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例说数学课堂的有效性(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例说数学课堂的有效性(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例说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第 6 页小学数学论文微切 深入 整合 优化 例说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摘要】 什么是数学课堂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随着教育教学专家关于“教学质量与教学归真”的呼吁,根据课堂中捕捉的细微变化,抓住最有利的教学时机,课堂教学中在细微处切入,在教学节点上深化,化繁为简式整合优化,在把思想理论与实践操作在细微之处创造最有效的教学艺术和情景,课堂上尽量为学生创造给枯燥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搭“桥”,实现课堂双赢而不懈努力。【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性 深入 优化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教学则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教学经验与
2、策略常隐于教育过程之中,因课堂教学情境复杂,学习个体复杂,教学过程复杂,许多事件稍纵即逝,往往相同的情境在不同的班级,所呈现出来的教学常态也是迥然不同的。随着教育教学专家关于“教学质量与教学归真”的呼吁,“教学细节”已成为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们根据课堂中捕捉的细微变化,抓住最有利的教学时机,课堂教学中在细微处切入,在教学节点上深化,化繁为简式整合优化,把思想理论与实践操作在细微之处创造最有效的教学艺术和情景,课堂上尽量为学生创造给枯燥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搭“桥”,实现课堂双赢而不懈努力。(一)微切:直奔主题适机拓展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也许秉着这些想法
3、,我们经常性绞尽脑汁地创设各种各类的教学情境,随之课堂“五颜六色”,学生身临其境“潇洒走一回”。看似有了感受,有了体验,也有可能有了“觉悟”,但很多情况下,情境的泛滥让我看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锐减有时,直奔主题也是一把杀手锏:利用书中的例题,直奔问题,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学生是否能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解决新的问题。课中点击教学“5、4、3、2加几”师:“你是怎样想,才那么快地说出得数的?”生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凑十法,5712,看7想3,把7凑成10。生2:可以看5,把5凑成10。生3:因为7512,所以5712。生4:我是用手指5接着数7个,得到12的。师:方
4、法很多种,你认为哪种帮到你快速计算,咱们就用哪种方法。“老师,我有发现!”一个孩子扯着嗓门喊。横着看:“5712,那58就不用算了,加1就等于13了。” “你看,它们是有联系的!5还是5,第二个加数7变成了8,多了1个,那它们的和也多1个。”师:“不用算,借用前一题,知道后一题的答案,方法妙哉!那你们能联系联系吗?”“能” “59?510?往前能联系吗?”板书成:55、56、57、58、59、 师:“看来前后联系是个好方法。找出了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每次多1,和也每次多1。” 生:“老师,我也有发现。”“5813,所以4812。” 师:“那又是什么规律?”生:“8不变,5比4大1,所以和
5、就少1了。”“咱们也联系联系?”随后纵向写出了如左图最终得出了“第1个加数每次多1,第2个加数不变,和也每次多1”的结论。生:“老师,我还有发现!这里面有3道题,得数都等于12,那我们用等号连接。574839”,这列小火车你又有什么发现?很快孩子们找到了第一个加数少1,第2个加数多1,它们的和是不变的,这样的式子还能写吗?9384。找找等于13的式子,完成数学游戏。【课后反思】通过从核心知识点出发,由点及线,有效拓展,便于我们将现有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优化,利于我们梳理知识发展路径中的“主干”,并在教学中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中的“一发”。对核心知识之间关系的关注,有助于促进学生从整体上
6、建构对所学数学内容的认识,有效克服肢解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现象。从一个学生的“我有发现”影射到全班同学的发现,发现式子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而推断出式与式之间的关系,达到计算方法的整合与优化。课程总目标由双基改为四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本课中,学生经过观察、思考、交流、总结、内化了知识,提高了抽象概括能力,不但能进行精算,还能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算法,根据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能正确、简洁地推理,使一部分学生达到思考迅速,思维敏捷,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学生的“我有发现”是基于对5712这道基本题的计算,有效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生长点和连接点,通过变式训练,将零散的20
7、以内进位加法式子,编织成一张算式网络。将类比、演绎、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在课中适时地渗透,从而促进学生基本技能向纵深方向迁移。(二)深入:化繁为简直击要害教学犹如画竹,要“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削枝去干,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才会达到教学的深度。既简练又有深度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不管从目标的制定到环节的落实,还是从学法的指导到语言训练,都要追求简洁明了,但又不失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思维张力,情感的张力,文化的张力及智慧的张力。新版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机地进行取与
8、舍,利用40分钟课堂有限的时间,构筑生命课堂,彰显活力。课中点击一一上时间的认识师:为什么一天当中有两个时?生:因为分为上午的时和晚上的时。生:因为一天有24小时。生:两个时不一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七嘴八舌,其实各种说法都有它的科学性,而此时老师并没有插一句话,在任由学生辩论之后,“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老师将一天当中的24小时制作成动画:从午夜12时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天空中繁星点点,这是一天的开始。时针分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一时一时地过,天渐渐亮了起来,月亮休息,太阳工作。太阳休息,月亮工作,以动画片的形式将一天24小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意会一天当中为什么有2个时。教师的教
9、学行为没有刻意强调,没有刻意雕琢,更没有牵强附会的别扭,使教学的新意符合了学生的心意,而符合学生的心意才成就教学的心意。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观与静思的结合略去了教师多余的说教,化繁为简。课中点击二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 一般解法:周长减去2个宽,再除以2等于长,需要三步计算。学生根据长方形周长定义,很快有此结论。第2种周长除以2减去一个宽即得一个长,两步完成。此种方法,学生要在长方形周长的概念非常熟透的情况下,才能掌握。逆向思维对学生的要求比顺向思维要难得多,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解释,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还是喜欢第一种方法,然而老师的一个简单的“手势”逆转了这种现象。两只手分别伸出食指和大拇
10、指,四个手指围成了一个长方形,拿走一只手便是周长除以2,剩下的去掉一拇指(即宽),食指便是长。简单的手势背后隐藏着的道理比说教一百遍还管用,即形象又简洁,方法到位,逻辑清晰。(三)优化:直面错误错出精彩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课堂中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造成课堂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精彩,给人以意外的惊喜与收获。有时往往是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给学生造成了意念模糊,造成判断错误,但也因为这个错误,错得那么巧妙,错得那么有价值,不难看到,错误也能生长出教学资源,引发学生深思,开放了学生的思维,错出精彩。课中点击从2、3、5、6中选三个数列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式子在学习完6、7的分成后
11、,根据同一幅图列出四道相关的算式,学生能根据图意, 抽象出一道题其实就是3个相关的数,根据数的分与合列出四道或两道加减法式子。为了突破3个数这一框框,本人在拓展环节,将题改为:从2、3、5、6这四个数中选三个相关的数,列成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式。很快,孩子们列出了式子。我随口叫了一个平常很爱自己嘀咕的学生。“63+25”式子一出,晴天霹雳,教室里的学生什么表情都有。这个时候没有学过连加,连减,更没有学过加减混合,他怎么出来了这样一个算式。一下子,我也有点懵了,是不是我在介绍题意的时候没讲清楚?不对,我已经很小心地提醒了。仔细看他列出的算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对于今天这个题,当然他的解法肯定是错误
12、的,但我该如何保护这个很好的错误资源呢?我是这样处理的:师:你们认为他的算式妥不妥?生:不合适。师:请你说说理由。生:根据题目的意思,选三个数写两道加法两道减法式子,他没写两道加法,也没写两道减法。生:他的算式里用了四个数,没用三个数。生:他没选数,我们应该先选数。生:他的算式里有加又有减,不行众说纷云。看到孩子们辩驳得如此清晰,我不再补充。那我该打一个“”。本来,此题就该到此结束。但是他的这个算式错得太有价值了。这题中包涵着的思维含量不可估量。我提高了嗓门:“孩子们,对于这一题,他当然错了,但这题四个数组成了一个等式,对不对呢?咱们来算一算。第一次出现两步计算,孩子们在我的帮助下作了检查。“
13、对的。”“你瞧,他多厉害,发现了这四个数中两个数相加减去其中的一个数,就等于另一个数,用上了几个运算符号,分几步计算?”此时,大部分学生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我问:你怎么想到这个算式的?生:我是想6+23+5,两边的总数都是8,一边减3,就等于5啦,所以就是63+25。师:原来这四个数中有这样的关系呀。真不简单。原来是这样变过来的。那这个算式还可以怎么变呀?于是就有了6+253、3+526、3+562、65+23、32+56、于是就有了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
14、此,数学课堂提问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譬如课堂上,当发现问题时,我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在加以引导,抛砖引玉,让学生在相互争辩,相互讨论中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同时又为另一种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一定的学习基础。当学生遇到了错误的时候,宽容地对待,并静心地听他讲完自己的理解,有效地帮助学生挖掘错误中蕴藏着创新的因素,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训练了学生的反思能力,辨析能力。(四)整合: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课前我们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落实制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有效地生
15、成,我们得多角度,多维度地进行预设。如果我们把数学课堂教学看成是一条“线”,那么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是“线”上的一个“点”。“线”是“点”的集合,课堂中每个“点”的质量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整体效果。课中我们则要抓准引入点,使教学主题更明朗,创造发展点,使生成更具价值,给合联系点,使教学活动更具持久性。课中点击三上周长的计算方法师:说说什么是周长?出示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思考哪些图形测量的次数最少?生操作。反馈。为什么不选和?要计算它们的周长怎么办?选择长方形的,说说你得到了哪些数据?怎样计算的?生:长方形的周长只要测2次,我的算法:62,生2:6生:(6)。3式中6什么意思?
16、在长方形中描一描,它和周长有什么关系?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图形的周长:思考:随着边数的越来越多,就变成了什么形状?(圆形)图形的周长则是“线”,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圆形则是“线”上的“点”。长方形周长的探究为学生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提供了模板,最后引申到圆周长的计算跟多边形的计算有相似之处。老师在“点”上的设计抓住周长概念这个切入口,然后根据各种图形的边的特点让学生深入探究,得出计算方法再联系到其他多边形的周长计算,点线面结合恰到好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学无须刻意地“化妆”和“包装”,完全可以挖掘知识自身的魅力长驱直入,从而创造出教学的美丽。如果没有这些学生的“倾情奉献”,也就没有
17、一面一节的精彩呈现,有了这些孩子的“抛砖”,才有其他孩子的思绪像“剥笋”一样,层层递进。先有了长方形的周长方法后有正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放手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和探究的机会,相信孩子们的联想甚远,学习的内驱力更强。只要我们的老师真正尊重学生主体,提高俯拾细节的意识,从细节入手,深入展开,合理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小环节,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他们体会到教师细腻的教学带来的课堂变化时,就能让学习成为一种内驱力,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让数学思考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习惯。学生就像一个“,”,置于生活,来来往往不停留。我们的课从平常生活中切入、展开、提升。让学生在一个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中攀高峰。学生就像是“!”,快快乐乐没有烦恼。我们的课充满“感情”,在知情合一中关联、张扬、升华。学生就像是“?”,好于思考,我们的课要让学生在思维锤炼中发生、加深、延伸。学生就像“”爱于想象。我们的课更应在探索中联想、猜想、创新。关注细微,把握好时机有效深入,让学生在知识的空白处、在思绪的发散处提升。【参考文献】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2吴正宪周卫红等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严育洪问诊课堂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