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6页).doc
《小学数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第 6 页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内容摘要 】“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本文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阐述了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从教师的角度看采用以数学问题为起点、以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相互合作为主要方式、以形成评价为重点的“问题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有比较法、延伸法、情境法、追问法等提出问题的方法。【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策略创新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可能要比问题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逻辑或实验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
2、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正像李正道博士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在做“学答”。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可见,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索精神,应该成为教学研究和改革的一个切入点,现谈谈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点滴尝试。 一、对“问题”的再认识心理学家把“问题”分为三类,即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呈现型问题指的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其思路或答案都是现成的,直接体现着教师或教材编写者的思考。具体
3、体现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显然,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而且往往追求标准答案,因而一定程度上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相比之下,“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更具有创造价值。他们共同的特点是:(1)从问题的产生过程来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索的结果,是“愤”“悱”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2)从问题的本身特点看,它不是在老师统一要求下的产物,会更具有个性,是个性思维的表现;(3)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看,由于具有强烈的内驱动力,学生一般会孜孜以求,问题解决,表现出执著的的追求性;(4)从问题解决的答案来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两者
4、也有区别,创造性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问题,是发明的先声;而发现类问题的答案大多是已知的,发现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情景的再创,从人类认识的角度看,未提供新见解,但从学生认识个性来说,却是独立的发现,是探索,这种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和思维发展下去,就是真正的创造和发现。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最具有使用价值的是发现性问题。许多学者认为, “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而发现、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逻辑起点强烈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5、。”二、采用“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式教学”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问题和发现问题,主动、积极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主导下由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和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问题式教学的特征为:以问题为中心;以数学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本。数学问题式教学的三大目标是:经历问题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数学问
6、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索与处理数学信息、表达与交流数学原理和规律等问题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一般过程为:提出问提建立假说检验假说作出结论交流与评价提出新问题。当然这些环节只是问题式教学的构成要素而不是问题式学习的模式,问题式教学可以是学生自主的问题活动片段,也可以是主题化的问题式学习。1、问题式教学以数学问题为起点数学问题是问题的起点,数学问题贯穿于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数学问题驱动,给每位学生任务。数学问题性学习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而是敏锐发现数学问题,主动提出数学问题,运用相关的数学原理和数学规律积极寻求解
7、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如教学 “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 “1”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4,折好后,让同桌之间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4,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我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也就是单位 “1”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愿问。2、问题式教学以思维为核心教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式教学只是学习的某种组织形式,活动本身不是问题教学的目标。“活动”的核心是思
8、维性,要提升“活动”的思维价值。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教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形成更为科学的数学概念、数学规律、数学原理以及新的数学理论。其次,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并清晰地向学生掩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例如:教学行程问题可安排如下习题:“甲乙两个自行车运动员相距300千米,各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相向而行,同时,甲肩上的一只苍蝇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飞向乙后立即回头飞向甲,遇到甲后又立即飞向乙直到甲乙相遇,苍蝇一共飞了多少千米?”学生为题目的情节所吸引,谈论热烈
9、,一致认为:把苍蝇所飞的路程加起来,即苍蝇第一次与乙相遇所飞的路程,加上返回与甲相遇所飞的路程,再加上但学生很快就挠起了头皮。这时我抓住机会,创设情境,“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通过引导,学生很快发现,甲乙二人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恰好就是苍蝇飞行的时间,学生们豁然开朗,列式为100300(50+50)=300(千米),即苍蝇一共飞了300千米。这样的思维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即能使计算简便,又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3、问题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数学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数学问题式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结构。在问题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
10、感受和体验,对数学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投身和亲历问题实践之后所获得的,应该珍视。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数学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数学知识),首先倾听他们对数学现象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对数学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教师给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场合表达对数学现象的看法。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提出圆柱的表面积有几个面,是怎样的面?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后有学生说计算圆柱的表面积需要知道圆柱的高和底面周长,有的说需要知道底面半径和高,有的说需要知道底面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浅谈 教学 中学生 问题 意识 培养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