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中为什么有_气_.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电气中为什么有_气_.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中为什么有_气_.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 17 - 电气中为什么有“气”? 摘摘 要:要:“电气”是由词根 “电”和词根 “气”构成的偏正式合成词,电气是指电性质的气,“气” 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 关键词:关键词: 电气;术语;词源;历史 1 引言 1977年,日本学者布施光南在科学史研究上撰文指出,1851年的汉文西书博物通书的 “特 色是使用了电气增、电气减这一电气术语”1。这是笔者见到的最早涉及术语“电气”出处的文献。 但“电气”这个词是如何产生的、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电气”中为什么有“气”等目前都不清楚,也没有见 到有关探讨的文献。 2 中国古代用“气”解释电的吸
2、引现象 中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闪电开始的。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青铜器的铭文中 就出现了“電”字,“气”字出现的时间更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有“气”字。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寒暑的更替,都是气运动 变化的结果。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通过“气”来解释物质世界的。先秦时期是气学说的产生和形成时期, 汉代是物质性的气的概念成熟时期。 用气学说来解释电的吸引现象的, 笔者见到的最早文献是东汉王充撰写的著作 论衡 : “顿牟掇芥, 礠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他类肖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气性异,殊不能相感动也”。这里 的“顿牟”是指玳瑁。
3、 3 西方的电流体学说 “电气”的英语是electricity,它来源于表示“琥珀”的希腊语。1600年英国物理学家吉伯(W. Gilbert,1544-1603)在他的磁石论 (De Magnete)中,把摩擦后能吸引稻壳等轻微物体的物质称为 electrica。最早使用electricity这个单词的是1646年的英国医生、作家布朗(Sir T. Browne,1605-1682) 。 此后,人们把摩擦后能吸引轻微物体的现象称之为electricity。 在1837年前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欧美的电学家们都用电流体来解释电现象(见2) 。 1732年,法国电学家杜费(Du Fay, 1698-
4、1739)发现,如果用丝绸摩擦一小块玻璃使玻璃带电,用 羊毛制品摩擦琥珀使琥珀带电, 它们就会互相吸引。 杜费认为, 有两种电流体, 分别是玻璃质的 (vitreous) 和树脂质的(resinous) ,玻璃质的可用丝绸摩擦玻璃产生,树脂质的可用羊毛或毛皮摩擦琥珀产生。他 相信,这两种电流体通过摩擦可被分开,当它们合并起来时互相抵消而呈中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 的二流体假说(two-fluid hypothesis) 。 1748年,美国政治家、电学家富兰克林(B.Franklin,1706-1790)提出了一个解释电现象的一流体假 说(one-fluid hypothesis) 。他认为
5、电流体只有一种,而不是两种。如果一个物体得到了比它正常份额多 的电,它就带“阳电”;如果这个物体所带的电比它正常的份额少,它就带“阴电”。玻璃质的材料(玻璃 被丝绸摩擦)产生正电荷,树脂质的材料(琥珀被羊毛摩擦)产生负电荷。 4 “电气”最早可能出自 1851 年译述的汉文西书博物通书 在1847年2月由伦敦传教士协会的传教士麦都思 (W. H. Medhurst, 1796-1857) 在上海出版的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中,将electricity解释成“琥珀磨玻璃发火之法”。这说明,1847年之前汉语中可 能没有“电气”这个词。 目前见到最早用汉语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电子电路基础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