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7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语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第 6 页超越知识 走向智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摘要】钟启泉先生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对于教学,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学科而应该是人,是学生个性的生长。本文结合案例具体谈了如何转变语文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诗意地栖息在语文课堂的乐园里。【关键词】诗意 生长 智慧【正文】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他自己的世界,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正如钟
2、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对于教学,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学科而应该是人,是学生个性的生长。要体现语文的多维目标,关注儿童的生活兴趣与个性的发挥,必须从语文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实际出发,转变语文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诗意地栖息在语文课堂的乐园里。一、一句话就是一颗心“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教学花瓣飘香: 师:这是一片美丽的小花瓣,幸福的小花瓣,她不仅温暖了
3、我们的心,也深深地感动了课文中的我,轻轻的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想想,我为什么要买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 (学生静静思考,有的喃喃自语,一会儿纷纷举手) 师(含笑示意学生放下手):老师相信你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思,读懂了这人世间最纯真、最动人的爱,不要说出来,把她深深的藏在心底,用你们深情的朗读告诉我,好吗?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声音温柔而动情。 师:多么美的声音呀!那片小花瓣肯定已经飞进了你们的心底,这可是一片听的懂你心思的小花瓣,静静想,这片小花瓣会告诉你些什么呢?悄悄的告诉老师,好吗? 生(凑在老师的耳边轻轻的说):小花瓣告诉我回家后别忘了给妈妈捶捶背,因为
4、妈妈每天很辛苦的。 生:小花瓣告诉我快把零花钱省下来,给妈妈买一个最美丽的发卡,过几天就是妈妈的生日啦! 生:小花瓣在批评我上次不该和妈妈顶嘴,我现在很后悔! 萌生在课堂的诗意还在心头荡漾,如果静静地反思这段求索的历程,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来自课堂的情感泉源,是对文本真实的体验,融入与感动,情感的课堂泛起的涟漪,收获的浪花是与学生心有灵犀的融通,轻舞飞扬的创造。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是的,教师不仅近是文本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将自己的情感,知识的积淀和人生的体验融入进文本,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应融入学生的世界,从孩子
5、的心灵,用诗意的目光共同解读文本,语文的课堂才会变得丰满,更加宜人。 一段心灵求索的愉悦,亦如赶海的学童拾到几枚可心的彩贝。耳边不觉响起苏霍姆林斯基那充满深情的话语: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很多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从中汲取到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激励着我们不断去求索诗意的课堂,语文的栖息地。二、接住孩子抛来的球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等待被灌输的“瓶子”,不是书本的努力,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团待燃的火”,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独特个体。他们有着独特的眼光、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性的思考。如最大的麦穗的教学片段:师
6、: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哲学家,今天我们也领略了他这位哲学大师的风采,你想对这位大师说些什么?生: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上课的地点在麦田,不在教室,他上课不用课本而是麦穗,他不是直接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生:我认为苏格拉底也没什么了不起!(教室传出一片嘘声:看来你比他更了不起啊!)师(微笑):愿闻其详!生:苏格拉底有点强人所难。我不愿做苏格拉底的学生,那样会有一种被“捉弄”的感受。师: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感受才使你对苏格拉底有这样的看法吗?生: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
7、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师: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留恋忘返。不知不觉,我们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也许到最后,这位学生的看法还不是非常成熟,或许带点幼稚,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在老师冷静的等待下,能勇敢地去直视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对他提出质疑,甚至是批判,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超越,这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哲学的思考,而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是学习文本最好的收获。学生的表现使我想起“接住
8、孩子抛来的球”这句话。这是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人谈到教师角色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指教师要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当学生向我们抛来意外之球时,我们应当耐心地倾听,不论学生回答的对错都应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甚至辩解。其实教学如同社会交往一样,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集结在客观条件与主观要素的网络关系中,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其间主动获取体验,享受快乐。三、只有放手才能放心“新课标”规定,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研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9、的否定和扬弃。今天继续教学鼎湖山听泉,走向教室的路上笔者想:今天我能将学生引向何处呢?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鼎湖山清纯的泉声诗意地鸣响于孩子们的心头吗? 上课了,老师让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当学生读完“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老师回应说:“这让我想起了王维写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于是满教室响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让我们走进鼎湖山,走进鼎湖山听泉去。” 于是学生自由赏读起“路上听泉”来(课文第二小节)。 在学生自主的读书吸纳后,老师组织起读书交流。先指名一生读书,老师说:“闭上眼睛,你能看见那汩汩流淌的泉水,听到那沁人心脾的美妙音响吗?” 生:“我看
10、到了那草丛里,石缝间,到处都在向上冒着泉水,那水好多好亮啊,如果我在,我一定会喝。”又一生:“那草丛的叶片上还带着水珠。” 交流中学生指出这是由于植被茂密而形成的小气候。 老师问:“阅读时,同学们想过没有,这里的草丛石缝,怎么会到处涌流着这清亮泉水呢? 生说是“草丰林茂”。 老师引:“课文中有一句话对草丰林茂作了生动的描述。” 生读:“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生:“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 又一生:“正因为树木多,这里的雨水才多。正因为雨水多,这里的泉才多。” 老师说:“是的,那泉
11、水交错流泻,甚至会” 生接:“遮断路面”。师:“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一路上泉声淙淙,这一路上也会是” 生:“笑语一片!” “这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今年暑假老师去武夷山旅游,过去在书上看到过孔雀绿这样描写色彩的词语在那里我真的有了体验。面对着翡翠般的一溪活水,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水对你的诱惑!看着流水那不同的姿态、晶莹的色彩,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挽起裤角,走到了碧波里,流水抚摸着我的脚丫,也抚慰着我的心灵。水,通人性呢。” 看着学生那陶醉的神情,我笔头一抖在黑板上写下了“灵动的水,一首流动的诗。” “更迷人的还在后面!读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注意
12、聆听那声音!” 生读:“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一生质疑:“怎么是云中传来钟声?” 随即有生答疑:“你看第三节: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说明这钟声是庆云寺的钟声。” 师说:“是的,寺庙是什么地方?超凡脱俗之地,是拂红尘、洗铅华的圣洁之地,所以作者说这是(生和)安详厚重的声音。” 一生(心有所动):“云中传来,作者是不是也在说,这声音是从天上传来的,是圣洁的? 又一生:“这就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啊!” 师感动:“是啊,在这样一个雨后安宁的暮色中,听着清纯的泉声和着这人间能得几回
13、闻的佛国钟声,每一个心灵也都会跟着安宁、清纯” 是呀,如果没有教师的放手,哪有学生这么丰富的阅读体会呢!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关系;以平等的态度信任每一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由地想,大胆地质疑,积极地讨论与交流,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标新立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也许,学习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同时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而且可能一无所获。但这是一个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汇报与快乐,教师只有放手才能做到真正放心。孩子的思维是活跃、无拘无束的,就像是星星点点的火种,当我们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条件,他们就会迸发出绚丽的火花乃至熊熊大火,在课堂上就会听到他们“成长”的声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