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以学定教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7页).doc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以学定教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7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以学定教,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第 6 页小学数学论文以学定教,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摘要:“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和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我们教师需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在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分层作业等理念辅导下,注重课前延伸,把握学导关系,实现课后提升。追求师生的共同成长,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关键词: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提升效率 综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在新课标已经实施多年的背景下,本应活力四射的学生在求知之路上步履蹒跚,缺少作为主体所应具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渐磨灭了奋进的激情。“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致力于
2、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它从人的发展本质思考,注重从知识为基础转变成以人的发展为基础,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从而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在这样的课堂中,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施教,使教学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最终实现40分钟的最高效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以学定教”教学理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实践。一、先学后教,注重课前延伸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老师要么不让学生预习,要预习也就是准备一些上课要用的学具,生怕让学生预习后,会降低学生对知识的新鲜感和求知欲,还可能给课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导致教学过程无法预料,难以把握。与此不同,“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更重视学生的课前延伸,放手让学生预习,并在学生预习之后,让学生站到课堂的前台,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知道哪些必须重点讲;哪些是学生自学就能明白;哪些是必须通过讨论争辩才能清楚的。1、激发兴趣“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放手让学生预习,并在学生预习之后,让学生站到课堂的前台,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如体积和体积单位的预习
4、作业:(1)回顾“乌鸦喝水”的故事,思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2)当一回乌鸦,做一下将水满上来的实验。(3)记录下这个实验中遇到的困难。(4)谈谈你实验失败或成功的原因。(5)看书本38页,思考:放入石块时水满上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预习作业立马引起全体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究真相的积极性。学生带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去做“让水满上来”的实验,在做的时候发现这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石子的大小也要恰到好处,不能太大,即使是失败的活动,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浸到水里的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满上来了。有了体会再去看书,再次思考放入石块让水满上来的原因,以此他们就可以用数学语言来准确地描述“乌鸦喝水”的科学
5、道理。这一预习作业的布置,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更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则只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以点拨,让他们自主学到知识的真谛。2、梳理知识如“认识整时”一课,通过调研,学生对“钟面”有了比较丰富的认识,多数学生能够在钟面上表示出“简单”的整时(如3时、6时、9时、12时等),然而学生能够辨认“整时”,是否意味着学生在认识整时时没有难点?在“整时”的学习中能否渗透“大约几时”从而为后面学习“几时几分”做孕伏?如何初步渗透“时间”的计算问题?如何初步感知“时刻”与“时间长度”的区别?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基于学生对钟面的已有认识重新
6、“构造”钟面。让学生经历钟表的建构过程,熟悉钟表的表盘构造。学生认识了表盘、表针,感受到“3”“6”“9”“12”的特殊位置与作用。(2)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先初步认识“整时”,再概括“整时”的钟面特点,并在认知冲突中认识特殊的“12时”。(3)创设认知冲突,进一步辨析整时。(1)设计找朋友游戏:强化认识整时的方法同时渗透接近“整时”的“大约几时”。(2)强化认识时间要同时看“时针、分针”。(4)运用中深化认识。设计龟兔赛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整时”的认识,又初步感知“时刻”与“时长”的区别。在以上教学中,由于教师充分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使课堂重点突出,
7、难点明确,学生学的主动,教师引得到位,教学效果十分突出。学生课前的预习所获得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重心任务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让模糊的知识变清晰,肤浅的知识变得深刻,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这样的课堂自然就更高效了。3、得到发展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我布置了以下预习作业:自学课本第64、65页,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什么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生活中你见过哪儿有平行,哪儿有垂直?写在下面。(2)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画一画平行线和垂线。上课时,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什么是两条直线相交
8、,什么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交流。交流中,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边开动脑筋,提出观点,一边还提出自己的质疑。各小组不断争论,不断补充,不断质疑、不断释疑。在我的帮助下,最后达成共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个过程中同伴间互帮互学,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更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则只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推波助澜,适当加以点拨,始终把学生推到学习活动的风口浪尖上,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学到知识的真谛。二、以学定教,把握学导关系有了学生的先学,课堂的教学起点
9、就发生了变化。如何使教学架构与学生的预习基础之上,适当地加以启发和引导,成了课堂上教师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事。教师要学会“顺应学情,铺路搭桥”,引在重点上,导在疑难处,点在困惑时。除了引领学生将知识点编织成网,夯实知识基础之外,应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指导学法、提升学力上下功夫,继续引领学生“爬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1、 引在重点上如教学“分数除法”一课,在学生似乎已经掌握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很早就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为什么今天却要采用新的方法呢?今天学的方法能解决以前的问题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提
10、出的两个学生意料之外的问题,把学生由“懂”又摁回到“不懂”状态,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而新一轮的思考,有效地打通了整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整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找到新方法与旧方法之间的一致性。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 上做足文章,通过比较、归纳、推理等,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力”。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再从研究数字本身出发去探究,学生不但学得主动,而且为今后自己去研究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的特征积累了经验。这一教学过程自始至终以学生的“学”为轴心逐步推进,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被动做法,虽然教师也进行引导,但都是本着学情、顺着学生的思路自然生成,导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学定教 提升 课堂 学习 效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