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由一次意外引发的对备课的再认识(5页).doc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由一次意外引发的对备课的再认识(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由一次意外引发的对备课的再认识(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由一次意外引发的对备课的再认识-第 5 页我 该 怎 么 办 ? -由一次意外引发的对备课的再认识本学期初,区一年级新课程备课会议要我执教一堂口语交际课, 文本是人民教育出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第二次口语交际练习我该怎么办,内容是:“我很想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事,可是他们总说我做不好,不让我做。我该怎么办呢?帮我出出主意,好吗?”一看文本,我觉得这个话题还挺有现实意义的,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掌上宝,爸爸妈妈疼着,爷爷奶奶哄着,外公外婆惯着,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是走路都怕他摔着,哪会让他们做家务呢?看来这次口语交际话题还是有很大教学空间的,对学
2、生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关键是该如何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设计整个教学环节。时间紧,我苦熬了两个通宵,绞尽了脑汁完成了教学预设,在忐忑中开始了第一次的试教。课前谈话,我让学生说说寒假里发生的高兴事,学生都聊得很带劲,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我暗自窃喜找对了话题。上课了,我用屏幕出示一个虚拟的人物小明,把话题内容转换成小明的苦恼,通过录音的形式加以呈现。学生在听完这段录音后,都是表示愿意帮助小明解决难题。可是我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可我并不着急,甚至还有点得意,因为学生的反映在我的预料之中。我进而追问:“那我们班的小朋友有没有跟小明一样的烦恼呢?”设计这一问,我的预想是能够激起小部分学生的共鸣
3、,这样一来,帮助对象成了自己的同学,那学生讲起来也不再是无的放失,而应该是有真情实感。正当我坦然地期待着学生的反应时,台下学生整齐划一的回答让我懵了,“没有!”就两个字,干脆而利落,没有一丝的忧郁。望着孩子们一双双明亮的眼睛,耳畔回荡着“没有”这响亮的回答这下,真变成了我该怎么办了?向后面听课的老师发出求救的信号,看到他们无可奈何的笑容,我知道他们是“懂”我了,可孩子们怎么就不懂我了呢第一次的试教以失败而告终,学生的反映是我课前不曾预设到的。针对这一点,下课后同在座的听课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位老师说:“其实学生的反映也在情理之中,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的家长都不会强烈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如
4、果孩子能主动提出做家务,高兴还来不及;二是学生本身也不会有很强烈的愿望要帮家长做家务,如果大人反对他做家务,他乐得其成。”听了这一席话,我豁然开朗,原来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光想着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却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如果学生认为这个话题根本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那这一堂课的口语交流纯粹是为了完成教材的安排在进行,只是为了教而教,学生也只是因为老师你要我说而说。另外,听课的老师也指出我的提问方式也存在问题,其实低段的学生都有从众心理,当其他小朋友都说自己的家务做得很好时,个别人即使没做好也会说好的。小孩子也是要面子的,而且有些孩子根本没有帮父母做过家务,可以说没有碰到过这类事情,他们也想当然地
5、跟着大家说一样的答案了。既然症结已经找到,该如何解决呢?经过商讨,我对本课教学进行了重新预设。就这一话题,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旨在让学生切实经历一次做家务。第二天我进行调查,经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果然有很多不同的经历。我从中选取了两个特例:一个学生回家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但妈妈并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他以后多干家务就会熟练的;另一个学生回家要求帮忙拖地,因为干得不好,妈妈就没让他干下去。开始第二次试教,我与上述两个学生合作,把他们在家做家务时的情景表演出来,然后再追问:“这两个小朋友回家都帮忙做家务了,可是结果却不一样,那你们呢,能来说说你们做家务的情况吗?”一石激起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教学 叙事 案例 一次 意外 引发 备课 再认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