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导学单设计之探(8页).doc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导学单设计之探(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导学单设计之探(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导学单设计之探-第 8 页小学语文论文一“扣”二“解”三“诱”第三学段阅读教学导学单设计之探【内容摘要】本文针对践行有效课堂教学而诞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着基础没落实,难点无法突破,学习方法引导意识不强等现象,从教材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字词夯实基础;分解难点学会理解重点句段;逐渐引导学生通过搜索、探究等感悟文本三方面进行导读单设计的探究,使学生预习的同时习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努力做到多学少教,学生成为学习、课堂的主体。【关键词】 阅读教学 导学 自主探究 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重视课前布置预习课文,学生由于缺乏预习实际操作指南,即
2、使是到了第三学段,大部分学生预习课文时往往读几遍课文,认读一下生字词之后,便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新课改推进“先学后教,多学少教。”这一理念,“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也应运而生。有了导学单,学生预习时虽然变得有事可做了,但一年多来我们发现导学单的设计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出现以下三种现象:现象一:面面俱到,貌似课后作业前置 普遍老师认为导学单是做好课堂教学前准备的最好载体,基础知识、重点词句等以习题形式出现,学生们照单完成,完成过程缺乏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所耗时间较长,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独立完成难度较大,结果适得其反。现象二:层次不明,疑似教案的翻版有的老师误以为预习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设
3、计的导学单形同教学流程的缩影,问题设计缺乏难度层次,无形中给中下水平学生的课文学习来个下马威,挫伤了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这样的导学单形同虚设。教学时,老师“涛声依旧”,中等生“风平浪静”,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前已经了如指掌,课堂上由于失去新鲜感而“顿失滔滔”。现象三:喧宾夺主,恰似教师之独“唱”导学单设计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为中心,削弱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地位,问题设计注重提问,缺乏对学生预习过程的探究与实践疏导,脱离不了一问一答、师唱生听等一唱一和现象。因此学生的学习技能、自主感悟能力何以习得?以上三种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老师们对“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意图认识不够透彻,没有准确
4、把握导学单设计要求的定位。在导学单设计过程中,我们若秉着“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理念,努力做到相信学生,发展学生为基点;以学定教,以导学为“抓手”,那么导学单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更准确的方向标,我们的阅读教学之路才不偏不倚。根据以上现象和认识,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到以下点滴思考。一、扣 环环相扣夯实基础运用过程中出现的第一种现象,学生预习时照单完成后便万事大吉,这种依赖导学单预习的后果是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忽视学习过程与技能形成。学生纵然认真地完成了学案,但学习的深度不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了让导读单更好地起到导读、导思的效果,应该在抓住文本的“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工夫,做到精
5、选、精炼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难点,掌握重点。(一)紧扣目标引导自主掌握重点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阅读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得先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预习若要达到预期目标,需要教师把学习目标渗透到导读单中,设计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成目标。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课的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本课词语及多音字。以往老师们根据这一目标可能会设计以下两种类型的导学单:其一, 1、生字我来读魂 缕 幽 葬 愁 腮 甚 绸 谓 梳 衰 绢 侨 2、我能正确读词语缕缕、幽芳、漂泊、稀罕、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气节、磨难、欺凌
6、、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拿来照本宣读几遍就了事,这样的字词学习脱离了文本,不但失去了学生主动读课文的机会,而且失去学生检索、提炼新字词的机会,那些生疏的“魂、衰、葬”等生字,大多数学生在读时未曾定睛观察过,更何况词语第一次见面时就脱离了语境,与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能力的养成是背道而驰的。再加上课堂教学时再检查几遍,学生对这一教学环节已经索然无趣,这样的预习是事倍功半的。其二,1、我会读会写这些词语。(略)2、我要帮下列形近词语找对朋友。梳( ) 撩( ) 玷( ) 祥( ) 琉( ) 潦( ) 贴(
7、) 洋( )流( ) 燎( ) 沾( ) 样( )3、我能给带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被选答案的序号处画“”。 (1)能书善画善良,慈善;善行,善事;友好,和好;擅长,长于;容易,易于。(2)愈是寒冷(病)好;较好;叠用,跟“越越”相同。(3)独在异乡为异客有分别,不相同;奇异,奇特,特别;另外的,别的;惊奇,奇怪;分开。(4)颇负盛名背;担负;依仗;遭受;享有;失败。这种纯练习形式的导学单只是在考验学生们的语文功底,把学生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却无法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更不用说学习技能的形成。因此,为了能让学生一头扎进文本,真真切切地从文中走一趟,边走边发现新奇的、拌脚的,并学着自己搬开“拌
8、脚石”对于本课的第一点目标我们尝试着设计了以下导学单:1、请认真地阅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难的510个新字词,并多读几遍。2、联系上下文你理解了哪几个新词,把你的理解批注在旁边,请留意“低头折节”中哪个是多音字,还有哪种读音。紧扣教学目标,从学生个体出发,简单的两句导读提示语,为学生预习迈开第一步搭桥铺路,路还是由他们来走,有方向、有目标地向前迈进,学生们将收获着语文学习中的一路风景,并学会了如何收获,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得以归宿。(二)紧扣学情渗透学法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除了几个形近字容易搞混淆,其他生字词的认读能力已经相对成熟,比较薄弱的技能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生僻的新词学生们习惯
9、于跳过去,即使有所理解也无法准确表达,这种现象往往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有所阻碍。为了学生能独立读懂课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情设计导学单时渗透不同的学习方法。1、回归句子,“点石成金”识大意词语是构成句子乃至形成文章最重要的语言单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是从重点字词当中感悟获得的,离开了用词的精准,当然也无法准确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如自然之道一课中的“踌躇不前、若无其事”两词是读懂全文大意的关键词语,若在预习时学生没有深入探究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势必为后续的感悟造成阻碍。从学情出发设计导学单时可以这样引导:请从文中划出下面两句话读一读:1、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
10、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2、我们这么着急,向导却若无其事?“踌躇不前、若无其事”两个词语分别是什么意思能帮忙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引导学生让词语回归句子,根据已有的积累换个词语试试,当学生找出能替换的词语时,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点石成金”式理解词意的方法,是培养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日后的再学习也是不无裨益的。2、融入自然段,“左右逢缘”知本意让学生反复朗读词语所在的句段,从词语的前后入手把握词语的外延。如草原一课中的“洒脱”一词,倘若让学生用近义词替换,他们首先浮现脑海的词是“潇洒”,这是凭着学生已有的经验获得,对于“潇洒”一词也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学生通过查工具书得知:是指“(言
11、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这个解释虽然准确,“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拘束”又是什么意思?此时,我们该关注文本,在设计导学单时这样设计:请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游客在草原洒脱的行为的语句,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洒脱的意思。理解词语也需在句段中走个来回,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词语有了“左右逢缘”的机会,他们意会到“洒脱”在文中是“自由、随便、爱怎么就怎么的意思”,这样学效果比较理想。3、联系上下文,“穿针引线”悟内涵一个好词对于一句话乃至整篇文章而言就是一粒闪亮的珍珠,就是灵魂和核心。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是最常用、最重要的理解词意的方法。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的“碰壁”和桥一
12、课中的“桥”一语双关,不仅包含着表面意思,还蕴含着深刻内涵,这就需要导学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前后描述了怎样一件事,词语与事情间有什么共同点等,通过这样“穿针引线”般的引导,学生不难总结、领悟出词语的内涵。让学生带着词语在全文中走个来回,“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导学时通过一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法的引领,并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内化,逐渐熟能生巧。才能让一个个无生命的抽象的符号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才能成为学生表达的鲜活元素。(三)紧扣教学反思突破难点平时的教学中我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第三 阅读教学 导学单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