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立足于意义理解——一以“小数的意义”教学为例(11页).doc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立足于意义理解——一以“小数的意义”教学为例(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立足于意义理解——一以“小数的意义”教学为例(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立足于意义理解一以“小数的意义”教学为例-第 11 页概念教学要立足于意义理解 一以“小数的意义”教学为例【摘要】数学概念是人对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因此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但事实上,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因忽视学生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而导致概念理解不够深刻”的现象,本文力图结合“小数的意义”一课,从“起点探究”、“建模分层”、“材料利用”、“形式淡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概念教学应该凸显意义本质理解这一观点。【关键词】 概念教学 意义 本质 数学概念是人对客
2、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因此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小学生学习掌握概念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心理过程,有些一线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普遍存在着“因忽视学生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而导致概念理解不够深刻”这样一种现象。例如对于小数意义的理解,有些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机械方法来记忆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这样必然带来解答问题中的生搬硬套,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
3、提高。笔者借参加2009浙江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的机会,对“概念教学如何凸显意义本质的理解”进行了实践和反思。在磨课思考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一定要注意遵循学生概念形成的心理规律,凸显意义本质理解。一、基于真实起点,激活原有概念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这句话诠释出了认知建构的基本原理,学习者对一个概念的理解程度与他们内在的认知结构息息相关,那么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之前,学生已经具备怎样的认知结构?我们又如何进行合理设计,从而达到有效衔接呢?1 学生起点探析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可以分为两类: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对于“小数的
4、意义”这节课,学生的逻辑起点有两个方面。(1)分数的初步认识: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母小于10的分数。(2)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把“让学生知道米可以写成小数0.1米,米可以写成小数0.01米”作为三年级教学目标。 从上述两方面的逻辑起点可以看出,“小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已经给小数意义的理解铺平了道路,于是在新课导入环节我们尝试如下设计。片段一:直入主题教师板书0.1后问:看到0.1,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有些迷茫,片刻停顿后有学生举手。生1:就是很小很小。生2:对,就是这么一点点。(手势)生3:就是0.1元。教师开始引导:他表示哪个分数?片刻思考之后,有三、五个学生
5、举手:0.1=在引入环节遇到这样的尴尬,让我开始对之前的学生逻辑起点分析产生怀疑,开始侧重对学生现实起点进行分析。(1)学生确实已经经历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 “小数的初步认识”,可是学生对两者的认识仅仅只有“初步”,必须借助直观的图示或生活经验来解释0.1元就是元,否则即便有学生说出0.1就是,也不能让大部分学生产生共鸣,最后“只有三、五个学生举手”这样一个现实也说明了这一点。(2)时间跨度较长。从“分数”、“小数”的初步认识到“小数意义”这节课的时间有一年之久,笔者一开始对这点很不以为然,通过实际的谈话了解,才意识到,时间跨度较长、内容本身抽象使得很多学生已经遗忘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那么,
6、“看到0.1,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缺少了必要的认知支撑。2激活已有经验通过之前的尝试和之后的再次分析,笔者开始调整引入环节。片段二:激活原有经验1.出示题目师:同学们,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小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的小数具体表示什么意思呢?(如右图)生:0.4元就是4角,78.78元就是78元7角8分,0.6米就是6分米。师:6分米为什么就是0.6米?生1:因为米和分米的进率是十,10分米等于1米,所以6分米就是0.6米。生2:因为6分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6份就是米,所以就是0.6米。师:简单地说,6分米就是米,所以就是0.6米。2.屏幕上出示一个超级大的0.1师:刚才的0
7、.4、78.78、0.6这些都是小数,这里还有小数0.1,它具体可以表示什么?生:可以表示0.1元、0.1米、0.1公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白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还需要具体的量作为支撑,这是三年级的终点,也是本堂课的起点之一。所以笔者认为元、角、分和长度单位依然是本堂课的首选素材,引入的素材非常简洁,重点提问:“6分米为什么就是0.6米”,当学生回答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6分米就是十分之六时,自然地激活了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直观关系,以“0.1可以用来表示什么?”来打开学生思路,真实展现学生起点,从而体现出“学生的实际认知基础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这一教学理念。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8、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笔者的几次教学实践也说明只有经历“学生逻辑起点探析和学生现实起点探析”才能设计出恰当的引入来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事实上,对于任何一堂概念课的教学都是如此,在学生学习任何一个新概念之前,我们都要问问自己:学生已经具备怎样的认知结构,如何将其激活,达到有效衔接。二、层层深化建模,突出概念本质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而数学概念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掌握仍有一定的困难。在概念教学时教
9、师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实践,从操作中感知表象,再经归纳概括上升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这一点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说明: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那么对于“小数的意义”这节课,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呢?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小数是分两个阶段来认识的,三年级在教学“小数初步认识”时,就已经把“让学生知道米写成小数是0.1米,米写成小数是0.01米”作为教学目标了。而这节课,为了概括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句结语,教材又一次呈现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
10、000份的过程,依然采用“告诉”的办法,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笔者以为,在小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进行一次再创造,并在这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于是笔者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片段三:主动建构0.1的意义1. 概念具体化(紧接片断二)师:看样子0.1能表示很多东西,你们说的这些量,能通过分一分、涂一涂在图上表示出来吗?学生自主操作,表示出心中具体的0.1。反馈交流:2.由具体到一般师:我们刚才表示的物体并不一样,所用的图形的形状也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0.1表示呢?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交流
11、,最后统一得出: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了10份,都涂出了其中的1份(因为他们都表示出了)。3.概念一般化教师总结:也就是说就是0.1,0.1就是表示。 对于0.1意义的理解,如果说学生仅仅说出0.1元就是1角,0.1米就是1分米,显然仍停留于三年级的目标要求。仅仅让学生记住十分之几就是一位小数,也并没有从本质上完成概念的构建与理解。那么,怎样让概念一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0.1的意义呢?在片段三中对于0.1意义的理解分了三步走:先自主表示“在图中表示心中的0.1”,再交流和沟通“为什么都可以用0.1表示呢”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0.1”的理解,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后再抽象概括
12、。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模型的建立,对0.1的理解也就十分到位了。可见,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绝不能是教师简单“告诉”的过程,深化数学概念更不能贪图“一步到位”,学生的概念学习需要经历一种经验性的活动过程,而由具体到一般,层层深入的帮助学生建立模型,突出意义本质的理解则应该成为概念教学的核心。三、材料有效反馈,完善概念理解概念的形成时要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教学。其中材料的选择和反馈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材料、好的反馈方式可以促成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精挑细选学习材料,促进学生主动迁移片段四:两位小数意义的建构出示: 师:如果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那么左图表示什么?右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概念 教学 立足于 意义 理解 小数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