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6页).doc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第 6 页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及其意义:(课题提出的依据)1、是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区域实验当中,不久将全面推开。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是建构
2、主义理论指导现行教育行为的需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有差异性。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建构出世界的多种意义,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建构主义者非常强调“合作学习”,把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视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
3、的传递过程。反思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人们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必须一改以往在教育教学中“主宰”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
4、,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密切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的社会建构的目的。 3、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所谓科学探究学习既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表现在科学课中:教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科学、体会科学
5、、领悟科学、动手做科学,提升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获得对科学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具体到教学行为中就需要: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失误或错误。二、课题的界定:1、 概念的界定。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行动之所为。墨经说:“行,为也。”“行及行动,为系所为;行与为可以互训
6、,亦即凭借行动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就叫行为。2000多年后的今天,心理学仍沿用这一观点。行动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简而言之即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2教学行为: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受思想支配表现出的组织、言行等方面的行为方式。三、研究主要内容:1、教学模式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在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与师生关系不同,将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各种规范。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干预程度和指导方法不同;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的自主性不同。如在有些模式中,教师是活动的中心,是
7、教学信息的提供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有些模式中,学生处于活动中心的地位,从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到获取信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些模式中,师生有平等参与的机会,体现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特点。教师的指导方式和学生的学习类型旱教师角色与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它与教学目标有关,如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则教师可采用讲授式教学法;若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为主,则教师应采用发现式教学法。与此相对应,学生的学习类型为接受学习或发现学习。2、新教材与教师行为的关系: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备大纲和教材,教师不敢也不能超越教材,教教材上的知识就变成了目的。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但没有规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8、;规定了学习领域,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体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会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那么教师根据什么来进行选择呢?无论选择的依据有多少,不可忽视的一个依据就是学生的需要。而以往的教学总是给予书本知识以举足轻重的地位,个人知识和经验则是无足轻重的。应该使人们认识到,书本知识之外,还有另一类知识,那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实践中的人来讲,才是更为根本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之间不断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了师生发展平台,教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
9、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这就为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多可以研究的内容。3、新课程标准与教师行为的关系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沿用了几十年的学科教学大纲。它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大多数学科的教学大纲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及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为此,教学过程的主动权既不在教师,也不在学生。不仅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教师本身对教学内
10、容也没有选择权,只有被动、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科教育的本位不在学科而在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而且,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
11、,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更体现了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新理念。四、运用研究手段、方法: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诸多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解决、完善的,那么采用“教育革新”行动研究法就成为必然。行动研究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如图:策 实 评 方划 践 价 案 修正 从系统论角度看,在实验中,我们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界定的理念,架构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提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的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教学 教师 行为 研究课题 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