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初探(11页).doc
《小学教学: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初探(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初探(11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教学: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初探-第 10 页课 堂 从 这 里 起 步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初探【摘要】学情分析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选择后续教学内容的关键,是选用恰当教学方式的依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认为学情分析可以从途径、内容、策略、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努力突出学情分析动静结合,针对个性不忘集体,持续发展不掉过程深入,形成经验又有研究,并最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力。【关键词】数学 学情 途径 策略 内容 过程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学生原有学情、潜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进行与结果的形成。如果能够了解学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很强的针对性。但教师执行过程中往往
2、满足于感性认知,以“这个孩子不认真”等词笼统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难以深入地因材施教。为作有备之教,教心中有数之学,为使教师的教客观实际,有的放矢,服务学生的发展与再发展,本人进行了两年探究,认为学情分析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学情信息收集的途径学情不是筐,但它装的却是学生的方方面面,从哪些途径可以收集到学生的学情信息,必然成了策略探究之首要。1课堂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状况,获取第一手学情。关注学生的兴趣,观察学生,分析其是否对所提供的材料、情境、手段、内容、方式等感兴趣;关注学生的发现,在关注中捕捉亮点,切中错处,适度引导;关注学生的互动,做到搭建
3、平台,穿针引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关注差异,蹲点扶弱培优;关注学生的发言,了解情况,找出共性问题,去实施相应教学对策。【案例一】观察课堂,分析学情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有感教学一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认识,本来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先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球,找出它们的外形特征,再通过玩一玩搭一搭思考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以加深理解。但当教师开始上课时,发现学生表现出担心学具会掉到地上去的样子,手不停地挡着球。于是便从这以后学情马上调整了整个教学思路,改为:师:小朋友,你们好像在担心些什么,告诉老师好吗?生:担心球会掉下去。师:球为什么会掉下去?生:球是圆的,会滚啊。师:它会掉到哪个
4、方向去?生:前面、后面师:像这样的球,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就是这个样子的(教师用圆规画图)。像这样的图形叫做球。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球?然后再解决“你还担心什么?”“为什么不是最担心的?”“你还有担心的吗?”“为什么不担心?”从而把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进行了区别,从而对这些立体图形进行了深入的感知。而这个改变正基于教师对学生课堂观察的深入与学情分析的准确。2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题、班级日记、成绩单等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如作业了解。由于教学是一个连续的环节,所以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检测实际上也提供
5、了学生是否为下一部分学习内容做好准备的信息。因此教师可以在作业中对学生后面学习起点知识的预备状况进行调查。【案例二】资料分析,深度把握简易方程练习分析简易方程课本上有这样一道练习:小明身高152cm,比去年长高了8cm。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全班50人,学生的解决方法有: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假 设解:设小明去年的身高为X米。解:设小明去年的身高为X米。解:设小明去年的身高为X米。列 式1528=XX8=152152X=8人 数36人11人3人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可见学生对于方程解题方法并未真正许可。方程解法对学生来说仅是教师的要求,为什么要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迷惑?在学生感觉麻烦。方法1就是很好的佐证。那
6、么方法1可行吗?可行!方程是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个式子是方程。但方程之所以运用的目的是以顺向运算使思路变得更加简单,在我们理解,方程有别于算术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未知数参与运算,但方法1却没有。而学生却偏偏选择了算术做法。为什么会这样?分析一下,一是受算术方法影响,二是在前面教学中一直都没提到过这样的方程是不行的,而且它也确实是方程啊,三是相比较而言,这种方法的思路并不比其它的麻烦,而且它计算起来更方便。有了这种分析,就不得不对教材安排进行重新审视,对下节课的教学进行重新的调整。3调查访谈通过调查访谈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用于非本班学生学情的了解,及本班学生某一单元独立知识点或第一课
7、时内容学习情况的了解。主要考察学生的经验度、认知度和需求度。经验度考察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已具备怎样的与新知识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及能力水平;认知度考察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对新课重要知识有怎样的认知度,主要是指学生对新课教学目标中要求达成的新知识的认知水平;需求度考察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有怎样的心理需求程度。调查访谈要求目的明确,形式可用笔头调查或其它形式的访谈等。(1)笔头调研。这主要是指调查问卷,调查时要确定好目标。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学情调研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有关知识基础;了解学生与“分数”有关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积极性;了解学
8、生学习“分数”这部分内容可能存在的难点。选取调查对象时可随机抽样,也可分层抽样,然后依据上述三个纬度设定调研问题。仍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以“调研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知识基础”为目的,问题可设定为:男生有20人,女生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 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几个?以“调研学生对分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为目的问题可设为:一个班有21位男生,今天有三分之一的男生参加运动会,还有多少人留下来了?(2)学生访谈。访谈适用于问题较明确,但场所不允许或需要作更进一步深入了解的问题。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以“调研学生对分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调研学生对分数的学习经验和可能的困难” “调
9、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点”为目的,教师在上述调查问卷之后又进行了更深入的访谈,并准备了以下问题:看到这个图形(一个正方形,被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一份被涂成蓝色),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你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吗? 三(4)班共有42名学生,男生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3; 婴儿的头占身体的1/2。这些分数表示什么思?4导入问答有的时候,教师可以由导入环节的互动问答或具有针对性的题目对学生学习准备状况进行了解。此方法基本不需要课前的预备性工作,简洁易行。但它需要教师有非常敏锐的课堂应变调控能力,能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及时判断他们的学习起点,并迅速调整教学安排以适应学生的现实情况。【案例三】设置问题,暴露学情圆
10、柱的体积课前问答教师针对学生前一天的预习,设计以下问题进行问答:(1)什么是物体的体积?(2)会计算下面物体体积吗?a=6cm a=8cm b=5cm h=10cm(3)圆柱体的体积怎么计算?课本上的计算方法你能看懂吗?你有没有其它方法可以求得圆柱的体积?你还可以用什么公式来计算圆柱体积?R=4厘米H=10厘米(4)尝试做一做,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D=6厘米H=12厘米在这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体积概念处于掌握状态,运用公式计算也不再困难,但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得来均只处于了解状态,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因此,便以预设中的步骤重点展开体积公式得来过程的展开教学,而不是一带而过,且向直柱体的体积
11、进行了拓展。二、学情分析涉及的内容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可以分析学生的“已知”、 “未知”、“能知”和“想知”。(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
12、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案例四】瞻前顾后,整体把握统计教学知识链条统计部分内容,梳理成:一册直观统计图(象形图)二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和统计表三册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二)四册复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五)六册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纵向与横向)、平均数七册复式条形统计图(横式、纵式)八册单式折线统计图九册中位数十册众数、复式折线统计图十一册扇形统计图如此,在执教其中的一课时,就能对
13、学生的知识基础就能从整体知识体系出发,对学生已学及未学有个大概的了解,能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不偏低,也不超标。2分析学生的能力基础就数学能力部分来看,一般分为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其中核心能力为:逻辑思维能力,它是要求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中思维的品质又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能力。就其他学习能力来看,能力还包括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看听说读写能力等方面。如对学生自学能力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的自学习惯,包括
14、是否已养成自学习惯、习惯如何、可自学内容、自学方式、组织手段、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组织反馈、深浅度控制、广度控制等。对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可否进行合作交流、小组人数安排、小组组合情况、交流内容确定、组织反馈开展等等。对于本班教师而言,了解这些基础,是为了进一步培养能力。对于非本教师而言,了解学生的习惯,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流程,毕竟,一般不在公开课上对学生作这方面的重点指导,即使有也蕴含在某个环节里,“蜻蜒点水”而已。【案例五】深入对话,触摸内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练习之能力分析教学一年级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时,课后指着练习中的一题问两个学生:“40+5=?”忽悠学生:
15、“40+5=45啊?40+50=90的呀?!”结果一个小家伙就准备去改自己正确的结果了,另一个不说话。为什么?学生的思维深刻性不够!所以在后面一课时就在课堂上安排了让学生辨析两个结果为什么不同这一环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辨析的过程中感知算理本质。3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很多并非“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相关的经验。而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恰恰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
16、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执行之前进行相关的学情分析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1)集体学情个体学情。有些新知识看似学生懂得很多,但个别学生的懂,不等于全体学生的知道;个别学生的理解,不等于全体学生的掌握。在上课伊始,让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一个学生说一个方面的知识,全班汇总起来就很多。但作为老师要知道,这个“多”,并不代表每个学生都知道得很多,这仅表示学生群体知道得多。而是应该在此过程中明辨学生学会的广度及程度,再行教学重难点的再确定。(2)生活常见熟悉掌握。许多内容,教师或许以为是学生常见的,便会一带而过,而实际未必会像教师所想像的那样,常见只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教学 数学 情分 初探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