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9页).doc
《小学数学: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9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第 8 页小学数学论文继承 发展 创新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摘要】从传统应用题教学到现在的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变化较大的部分。本文以小学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教学为基点,深入探讨如何在新课堂教学模式下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的经验精华加强对问题结构的建构、数量关系的分析、解题思路的教学,并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关键词】解决问题问题结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解决问题课型在“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三步曲引领下,向我们展示了一场又一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堂模式,耳目一新
2、的三大教学版块,内容丰富,学生在读、画、写、思中学习、回顾,生机热闹一片。然而,繁华似锦之后,我们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了。 题:红花有15朵,比黄花多9朵,黄花有几朵? 红花有15朵,黄花比红花多9朵,黄花有几朵? 这两道简单的解决问题,一年级300个孩子中有高达15的学生均列式为15+9=24,冷静反思,我们把着眼点放回到“解决问题”上,从传统的应用题到现在的“解决问题”,新课程在内容的编排、内涵的丰富、目标的定位、形式的表现上都做了大幅度的改革。在传统应用题“一板一眼式”的教学方法下,孩子们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明确,求小数马上想到用大数-相差数,在解决这类应用题时班级几乎都是以满分“完美”结
3、束,那么是不是传统应用题“套模”式方法比我们现行的解决问题教法更具优势?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传统应用题有哪些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与继承的,又有哪些是需要改革与创新的,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在现行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们如何使开放的情境教学适当的“收一收”以更结构化的形式出现? 对于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思考”,是不是该做文字式的“提炼”?“回顾与反思”是不是可以和解题思路融合一体?基于这些思考,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一、 要重视对问题结构的构建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常以图画、对话、表格或图文结合等各种形式呈现,将枯躁的数学融于情境之中,这样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富有趣味性,但是,低段学生受思
4、维水平及生活经验限制,有些时候不会从情境图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或是获取的信息是片面的,没有关联的。如:师:小朋友,小企鹅也想考考我们了,你知道冰山后面藏了几只小企鹅吗?问题一抛出,有的孩子举手说冰山后面藏了2只小企鹅,有些说藏了4只,还有的说后面应该没有小企鹅了,因为他们都跑出来了,从中不难看出在这节课里,学生还没有建立解决问题的问题结构意识,他们只是依据右边有4只小企鹅进行毫无依据的瞎猜。这就需要我们从一开始就重视对问题结构的建构,让孩子们知道解决一个问题至少得需要两个相关的数学信息,在教学时可结合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标注”法,在“读”“说”“找”题中感知结构,理解题意。(一) 抓住关键“读
5、”对问题结构的了解是解决数学问题基础的基础,读题是了解问题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研究表明,动态的、变化的物体或声音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关键字、词从图中提炼形成简明扼要的数学语言并读慢、读重,每读完一个信息或问题则顿一顿、停一停,使孩子们在停顿中体会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 如:读题时,教师可适当的将“一共”,“摘了”,“还有”几个字词突显出来,在读信息的同时辅以手势指图,再以“横线和波浪线”标注出信息和问题,读完稍做停歇,让孩子们对解决问题的基本语言结构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 及时有效“说” “说”的过程即是理解、思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说,通过说来
6、理解、感知问题结构。一年级上册在认数等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动态变化的情境中体会数学问题的存在。如:教学时可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计数器上有2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现在有3颗珠子;原来有4只小猫,又跑来了1只小猫,一共有5只小猫;当学生可以完整地说出三句话时,可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将最后一句话改成问题。这样的引导有助于学生逐步熟悉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并在问题结构的构建中初步体验数量间的联系。 (三) 圈圈点点“找”问题 低年级学生受自身思维限制,他们对于题目中出现的数字符号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任意“组合”,仔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的问题结构不强,因此,我们设计
7、了下面这样的框图表格。信息二信息一信息一信息二问题回到刚才的企鹅图,画面的问题是“冰山后面藏了几只小企鹅?”,右边已经有4只企鹅了,依据框图表格,孩子们马上会想到去找相关的另一个信息,而不是弃信息不顾凭个人喜好瞎猜一通。这样的表格在让学生强化感知问题结构的同时,也使他们对相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另外,在有多余信息出现或根据多个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这样的题型时,也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找出相关联的信息及问题。如一下:这一题我们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让学生先去思考梳理相关信息之间的联系,然后再试着组合信息并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学生作品完成过程:踢进了4个球又来了9人16人来踢球 信息一信
8、息二信息三 信息一 信息二 信息三踢进了4个球又来了9人16人来踢球还有几人没有来 ? 二、要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史宁中曾提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本质上是研究数量关系、图形关系和随机关系,核心是关系。”以往的应用题教学对数量关系会有所提炼,如大数,几倍数,每份数等,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会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得出相关关系建立模式之后,学生便套用“公式”来解决数学问题,尽管解答应用题正确率非常高,但不可否定,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被扼制。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对教材中“似乎”淡化了的数量关系我们认为它仍然应该是数学解决
9、问题教学的重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那么,结合教材我们又该如何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和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量关系,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 在运算中感知数量关系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有: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两个数相差关系、每份数、份数与总数的关系、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而这四种基本数量关系是其它数量关系的基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加、减、乘、除运算意义逐步渗透每一种基本的数量关系。如:“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小丑手里有3个气球,又拿来了1个,一共有多少个气球?”与这个问题相对应的数量关系表达式是把3和
10、1合起来:3+1=4,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图初步体会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即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我们继续出示了:通过这样的建构,学生对“部分数+部分数=总数”数量关系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摸不到的,架空着的,而是有大量的具体情境作为感性支撑的认识。同时,在后继的学习中,教材循序渐进地安排了各类例题及大量练习,以各种方式不断拓展学习的内容,促使学生由“量变”实现到“质”的改变,从而实现对部分数与总数关系一个具体全面的建构,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操作中呈现数量关系 2011 版 数学课程标准 将原先的“双基”改为“四基”,由此我们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第一 解决问题 教学 思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