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8页).doc
《小学语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语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第 8 页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摘要: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提高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有以下五点做法。立足文本整体,紧扣重点词句;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在师生、生生对话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语言;适度拓展,坚持练笔。以上五种策略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过去多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
2、前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着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现象。出现了为了自主而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泛化体验,淡化整体,曲解对话等现象。当前,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下面,我想就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谈五点粗浅的体会。一、立足文本整体,紧扣重点词句。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开讲。可是当前,许多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课文还没读熟,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
3、样进行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是“欲速则不达”。例如,有位教师在上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给予树时,让学生匆匆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就问学生“你认为课文中有哪些给予?”学生因为对课文不熟,任凭老师怎么启发,就只发现“金吉娅对陌生小女孩的给予。”怎么也猜不出老师想要的“妈妈给予孩子们。兄弟姐妹相互给予。”为了让学生说出这两种“给予”,一节课绕来绕去。把学生搞得稀里糊涂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自不必说了。语文学习强调“语文教育的整体观”,在教学中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必须经历“整体部分整体”,这也是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如果在教学中,忽视整体感知,往往会造成学生理解肤浅,泛泛而谈,造成学生难以和作者、文本进行很好沟通。长此以
4、往,自然影响了学生提纲挈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影响了学生整体阅读、系统阅读的习惯培养。这也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理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训练语言,是语文科的专责。我们认为在通读全文,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在欣赏品评的读书中,紧扣重点词句进行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总有提纲挈领的重点句、中心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找准切入点,紧紧围绕重点词句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紧
5、紧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围绕“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风景优美,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物产丰富?”这一问题,紧扣重点字句和学生一起品读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觉得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此长彼短的定量。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能面面俱到,也没必要面面俱到。教师须从一篇课文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产生效率。当然,我们反对那种学生对课文整体还不了解,还没有把握,老师就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子,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会、诵读的现象。专家们指出:忽略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偏重于让学生把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读出这样或那样的感情,这样不
6、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这种脱离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景的教学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二、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上纸船和风筝很受启发。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纸船和风筝让山顶的
7、松鼠和山脚的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小熊、松鼠收到礼物的快乐。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小熊长这么大,头一回收到礼物,他会怎么样?小熊,瞧你手舞足蹈的样子,发生什么事了?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呀?小松鼠,瞧你乐得嘴都合不拢了,在想些什么呀?老师在叫学生回答时,巧妙地称学生为“小熊、小松鼠”,一下子让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情景中。然后让学生想象“你在想什么呀?”学生置身情景,回答得特别天真、可爱、动情,很好地体会出小熊、小松鼠的幸福。槐乡的孩子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由于文章所讲的故事情节不是我们这一带学生生活中所有的。在教学槐乡的孩子一文时,为了让学
8、生体会孩子们割槐米的快乐,我让学生联想自己家乡的特产丰收时,你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而沟通学生、文本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联想,学生很快找准了情感基调,教学起来自然效率就高了。当前,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效率不高的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不善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没能做到很好激发学生想象、联想。没有意识到学生是知识的主体建构者,只有唤醒他的体验,才能点燃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感悟和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的两个概念,也是语文教师使用极多的两个词语。然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很多老师缺少细致的研究和设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
9、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我们认为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潜心会文本”。即通过反复地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
10、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否则,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只不过是言不及义的空话,或是人云亦云的套话,或是肤浅片面的白话,缺失了悟性、个性、灵性,也谈不上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发展。例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我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新课程 背景 语文 有效 教学 基本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