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立足内容寻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立足内容寻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语文:立足内容,寻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第 4 页立足内容,寻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追求工具性,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工具性组织、展开,强调了对字词、语法、修辞、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的抽象分析,并靠“迁移”这块敲门砖去实现一个个实用主义(如应试)的目的,机械、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使本应鲜活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催人泪下的人物,震颤人心的场面,触发灵感的对话,引发异想的讨论,引人入胜的美景等等,被淡化、被湮没,学生收获的不是语文,不是语文的整体,而是一个个关联不大的零部件。正是在这种“唯工具性”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提出了“
2、弘扬人文性”的口号,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于是乎语文的工具性似乎成了千古罪人,许多语文教师避之尤嫌不及,课堂上该讲的不敢讲,该练的不去练,大兴人文之风,每篇文章都想让学生受到“超级震撼”,重心又明显地落在了人文性上,这种脱离文本,舍弃语言文字的人文关怀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会不会有偏颇之嫌呢?其实,语文课程的本质就贵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在“两性”之间建立支点,使其“贵”而不难,保持平衡呢?我认为从内容入手,抓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是使语文学习更扎实有效的一个有效途径。一、立足内容,将平面内容立体化,情趣化,加深情感体验。就从最简单的识字
3、写字这一项训练来说吧, 孩子们在一笔一划地学写汉字,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识汉字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当他或她把一个个汉字写得越来越工整,越来越好看时,也就意味着其审美能力一点一点地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了,这个写字的修炼过程也就是在消磨着孩子们的野性,化解着孩子们的不羁,在中规中矩的写字训练中把孩子们纳入到一种尺度之中;同时也是在磨练着孩子的耐力、毅力和恒心,这过程本身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们传递着一些难以言传的东西,渗透着一些思想情感,甚至是人格的砥砺,这时的孩子们也就是在接受着既像“工具性”的训练又像“人文性”的熏陶这种双重的教育与感化。文本的语言是平面的,教师要善于将这些平
4、面的语言构建成立体的画面,使学生深入情境,披文入境,入境而生情,让学生深入地去感悟文本内容,以便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也不乏有这样的好的课堂,他们都善于抓住看似简单、平淡的内容,唤起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深入地去体验。如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们可教学生采取立体化、趣味化的方法来识记。比如在处理整体认读音节这一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时,有位教师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
5、就高兴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学生齐声答道。 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他们编的小故事也很精彩:“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让学生在这立体的画面中来感受这汉语文字的魅力。再比如说识字写字这一项训练吧,于永正就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他说在写字的过程中,同样可以体现大家所寻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有机统一。如:教
6、学生字“疆”,得先拼读,读准了,记住了,然后要放到词里边“边疆”,再放到句子里边“我们守卫祖国的边疆”。如有学生默写错了,将“土”字丢了,教师可以说:祖国的边疆,寸土不能丢!就是如此的简单有效,并没有追求太多的教学形式上的东西。让学生在这看似简单,平淡之处,唤起学生的想像,深入地去体验生命的真谛。二、立足内容,将线性训练具体化、深入感悟,使之训练有效。以前我们分析一篇课文,总是将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作为重要的项目来训练,几乎达到每篇必练,过于的机械呆板。当然,我们的许多语文训练项目既然它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譬如“分层分段”是一种剖析理解,对理清作者思路,梳理文章脉络,领会文章意思,
7、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概括段意”对捕捉内容信息,提高语言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至关重要。在新课程标准里,它是这样表述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关于“阅读”的目标和要求)。同样,许多语文的训练只要从内容出发,因内容而异,找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点,它的训练就会是有趣、有效的,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这么一个案例: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之后,通过一道填空题,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师:司马迁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史记的,请你在“_,司马迁_完成了_巨著史记
8、快速默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生:在受尽宫刑后悲愤交加情况下,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巨著史记。(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 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表达会更清楚。(学生去掉了这几个词,说得更连贯了)生: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司马迁在狱中完成了记载着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巨著史记。师:你的记性真好,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矢志不渝,终于完成了占有重要史学地位的巨著史记。 师:“矢志不渝”这个词用得好,同学们,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正是有了司
9、马迁这样的不寻常的经历,才成就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说清楚文章的前因后果。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将“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训练项目融进自己的教学之中,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并不意味着抛弃内容,语文所负载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的,所以说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的确,只要我们从内容入手,结合语言文字的特点,而不刻意地去追求语文教学的形式,不拘泥于语文教学的模式,我们就可以创造出多样的有效的语文训练途径,同时又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在不经意间就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再如,若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们先不从形式上去考虑“齐读、
10、个别读、开火车读、分角度读、对读、小组读、男女读”等等,而是从内容入手,使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内容,孩子们每一次的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说老师在教朗读,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对一些训练,不是讲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去做的问题,就像于永正所说:“课标中没有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字眼。我们也不必把这些东西看得太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学生才更感兴趣,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能得到人文的关怀和熏陶。 三、立足内容,品析语言精彩之处,内化为学生的言语能力。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文章,所选入课本里的范文,都是一篇
11、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这些语言讲究和谐悦耳,讲求准确、生动、优美。教学时,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形象美的同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咀嚼,细细体会它的精华,推敲它怎样来表现丰富的内容,感受它怎样来抒发浓厚的感情,让学生把这语言的精彩之处内化为言语能力,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时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彩片断:出示“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师:一个艾滋病患者要入学,如果是你这所学校的老师,你们会议论些什么啊?生1:这个孩子的确可怜,但
12、不要到我的班级里来,不然我们班家长会有意见的.生2:是啊是啊,如果到了我身边,我家里人肯定不同意我来上班的师:看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那么你若是一位家长呢?生1(很急切的):那就更不行了,我家就养了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如果感染了我又不能再生一个。生2:这可不行,同情归同情,但万一感染了怎么办?这得找学校领导说说。师:如果恩科西成为你的同学呢?(学生哗然,看得出他们已身处情境之中了)生1:那就不要和我做同桌,我自己倒没什么,我怕老爸老妈天天烦我。生2:最好他能坐得稍远一些,让我们可以和他说话,但不要碰到他,以免感染。生3(一女孩,小声的):恩科西已经很可怜了,我想还是我来和他做同桌吧,爸爸妈妈会理
13、解的。师:孩子们,课堂上我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恩科西的到来仿佛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大石头,引起了当地的一场轩然大波(学生接上)!理解新词“轩然大波”有一定的难度,而是让学生进入熟悉的情境,引用个体的经验色彩,我们也看到课堂气氛也显示出一份理解后的情绪上的“轩然大波”,学生发言积极,表达富有个性,引发学生的已有经验,他们也能够从这个词里真切体会到人们对艾滋病的不理解,以及恩科西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抓住内容的精彩之处,细细品味,将文本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言语能力,将工具性和人文性都落到实处。四、立足内容 积淀素养,让学生惬意漫步于人文之道。阅读,是学生语文
14、学习的主阵地,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必然的,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渠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古典文学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带领学生去感悟这些精品,会使他们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都得到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给学生补充些古典文学精品,让他们熟悉这些大家的诗风,汲取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可让学生体会到异域的奇丽风光与富庶;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来感受诗人的满腔爱国热忱等等。学生在多读多背、反复玩味,潜心感受的同时,他们的人格陶冶也在阅读中得以实现。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人文素质
15、的培养具有渗透性,它重视熏陶渐染式教育,因此,阅读教学尤其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渐染、让学生惬意地在“润物无声”中来感受学习的快乐。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也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要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要善于抓住情感、思维的语言附着点,寻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如在学习了特殊的葬礼,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一次调查,了解本地有哪些环境受到了污染,应该怎么样来保护;在学过人类的“老师”后,可以引导学生也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做出一件科技作品出来等等,这样既让学生明白道理,又让学生进行实践,把所学落实到行动中去,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把阅读内化为成为检验和丰富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回归本色,立足内容,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