水体由滞流变为畅通,由还原转为氧化环境。沉积物主要为灰绿色页岩、泥岩、砂岩夹灰岩;中、晚寒武世,海水进一步变浅,沉积物主要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砂泥质组合。北部地槽区是位于扬子与华北两个陆表海之间的一个活动
15、性较强的陆缘海槽,早寒武世构造活动较强,属于浅海-半深海环境,沉积了鲁家坪组和箭竹坝组炭硅质泥砂岩、页岩夹碳酸盐岩。中、晚寒武世构造活动性减弱,地壳上升为陆表海环境,沉积了毛坝关组、八卦庙组、八仙组碳酸盐岩及炭泥质岩。图1-3 中、上扬子下寒武统烃源岩沉积相图(据梁迪刚等,2009)奥陶纪,扬子地区接受稳定型台地沉积。早奥陶世为浅海潮间环境,沉积物为粉砂岩、页岩和生物屑灰岩组合;中奥陶世海水加深,沉积物为瘤状灰岩、龟裂纹灰岩;晚奥陶世,由于地壳上升发生海退,环境转为深水陆棚半闭塞环境,沉积物以页岩为主。大巴山地区早奥陶世为浅海环境,沉积了白云岩、鲕状灰岩、生物屑灰岩;中奥陶世为半封闭环境,沉积
16、了深灰色瘤状灰岩、生物屑灰岩;晚奥陶世海水加深,发育了页岩和硅质岩。志留纪,早志留世开始、海水由南向北侵进,开始多呈海湾状,海水深而不畅,沉积滞流相黑色页岩和硅质岩,笔石大量聚集,随着海盆扩大,处于潮下-浅海陆棚环境,沉积了页岩、粉砂岩、泥灰岩等组合建造(图1-4);中志留世,沉积区水深加大,多沉积浅水陆棚相黄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泥质岩;晚志留世,大部分地区上升为陆成为剥蚀区。图1-4 中、上扬子上奥陶-下志留统烃源岩沉积相图(据梁迪刚等,2009)从早二叠世开始, 扬子克拉通内部出现了隆凹相间的构造沉积格局。 上扬子研究区围绕川中古隆起发育川北、 鄂西、 川南三个碳酸盐岩深水陆棚, 其中鄂西深
17、水陆棚向东伸向中扬子区,成为东西狭长的鄂西江汉深水陆棚。 川北深水陆棚则是以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开江梁平台凹的雏型。东吴运动后,扬子地台东部与西部、下扬子区与上扬子区沉积格局的差异更加明显。中扬子区因江南古陆抬升, 上二叠统烃源岩不发育。本区发育4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层(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组一志留系、二叠系),它们不仅是常规油气的主力烃源岩,而且是页岩气成藏和勘探的重点对象。(1)上震旦统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为一套页岩、泥质岩、含云质灰岩沉积。碳酸盐源岩一般厚0.9一313.Osm,平均厚104.87m。平原区烃源岩厚度均小于100m;湘鄂西区建始一恩施一咸丰一线以西地区厚度亦均
18、小于50m,鹤峰区块厚度普遍大于100m,以石门杨家坪最厚,为425.Zm。泥质源岩一般厚4.8一347.43m,平均厚56.19m;平原区厚度均小于20m,湘鄂西区利川一彭水以西地区厚度均小于IOm,鹤峰区块厚度相对较大,一般为50一200m,以鹤峰白果坪最厚为347.43m。镜质体反射率区间值为0.71一4.62%,平均值为3.23%,主要处于过成熟晚期干气阶段,成熟度较下寒武统略高,镜质体反射率最高值达4.62%,平面上具有与下寒武统烃源岩相似的变化特征。(2)下寒武统下寒武统包括石龙洞、天河板、石牌、水井沱四个组。石龙洞一天河板组主要为一套灰岩、云质灰岩、云岩、泥质条带灰岩夹鲡灰岩沉积
19、,石牌组为一套页岩,粉砂质页岩沉积,水井沱组为一套页岩、含碳质页岩与泥灰岩沉积。泥质源岩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中下部,一般厚10.9一633.92m,湘鄂西区以咸丰一永顺地区最厚,大于40m,向西北石柱方向、东南大庸方向逐渐减薄;平原区以蒲忻一带厚度最大,大于300m,向西北至钟祥一南漳一带变薄,几乎没有分布,向东南方向亦存在减薄趋势。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一般为0.22一3.85%,平均为2.74%。平原区相对较低,一般为0.2一2.4%,由北向南呈逐渐增高趋势,南部最高达n.49%;湘鄂西区相对较高,一般为0.4一3.6%,利川一彭水以西地区普遍较低,均小于0.2%;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恩施、大庸地
20、区,均大于3.2%。镜质体反射率一般为1.22一4.99%,平均值为2.99%,主要处于过成熟晚期干气阶段。平面上存在三个高演化成熟区,即宣恩一鹤峰地区、当阳地区、沉湖地区中南部,镜质体反射率普遍大于3.5%,以潜江地区成熟度最低,镜质体反射率小于2.0%,处于过成熟早期阶段。(3)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为一套浅海盆地一广海陆棚相的碎屑岩沉积,源岩以碳质页岩、深灰色以上泥页岩为主,主要发育在奥陶系上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平面上,全区几乎均有分布,一般厚23.59一139.7m,平均厚68.91m,横化变化较稳定。平原区厚度相对较小,一般为50一90m,鄂西渝东区相对较大,一般为80一12
21、0m。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一1.2%,平均为0.91%,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鹤峰地区,最高达2.44%,次为利川一武隆区。总的趋势为鄂西渝东区较平原区略高。镜质体反射率区间值为0.66一3.37%,鄂西渝东区主要位于2.0一3.0%之间,变化趋势不甚明显,处于过成熟中期阶段,仅石门一大庸地区均小于2.0%,演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处于过成熟早期阶段。平原区则以当阳地区演化程度最高,处于过成熟中、晚期,次为沉湖地区、崇阳地区,以乐乡关一潜江复背斜最低,镜质体反射率普遍小于1.5%。(4)二叠系在下二叠统底部马鞍山组碳质泥页岩,厚度1.35一121.39m,平均25.90m,以湘鄂西区榔坪一鹤峰一带厚
22、度最大,而当阳、株归地区相对较薄,均小于15m;总的变化趋势表现为鄂西渝东区高于平原区。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以利川一石柱区有机碳含量最高,最高达5.21%,次为当阳一五峰区,最高达3.87%,其次为崇阳一咸宁区,最高达3.34%。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为1.94%,主要处于过成熟中期阶段。平面上,以石柱、利川、当阳三个复向斜成熟度较高,镜质体反射率普遍大于2.0%,处于过成熟早期干气阶段。根据工区所在区域的地质特征,及页岩气成藏特点,我们选定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工区的页岩气勘探主要目的层位。三、区域地层特征工区及周边地区地层出露较全,从前震旦系变质岩到第四纪地层均有发育,出露总厚度约
23、22200m。下面分层系简要论述前震旦系主要出露于黄陵背斜核部的北半部,南起雾渡河,北至白果树湾,西从水月寺,东到盐池河,出露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为一套中深带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黑云斜长质条带状混合岩,云母石英片岩,白云石大理岩等一套有规律的副变质岩组成,岩系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伏于震旦系南沱组和陡山沱组未变质的沉积地层之下,总厚度超过6000m。震旦系主要出露在黄陵背斜两翼,与下伏前震旦系黄陵杂岩成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触,地层包括下统的南沱组和上统的陡山沱组及灯影组。南沱组由下段砂岩和上段冰碛岩,下段砂岩岩性可二分,下部为砾岩,细砾岩,中上部为紫红色,黄绿色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 荆门 二维地震 资料 解释 3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