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与“月”结缘浅谈“月情境”阅读教学实施策略(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与“月”结缘浅谈“月情境”阅读教学实施策略(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语文:与“月”结缘,浅谈“月情境”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第 7 页与“月”结缘,浅谈“月情境”阅读教学实施策略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与“月”文化不可分割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留下望月咏怀,寄月思乡或相思的诗词歌赋,读来令人唏嘘感伤。在苏教版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篇与“月”有关的课文,其中但愿人长久、望月、月光启蒙这三篇课文更为典型。笔者从教两年,回望数次公开课的教学,屡次与“月”结缘。本文以期以但愿人长久、望月、月光启蒙这三篇课文为依托,研究一条“月情境阅读教学“之路,引领学生主动走出一条感悟之路。关键词:月情景教学 研究路径 实施策略一、从“月”中思,确立“月”情境教学模式。中国自古以
2、来就是与“月”文化不可分割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留下望月咏怀,寄月思乡或相思的诗词歌赋,读来令人唏嘘感伤。在苏教版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篇与“月”有关的课文,其中但愿人长久、望月、月光启蒙这三篇课文更为典型,它们涉及到两类文体:文包诗及含有诗歌穿插其中的散文。笔者在仔细分析教材后发现,但愿人长久借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为基调,利用一则通俗易懂的故事,阐述苏轼借月抒怀,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望月借由叔叔和外甥之间的“对诗”、“想月”的对话,描绘出一幅清幽旷远的“月之意境”;月光启蒙则通过作者对母亲小时候唱歌谣、讲故事的回忆,表达对母亲为作者打开文学之门的谢意和深深的怀念,其文温暖感人。再此基础上,
3、笔者进一步思考,三篇文章均涉及到中国的“月”文化,但题材不同,行文的基调不同。虽都是在写月寄怀,但中高年级小学生由于受到其年龄设定、心里成熟等制约,很难真正从字里行间走进诗人、作者的心中,感悟“月”的真正内涵。因此,笔者思考,是不是可以在课堂中营造一个“共融场”,在这个“场”的意境下,教师作为营造人带领学生沉浸于其中,感受于其中,真正走进诗人和作者的心里,与他们共同呼吸,一起经历,在融融的月光中,走进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回忆。因此,“月”情境教学也就悠然而生了。所谓“月”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月”文本所描绘的情境,创设出形象鲜明的“共融场”,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
4、绘的情境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境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月”情境教学强调的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在学习中创设主动、活泼、有趣、愉快的教学情境,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形成乐学、爱学、会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已有的“情境教学”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创设“月”情境教学呢?一、失败的片段能有收获“共融场”需充分预设,感性刺激,引生入境。刚开始研究“月情境教学”时,肤浅的认为这不过是在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上加上一层“糖衣”罢了,对它的理解仅局限于给学生营造课本呈现的氛围,在氛围
5、中让学生感悟、体会、讨论,从而丧失了对文本内容的仔细研读的过程,教学问题的创设和回应也缺乏情境性包装。例如笔者新接手一个班,在执教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暴露了诸多问题。笔者一直期望能让学生进入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的情境中去,融入中秋之夜兄弟相思的氛围中,于是精心设计了教师导语,还利用多媒体和音乐营造氛围。但是却在推进到体悟兄弟情深这一环节时,闹了一个笑话:师:“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的?找出关键的字词,做相应的批注”。生:“我从小时候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中感到两兄弟感情非常好,时常在一起,现在分开了,一定很难受。” 生:“我从辗转反侧中,感觉到苏轼睡也睡不着。”师:“中秋之夜
6、,你为什么会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呢?”生:“我在思念弟弟苏辙。”其他生:哈哈(爆笑)理应伤感的的氛围被打破了,这个环节的推进非常失败。笔者认为,其一,由于之前交流的基础是相对理性的,突然转换成感性的问题学生一时适应不过来,导致班级学生哄堂大笑;其二,你能发现,教师在问问题时,第一人称的本体在进行转化,转化的生硬导致学生的无法适应。例如,第一个问题中“你从哪些语句”中的“你”指代的是学生本人,此时他的任务是到文本中寻找依据,体会感情。第二个问题中“你为什么会睡不着觉”中的“你”则需要学生变成“苏轼”,答题者迅速的身份的转变让其他还处于“学生”身份的孩子一下子感觉“穿越”了,因此课堂变得非常滑稽
7、。从这个案例反思情境创设,唯独教师在“境”中是不够的,如何让学生也在“境”中才真正需要花功夫。首先,教师在教学前必须精心设计和策划,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充分预设,以一个无懈可击的“共融场”防备案例中尴尬的局面。其次,“月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必须将儿童的“情”“思”“活动”以及“周围世界”有机整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情境创设本身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生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所以第三,“月情境”的创设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它本身需要一个更为感性的接受群体,或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刺激激发起学生的感性细胞。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8、”后,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才可以水到渠成。二、崎岖小路也有风景“月情境”的创设需理趣结合,生生互动,情到渠成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这一点,在月情境教学中体现的尤为深刻。高年级的散文,在教学时常常容易形成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无趣的状态,在研究月光启蒙的教学设计时,笔者想通过月情境创设避免这一点的发生。月光启蒙这篇内蕴丰富的散文,描绘了小时候,母亲伴着皎洁的月光,为我唱起童谣,引发了
9、我对文学的渴望与向往。文章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在情境创设时,溶溶月光是静谧美好的背景与底色,串起行文的节奏明快、趣意盎然的一首首“民谣”、“童谣”和“谜语”成为亮丽的点缀,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如何让这堂课上出情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境体验:1.月光下赛“民谣”“童谣”2.月音中讲神话故事3.月色里问谜语。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有的打着拍子、跺着小脚兴致勃勃地赛民谣;有的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像母亲一样讲述神话故事;有的扮演母亲与孩子,你说我猜,你问我答,在谜语的世界里尽情畅游。在充满趣味的互动中,学生自发主动地、也深刻地体会到正因为儿时
10、母亲对我的种种熏陶,才使我对文学产生兴趣,走上文学之路。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可以将文本的理趣与情趣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恰当的儿童活动,但并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生活,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乐中学、动中学、趣中学、做中学,自然而然能情到渠成。三、探索之路也有幸福“月情境”实施策略需关照整体,一气呵成,有效提升在月情景教学的两次探索之后,笔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月情景教学本身是一个一气呵成、关照整体的过程。月情境教学应以“强化感受,涨化分析”为宗旨。情境本身是一个“场”,也是串联整堂课的一条“线”,这需要教师动用多种情景教学的模式,进行有机组合,让他的学生看到课文
11、中描写的形象。音乐的渲染、语言艺术的创造、多媒体的展示、情境性活动的创设、角色扮演的体会等都需要融入到情境创设中去,让学生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这就必然唤起学生的兴趣,打动他们的心,进而才能塑造一堂情真意切、富有美感的课堂。因此,笔者总结出月情境实施策略,并借助望月这篇散文的执教实录,进行分析。在教学望月这篇散文时,笔者就营造一个“望月”的情境,观“江中月”、品“诗中月”、悟“心中月”。1.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月情境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它需要学生在课堂上随老师创设的情境同感共生,因此学生在课前需要做足准备。笔者在课前要求
12、学生搜集含有月亮的诗句,体会不同诗句中蕴含的那一轮明月背后的情感,对文本内容的基调有所了解。 2.课堂导入需形成“引人入境”的“抓手”。月情境教学的语言需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在开场(导入)时就需要抓住学生的心,利用“情境”笼罩整个课堂,营造月情境的氛围。在回望“江中月”时,笔者动用第一课时学生对江中月的理解,伴随着音乐与多媒体图片,引入新课教学。师:“上一节课,秦锐萱说,月光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奶奶,她在向我们轻轻地诉说着动人的故事。我们也来动情地讲一讲这故事”生动情地读相关句。师:“范青林说,月光是破碎的玉石散落在江面上,跳动着,嬉戏着。我们也跟月光一起跳舞。”生有节奏地读相关句。紧接着,
13、教师出示江中月的相关描写,学生的朗读或优美、或调皮,读书入情入境,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3.情境的组块需实现合理的衔接。教学板块的推进应该始终贯穿与“月情境”这条主线之下,因此,课堂上学生的角色,何时要感性的“在境中”,何时要理性的“在境外”,需要教师进行周全的规划与设计。否则,就会像第一个案例那样让人尴尬。“月情境”的教学语言、推进的策略都应该在整堂课的教学环境中从一而终地贯穿到底,始终引领学生走在这条情境之路上,感受文本的核心价值。例如笔者在过渡到第二板块“诗中月”时,小心斟酌了问法,关注了学生的角色本位:师:“正当我沉醉在这样美妙的江中月时,甲板上多了一个小外甥,我来采访你,你怎么出
14、来了呀?”生:“我被月亮叫醒了”生:“我被月亮吸引了”师:“哦,你怎么会被月亮吸引呢?”生:“因为甲板上的月亮实在太美了,我迫不及待的想出来看一看。”师:“那你出来见到了谁?与他做了什么?”生:“我见到了舅舅,我与他对诗呢。”此时此刻,教师出示对诗的相关语句,学生体会与舅舅所对的诗中月就有了层次的递升。3 .月情境的串联离不开月文化适时介入。在体会“诗中月”时,笔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地渗透“月文化”,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提升课堂丰富的内涵。师:你从诗句中读到了怎样的月亮?童趣之月“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生:从“白玉盘”看出这轮月亮特别明亮、特别白、特别圆。师:这是皎洁的满月。能感觉出诗
15、人怎么样?生:李白小时候特别天真无邪,有童真童趣,所以月亮也很可爱、很有趣。师:这还是一轮可爱、调皮的月亮,是一轮童趣之月。师:真是可爱呀,你能把诗人的这份童趣读出来吗?一起读。思乡、相思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师:这是怎样的月亮?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轮美丽的月亮,却不能和亲人共赏,多遗憾啊。师:说到李白,这里还有一首李白的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师:仍是李白在望月,同一个人望月,望月的背景一样吗?生(摇头):不一样。师:这是在什么时候望月?生:诗人离开家乡的时候。师:他望见了?生3:峨眉山上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里。生4:被江两岸高高的山峦挡住。师:此时诗人的内心是
16、什么样的?想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读出你的想念来 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望月,都望出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读出李白在不同时期的乡愁。师:望月望出了思乡或相思,在我国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孤独、愁绪之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生1:这句诗写的是张继在望月,他看到了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师:还听到了生1:乌鸦的啼叫。他睡不着觉,我觉得他的心里很难受。师:一个愁字,就把整首诗的意蕴凸显出来了。 笔者根据不同的诗句,归纳出在这些诗句中的三种月,“童趣之月”、“思乡之月”、“愁绪之月”,并相继渗透“思乡、相思是古人望月的主旋律”。学生始终在“月情境”中悟月、读月,在“月文化”的渗透中感
17、受“月”的丰富内涵显得水到渠成了。4.“月情境”的营造和深入离不开多媒体铺垫与辅佐。在朗读环节和对诗环节,笔者通过一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沉醉在诗月结合的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在畅想心中月时,通过小夜曲让学生沉下心来,展开想象的翅膀,思索心中的那一轮轮明月。第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美轮美奂的明月照片的欣赏,直观、具体地引领学生进一步去感悟明月,畅想明月。整体关照的情境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许多学生下课之后仍不愿离开教室,他们在音乐声中交流,在丰富的图片前停留,在文本语言中留下了更多自己的思考。与“月”结缘,三篇课文的执教过程中有苦有乐,但好在“月情境教学”的思路在一步步清晰,其教学策略也在一步步成熟。月情境教学,是探索其他情境教学的一个窗口,也是情境教学从“名家”走向作为青年教师的笔者的一个有效通道。它让我体会到,学生在课堂上眼睛放光,深情投入给教师带来的莫大的幸福体验,也让我认识到,教学这们艺术,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和提升的缓慢而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建设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场景,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收到感情的熏陶,主动地探究、感悟、内化对课文的理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