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的三个关键词(8页).doc
《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的三个关键词(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的三个关键词(8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的三个关键词-第 7 页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目标、体验、评价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的三个关键词【内容摘要】在新课程中,活动成了教和学的共同中介。但很多活动折射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了追求课堂的活动性,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活动,对活动的形式考虑再三,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对活动的有效性认识不足,以至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游离了最根本的目的。本文从“具体目标是导向、过程体验是关键、激励评价是催化剂”三个方面阐述开展有效活动的具体思考。 【关键词】有效活动 目标导向 过程体验 激励评价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所呈现出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扬童心、激童趣,为儿童所
2、喜欢、所需要。同时,教材力求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由此,活动成了教和学的共同中介,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性指导,给德育课堂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参与活动成了品德与社会教与学的基本方式。教师们非常注重让学生在亲历活动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道德知识,开发实践道德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综合素养。这是新课程理念带给我们欣喜的转变。在许
3、多不同的场合中,我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品德课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动性,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活动,对活动的形式考虑再三,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对活动的有效性认识不足,以至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游离了最根本的目的。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活动一旦游离了德育目标,那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即使是轰轰烈烈的活动,其本质也是枯萎的。我在几年的教学中,深刻地体味到:这是一门充盈儿童气息、涌动儿童情致的课程,是一门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良好品性、充分张扬儿童天性的课程。所以,德育场中的一切活动,都要讲究、追求其实效性。这样,活动才能浸润每一颗参与的童心,激活每一份灵动的童趣。总归一句话:有效活动,
4、才能真正地促使孩子的天性激情飞扬。一、具体目标是导向 在日常的小学德育课教学中,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整个课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但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课堂中所安排的活动,都是师生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活动本身的花哨与热闹不应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更确切的说,活动只是一种为达成目标服务的辅助手段,是帮助学生体验、感悟的载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都必须提出明确而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是检查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
5、课堂上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坚持以目标为中心,必须与目标完全保持一致。可以说:任何游离目标的活动都是盲目的活动,任何偏离目标的活动都无法使活动发挥最大值的教育功能。虽然教学目标有其生成性,但这种生成的新目标是应根植在预设目标的基础上的,是在实施预设目标时派生出来,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所以,活动的开展还是围绕教学目标的。当然,随着新目标的派生,活动也作相应的调整。因此,教师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要力求把握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本班儿童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
6、性、实效性。二、过程体验是关键 担任品德课教学的老师仔细翻阅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可以发现: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层面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确定的,几乎没有纯思维性的知识,它更多的强调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由此,新课程下的课堂也改变了原来简单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强调建立和形成重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情感、带着思考在活动中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在体验中,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体验中,实现学生品性的养成:情感显现清澈,道德得到净化,行为规范得体,思维活跃灵动。 当然,体验是过程性的。为使活动更富有实
7、效,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强调亲身参与、强调活动情境、强调活动形式丰富,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性。(一)参与让孩子天性张扬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没有学就无所谓教。体验即亲身参与、亲身经历的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所以,孩子参与活动是获得体验的前提。参与是全体性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当学生觉得“活动需要我,我需要活动”时,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能得到充分激发,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预设的教学目标更易达成。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在活动中跃动,让每一份天性都能
8、在活动中张扬。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漫话邮政时,我设计了五个活动串起整堂课:猜手势了解中国邮政说说自己跟邮政的关系跟着一封信去旅行写贺卡。 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每个环节,都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体验:每个孩子都借着寄贺卡这一方式,体验邮政的好处。 (二 ) 情境使孩子梨花带雨 参与是体验的前提,情境则是体验的磁场。这是因为,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一种鲜活的、生机的、灵动的、梨花带雨般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心灵舒展的空间,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引发深刻的体验。 例如孝敬献老人在了解祖辈对孩子的
9、关爱,接着播放常回家看看,并交流,烧菜的时候,奶奶在想什么?老师追问“奶奶每次的希望都变成失望,面对空荡荡的屋子,奶奶会想些什么?”这样让孩子理解老人的心,进而懂得关心老人。“一树梨花春带雨”,这样的教学情境弥漫浓郁的儿童气息,洋溢真诚的人文关怀。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童贞、童趣尽情流泻、淌佯;学生的主见、情感完全碰撞、融会。(三) 形式让教学精彩纷呈 情境是体验的磁场,那么,在情境中的各种活动的形式则是体验的载体。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上,要求教师开展儿童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并具体介绍了讨论、资料调查、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与社会 小学 品德 社会 活动 教学 三个 关键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