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包诗”课文教学初探(7页).doc
《小学语文:“文包诗”课文教学初探(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文包诗”课文教学初探(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语文:“文包诗”课文教学初探-第 7 页诗文互照 解诗悟情“文包诗”课文教学初探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者独创的课型,如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这类课文的显著特征就是:将一首小学生较难理解的古诗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短文中。短文既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又对古诗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说明。它语言生动,故事性强,给小学生学习古诗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通过阅读短文,他们便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需要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
2、受美的熏陶;同时还需要“诗”“文”互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的来龙去脉,感悟古诗的丰富内涵,以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相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一、凸显体裁特点,诗文互照, 情景同现对于诗歌,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提出,诗是不可解的,而朱自清先生在师说中提出,诗是可解的。我认为,“文包诗”这类课文,叙文与诗歌互为表里,融成一体。其中,诗作是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以诗统文,以文解诗,把诗和文的学习有机联系,紧密结合。在此,姑且称之为“互文和解”。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中我便努力体现这一特点。无论是诗中的关键词语,还是重点诗句,我都是
3、通过启发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建构意象,再通过吟诵表达诗歌的意蕴。1由文到诗。这主要针对低学段学生或诗文内容深奥的课文。 如少年王勃这篇课文讲的是王勃写腾王阁序的事,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于该学段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困难。这时,就要从文入手,充分发挥文为诗服务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好文、理解好文之后,突破诗句理解,从而实现古今美文在学生感知上的双赢。再如咏华山一课的教学,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一诗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得难度,这时老师可以出示课文第二段句子“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样通过结合上下文,让学生对照着
4、读一读,学生就能对这一句诗有了稍微具体一些的感悟。这篇课文在这里对古诗句意的解释并没有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而是通过描绘一种站在华山顶上俯瞰群山的情境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仿佛自己就站在华山顶上,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体会到除了蓝天就没有什么比自己高了,连绵起伏的青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那么矮。这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照诗句反复地诵读,学生便能比较自然地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下面的诗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两句的学习方法多读读文中描写这两句的句子,进行一下对比,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仿佛自己抬抬头就能碰到红艳艳的太阳,俯下身就能抓住随风飘来的片片白云。学生有了这种感受,把整个
5、段落连起来,反复诵读,不光可以顺利地领悟诗句的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古诗句结构的奇妙和汉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学生很轻松地能学好课文,这样教学比单纯生硬地把诗句的含义讲解给学生听更符合我们新课程下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学生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表达,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2由诗到文。这主要针对高学段学生或诗文内容浅显的课文。如五年级的黄鹤楼送别,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指导学生明白送别的时间是“烟花三月”,体会到诗句要表达的是李白、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烟花三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
6、”的描写,说出自己的理解。这两个问题中又以后者为教学重点。学生的体会精彩纷呈,以下是学生找出的一些语句和他们的理解:课文语句: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学生说:“饯行通常都是要吃大鱼大肉的,但他们不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骨肉亲,他们只是薄酒一杯,他们是真正的知己。”课文语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学生说:“李白和孟浩然仰望蓝天白云是因为他们不想让眼泪流出来。”课文语句:自从我结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学生说:“他们情同手足。”课文语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课文语句:学生说:“这叫劝君
7、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课文语句: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学生说:“虽然孟浩然离开李白,去扬州了,但他们可以飞鸽传书,保持密切的联系。”课文语句: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说:“这是情不自禁。”几乎,学生将课文中的词句嚼了个遍。3诗文互照。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学生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含英咀华,品味诗情后,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文对读,体会意境美,情感美。我让学生同桌对读,一人高声诵读诗句,一人朗读相关的语句,然后交换朗读体验,在最后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时,我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8、陵,指名朗诵,齐声诵读,感情背诵这首诗。至此,古诗的积累,情感的积淀已是水到渠成。我又用这样的导语引入下一环节: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表达此时的心情,想一想,他会用怎样的语言表达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加进自己的想象,又一次把诗与文相结合,让诗人与朋友浓浓的友情,依依的别意,又一次撞击学生的心灵。二、扣住情感主线,以情动人,情贯全程诗歌是时代感情水平的标志。正如张祖彤先生所说:“诗歌教学首先应该以情动人,情动而后理通。诗歌教学必须注重朗诵,同时也要注意讲解。朗诵好比拨动琴弦,讲解好比疏通乐章。只要感情的弦跃动起来了,那么不管诗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我们都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文包诗 课文 教学 初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