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角的度量”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8页).doc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角的度量”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角的度量”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第 8 页小学数学论文 适度整合素材结构 促进思维有效发展 “角的度量”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摘要】在“转换育人模式”、打造活力教育的新理念下,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模式,思考怎样合理地在宏观上进行单元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地进行取舍,引领学生实现对教材的超越。本文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单元为例,剖析单元的编排特点,梳理其内在规律,紧扣“射线旋转运动轨迹”将单元的知识点和习题有机整合,激活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思维有效发展,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词】育人模式 单元整合
2、思维发展 数学素养在“转换育人模式”、打造活力教育的新理念下,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模式,大胆进行改革,即不仅要依靠单一知识点的深入,更应该依靠教学材料的结构,进行较为合理的整合,挖掘教材内在隐性联系,使教材结构有效地转化为教学结构,由此进一步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网络结构,促进学生的思维有效发展。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是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建立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的特征、并会用三角尺判断这三种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学习度量由点的运动轨迹到射线旋转运动轨迹的开始,更是学生空间观念发
3、展中的一大步,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后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本单元具体内容包括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角四大版块。同时,在各版块之间穿插数角、拼角、折角、算角等操作题。内容的结构如下:不难看出,以上没有一个内容不是围绕“角”而展开的,说明“角”是本单元学习的核心内容。如果教师能站在较高的视角俯视教材,打通单元,跨越知识模块,沟通知识与思想方法的联系,将紧密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有序整合,以学生更好的学和教师更好的教而展开的,必将促使学生思维上的开发和转变,实现思维大提升。一、轨迹感知,形成图形动态想象意识 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量或画60角时,常常将此角读成或画成120。一次
4、看错了纠正,可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同样的错误,这仅仅是看错了吗? 笔者经过对教材的仔细研读和对角的描述性定义的深入思考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教材对角的描述侧重于静态表达,对角的形成过程没有进行动感直观的描述,使学生无法真正建立角的表象,导致在量角、画角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错误百出,甚至屡纠屡错。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过渡,表象是由感知觉到概念间的“阶梯”,具有直觉性和概括性。笔者认为教师应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基点,在点、线、面间的沟通联系中,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深刻的“角”的表象,唤醒、激活学生的动态意识,从而成功实现由一维空间到二维的飞跃,助其顺利过渡。
5、感知一:在折纸中感知轨迹师:请同学们拿出刚发下的那张长方形纸,指出角的两条边;对折一次,又指出此时角的两条边,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角变小了。师:再对折一次,指出角的两条边,又看到了什么?生:角又变小了。师:再对折一次,角还能变小吗?再对折,角还能变小吗?(直到折不出为止)师:将纸打开一次,指出角的两条边。再打开一次,又指出此时角的两条边,你看到了什么?生:角变大了。师:再打开,角还能变大吗?再打开,角还能变大吗?(直到还原到长方形纸)感知二:在转条中感知轨迹师:把两个硬纸板条钉在一起,一条固定不动,慢慢旋转另一条,你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一个角。师:你能不能让这个角变大?生:再旋转。师:再
6、变大。再变大(旋转到两个硬纸板条成一条直线为止)师:继续旋转,你看到了什么?生:角变小了。师:继续旋转。继续旋转(旋转到两个硬纸板条重合为止)感知三:在演示课件中感知轨迹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活动角,确定并固定其中一边为始边,缓慢旋转另一条边。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一个角。再旋转。再旋转通过以上活动,由静到动,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角产生的过程,明白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其运动轨迹就形成了角,从而引出角。这一课件的演示还在继续。笔者将活动角的另一条边继续慢慢旋转,让学生发现“终”边与“始”边形成的角也会慢慢变大,从而引出“平角”(终边与始边方向相反成一条直线)、“周角”( 终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与始
7、边重合)。之后,笔者继续将终边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让学生讨论交流“你都看到了哪些角?”“这些角有什么关系?”就这样,“角的分类”这一知识点也在活动中落实得淋漓尽致,并且学生在课件演示中明白了“平角不等同于直线”、“周角也不等同于射线”。这是数角个数的练习,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始边”和“终边”的知识来数角,结果学生都很喜欢这种方法。师:你能用“始边”和“终边”的知识数角的个数吗?生:能。师:谁来数?怎么数?(引导学生边说边演示。)生:从下往上,先选最下面的一条为角的“始边”,再逐个往上找和它搭配的“终边”。找完了,就再以下面的第二条为角的“始边”,继续找“终边”,一直到最后为止。最后把所有的结果都加
8、起来。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1:假如数角的边,那么边有n条,角的总个数就是从1开始连续加到(n1)为止。生2:如果数小角的话,那么有几个小角,角的总个数就是从1开始连续加到几为止。师:谁能用这个规律说说下面各图分别有几个角?(1) (2) (3)二、轨迹应用,形成图形统一操作方法从数学知识、操作技能、数学方法三个角度来解读,教材在要求学生在探索直线、射线、角的同时,安排了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如:画线、画角、量角、画角等,而且量角和画角相互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量角或画角共同的工具都是量角器,用量角器量角、画角,是这一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往往好多老师在新授课时学生好像都懂了,会
9、说了,但一到量角,或是一到画角,就会错误百出,而这些错误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明明是60角,却画成了120;明明是135角,量出来的度数却是45。正是因为笔者在教学角的概念时,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了“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的运动轨迹的表象”,采用了始边与终边的形象教学,使得量角器的零刻度线有了生命。对学生来讲,它就是活动角最初的缩影,将它与始边重叠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始边是在零刻度线,而终边,在学生眼里也不再仅仅是另一条边,而是整个运动轨迹的终点。从无到有,从零刻度到终边,学生建立起了自己的量角或画角方向,难点迎刃而解。不仅如此,由于运动轨迹的理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终边的运动轨迹的程度决定了角的大小
10、”这一特性,也是水到渠成。同时,笔者经过仔细分析、研究,考虑到量角与画角有共同之处,就尝试着将量角、画角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师:任意画一个角,并说说你是怎么画出这个角的?学生画好角后,引导学生说说画角的步骤。通过全班讨论交流、总结概括,得出画角的程序:画射线两重合绕一边点一点画射线。师:你能测量所画这个角的度数吗?并说说你是怎么量出这个角的?小组讨论,尝试着量。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归纳出量角的程序:点对点边对线绕一边看度数。师:你发现量角和画角有什么相同之处吗?生1:都是两重合的,也就是“点对点”和“边对线”。生2:都是要“绕一边”的,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师:你能用概括出来的程序画一个指定度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度量 单元 整体 教学 研究 实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