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把脉阅读教学对症阅读能力(8页).doc
《小学语文:把脉阅读教学对症阅读能力(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把脉阅读教学对症阅读能力(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语文:把脉阅读教学,对症阅读能力-第 8 页小学语文论文把脉阅读教学,对症阅读能力【摘要】对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偏重落实人文内容,而工具方面(阅读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基本保障,这无疑削弱了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在教学中,明确阅读能力目标、找准训练点、有效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阅读能力 训练点 语言实践号脉问诊:为伊消得人憔悴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来编排单元课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偏重人文内容来落实。但是近年来,大家
2、都意识到了工具方面的重要性。于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转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家都在与“内容分析”说再见,都在呼吁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几年下来,一线语文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阅读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后来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心头病”。辩证:阅读能力培养之病症所在【病症一】教学目标不具体虽然,越来越多的同行开始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问世。但大多数的一线语文教师还并不完全明确阅读能力包含哪些细项,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也是片面的。这不可避免地促成了无序教学的现象,教师不能循序渐进地给予学生有效的阅读指导
3、,无法对学生掌握的程度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也学不到文本的精髓,导致阅读教学收获甚微。【病症二】训练点模糊在当下的阅读课中,教师或在生字新词的掌握上不遗余力,或在品析优美词句中流连忘返,又或是在思想感情的理解上费尽心思,忽略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又或者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选择一个或几个点进行停留,远离文本中心思想的训练也大有人在。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教师对语言训练点的确定还比较模糊。【病症三】语言实践低效纵观如今的阅读教学,还是避免不了这些现象:浮于表面的合作探究学习、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过多过早地补充延伸内容。这些看似热闹的教学环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效,合作探究趋于表面功夫,成为一台“走形式”
4、的秀场;“蜻蜓点水”没有把文章的精妙告诉学生;过多过早的补充反而提高学习的难度,挑战学生的学习兴趣。立法:定位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主旨是使学生“既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基于这个要求,笔者结合多年的实战经验和学习体会,遵循阅读的心理过程,将阅读能力进行了罗列。1、认读能力“所谓认读能力,是指学生能准确和迅速地辨认语言文字,并理解文字表面意义的能力,即认词、读词和识词的能力。”(摘自百度百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针对难点,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
5、字义,并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笔者在执教丑小鸭的“篱笆”时,先引导学生读好轻声,再要求学生根据字形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学生说出篱笆是竹子做的,再出示图片,告诉学生“瞧,这围在园子周围的,用竹子做的就是篱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栅栏。”这样交给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方法,以便学生举一反三。2、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掌握阅读技能最主要的标志。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在文本中找到准确的信息并能恰当地表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句在文本中的合理的意思以及深层意思;根据文本,联系各部分内容的关系,推断文本蕴藏的情感和道理。3、信息提取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得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取信息。比
6、如迅速确定故事的主人公、准确锁定文章的结构特点、抓住重点字词或者句段联系作者的写作情感等。准确地把握这些信息,对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开拓学生的思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做批注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4、统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这都表明统整能力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点关注的。我们要指引学生理清文本段落之间的关系;能整体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情感,体悟统整的方法。谢玲燕老师在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初读课文后提问: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
7、小男孩和小鱼)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一个小男孩发现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他正在拼命地救小鱼)。谢老师引导学生提炼课文的主要人物,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达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5、评价欣赏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要抓住文体特征、紧扣语言及表达技巧,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表达效果与形式,达到内化和形成风格的效果。笔者在执教我是什么的第二自然段,黑板上板书着学生找出来的,云变成了“雨”“雪”“雹”。然后提问它们是怎么下来的。学生思索片刻后,拿出词卡,依次贴上“飘下来”“打下来”“飘下来”。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纷
8、纷举手提醒我把词卡的顺序贴错了。笔者再次追问,为什么雹子要用打下来、雪花要用飘下来。学生争着表达:雹子像一个小硬球,力气非常大,还能打坏东西,所以要用“打下来”;雪花是轻轻的、柔柔的,它下来的时候就想这样(手势模仿落叶飘落的样子)。笔者随即小结:哦,原来是这样,作者的写作水平真高,动词用得可准确了!我们今后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准确地使用动词。制方:探寻阅读教学中的训练点阅读能力目标必须要通过课文的教学来落实。那么我们必须要找到阅读能力目标在每篇课文里的落脚点。其实,除了苦苦琢磨文本,费尽心思去挖掘其中能体现阅读能力之处,不要遗忘了那些教材里的“角落”,它们正是打开掌握阅读能力大门的钥匙。1、在“
9、课前提示”中获取训练点如三年级上册的狮子和鹿,课前提示语是这样表达的:“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下面这篇课文,又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在两篇课文的对比中感受故事的启发”为本节课的阅读能力训练点。笔者在执教狮子和鹿时,还把文中带有两个语气词的句子和陶罐与铁罐里的带有语气词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再出示去掉语气词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进行对比,感受其中的妙处,体会到语气词的作用。如此在比较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2、在“解读文本” 时获取训练点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定课文中的重点
10、字词、句段和篇章结构,进行具体地训练。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的第一、二自然段,主要介绍水变成“汽、云、雨、雪和雹”。在执教完这两个自然段后,可以把这些关键词连起来,完整地说出水的多态变化过程。这样的训练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统整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深一层地理解了文本。3、在“课文插图”中获取训练点如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的第一幅插图,呈现的场景是棉花姑娘承受疾病的痛苦,渴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我们可以借助描述插图中棉花姑娘的表情来理解“盼望”的意思。如汪喜红老师在执教这个环节的时候是这样引导孩子的:瞧,密密麻麻的蚜虫都在用嘴巴刺进棉花姑娘的身体,她实在是疼极了。她瞪大了眼睛,伸长了脖子,多么希望有医生能
11、路过这里,能给她治治病。这就是“盼望”。学生在形象的插图中渗透了知识点,而且知道了可以在插图中获取信息的方法。4、在“学习小泡泡” 中获取训练点如课文科里亚的木匣里,小泡泡的内容为“联系上下文,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风筝里的小泡泡“我查字典指导了憧憬的意思”和葡萄沟中的小泡泡“我在地图上找到吐鲁番了”,都在暗示我们把“根据词语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词语”作为阅读能力训练点。矛和盾的集合中的小泡泡“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告诉我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也可以作为阅读能力的训练点。5、在“课后习题” 中获取训练点如三个儿子这篇课文的最后一道课后题,让学生说一说“一个(只),一
12、个(只),另一个(只) 。”我们就可以把“用这样的句式来描述不同事物的方法”当做阅读能力的训练点。如周秀萍老师在执教本课的时候,把文中的三句话改编成了一段话: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并且告诉孩子: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就更清楚了。她又把三个妈妈评价孩子的语言也用这样的形式呈现,再次巩固了句式的用法。周老师在课末,又引导学生:这样的句式也可以在生活中说。她出示图片,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支撑点,让学生愉快地用句式表达。周老师用一个句式拎起了整节课的内容,学生说得酣畅,学得扎实。6、在“语文园地” 中获取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把脉 阅读教学 对症 阅读 能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