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校本教学的新思维(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校本教学的新思维(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一年级校本教学的新思维-第 6 页小学校本论文童谣,让校本课程如此美丽 一年级校本教学的新思维【摘 要】校本课程是学校的生命力,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乐意把童谣挂在嘴边。教师据此引领学生走进“童谣”校本,触摸文本,通过语言引导、媒体呈现的方式,唤醒孩子们的童心,随后教师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诵读童谣,体味其中的情趣和意境。接着教师再次引领学生沉入童谣,采撷童谣的语言美、韵律美和节奏美,不断地开掘蕴藏在童谣深处的美,最后通过创编童谣来抒写他们的美好心灵 ,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鉴赏、品位,还能较快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关键词】 “童谣”校本
2、 触摸 诵读 采撷 抒写校本课程是学校的生命力。它由学校教师对当地社区和本校的资源、环境因素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有童谣相伴,童谣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特别易于被他们接受。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语言环境变了。孩子们一方面为进入小学高兴,充满欢喜、新奇之情。另一方面,又有几分胆怯、紧张,因为所学的内容更多,要求也更高,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和家庭呵护过多的学生,学习上总是力不从心,逐渐“掉队”。面对反差,处
3、理不好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校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天真,喜爱说话,但往往语言太快,语序乱,交往中不会运用礼貌语言,还有少数学生怕难为情,不善于与成人交往,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语言发展特点,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学校决定开发“童谣”课程,把它作为学校“成长体验”系列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学习“童谣”校本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鉴赏、品位还能较快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如何引领一年级小朋友上好“童谣”校本呢?笔者以为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触摸文本 唤醒童心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指出学习要由“知之”而“好之”而“乐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
4、规则中也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天性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每一个新奇的发现都能使小小的心灵因感受撞击而欣喜若狂,这些童谣带给他们的正是一个个的新奇。1.语言引领 营造氛围马克思曾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真实现实。”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引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凭借,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注重并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引导性语言,营造浓浓地学习氛围。教学童谣小书包笔者
5、是这样引导的:老师很神秘地告诉孩子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她是谁呢?她就藏在下面的谜面当中:“一个大朋友,能吃好多书,两条腿,不爱走,专门请你背。”引导孩子们通过简短的文字来猜出谜底“它是谁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孩子们纷纷高举起小手,各抒己见。接着笔者这样引导“孩子们,新朋友小书包出来和你们见面了,你们瞧”出示小书包,“谁来跟它打声招呼,念一念大屏幕上的童谣。”让学生自由朗读来组织教学。孩子对于猜谜语是很感兴趣的,教师用精确简练的语言,引导孩子们走进学习的情境,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攫人心魂的艺术效果。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擂。”笔者用语言引领这一“重槌”
6、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2.媒体呈现 激活思维多媒体教学手段富有艳丽的色彩、流动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形象的配音、逼真的音响效果具有其他传统教育手段所不能比拟的独特魅力。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形象化语言,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主动参与活动。教育家朱熹曾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老师就掌握了教学的第一把金钥匙。一年级学生的童谣教学也理应如
7、此,教师一开始就应牢牢吸引住学生,让他们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而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教学童谣冬天的礼物时,教师一开始就运用多媒体呈现冬天的景物,孩子们看到大屏幕上出现形象生动、富有动感的小草、老松树、房子、小鱼、小朋友等,都情不自禁地想去打招呼,扮演这些角色,并模仿它们讲话,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很快理解诗歌内容,将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在老师的启发下大部分学生还给它们配上了声音,顿时冬天的景物都会说话了,孩子们边做动作边说,学习热情高涨,参与表演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现,促进了语言学习。二、诵读体味 点染亮度 童谣以其韵律节奏的独特美感吸引着儿童
8、,而一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有限,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读就成了一年级学生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他们用语音、语调、语速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体验,使之在优美和谐的吟诵中得到情感的愉悦。学生的学习情感被激活,学习兴趣越发浓厚,学习热情也会日益高涨起来,学习过程也变得绚丽多彩。诵读童谣,点染着孩子们的生命亮度、语言学习的宽度。1.配乐诵读 领略情趣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式。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是极具感染的艺术。”音乐能渲染气氛,引起人强烈的情感共鸣,活跃人的思维。教学童谣也可以进行配乐朗读体会情感。如在教下雪了
9、这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去,利用蓝色多瑙河进行配乐读。极易被感染是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华丽、明快、活泼的旋律加上教师用甜甜的嗓音诵读着这首童谣,使学生的神思一下子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他们脸色泛红,笑意荡漾心弦被拨动了。紧接着教师让孩子们也来试一试,配上音乐读读这首童谣,孩子们跃跃欲试,小手举得高高的,特别是没有被老师请到的孩子索性也跟着轻轻地朗读。读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冬天真美啊!”“ “小雪花真美呀!”“太阳公公给小雪花拍照,我来给太阳公公拍照吧!”学生的情感与童谣中所描绘的情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仿佛置身于这如梦如幻的冰雪世界,领略到了童谣作品中所蕴含的
10、情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也为他们今后进行语言文字的创作奠基。2.角色诵读 欣赏意境教学生读一篇篇童谣,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穿越时空,回归情境。分角色诵读要求学生扮演特定角色,走进文本,扮演文本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来演绎文本。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尤其喜欢置身文本中的角色,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内容。例如在教学口袋里的爸爸妈妈时先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揣摩出
11、适合两者的语气、语调,选好小袋鼠和袋鼠妈妈这两个角色的扮演者,随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读得活灵活现,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欣赏、体味童谣中折射出的美妙意境,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为了让孩子们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才能,笔者将自己收集来的童谣张贴在学习园地,一有空,让他们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童谣,既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句又能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培养了语感。选取优秀的童谣进行学习,有时不用靠老师讲,只要分角色大声诵读,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领会童谣的意思,甚至还能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语感能力就在这过程中慢慢增强,积少成多,
12、堆石成山。三、采撷精华 开掘深度 童谣是小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认为:“好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钥匙。”因此,带领学生走进童谣天地,采撷童谣中独具一格的文学样式,充分开掘了童谣教学的深度。1.咀嚼语言 凸显难点“童谣是美的,她潜藏在语言深处。”因此,童谣教学要挖掘语言深处的美。学生一旦在咬文嚼字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语言就不是一堆静止的符号,而是与学生的情感、生命融为一体的生命印记。往往有的童谣中几个重点词语,就点在了文本之穴、学生思想之穴、情感之穴,若能抓住这些重点词,细细咀嚼、品味,才能凸显童谣中的难点。例如春天
13、在我心里中写到“爸爸说话,像温和的风。妈妈说话,像甜丝丝的雨。”笔者引导学生先齐读“温和的风、甜丝丝的雨”这两组词语,引领学生理解这两者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温和的风吹到脸上很舒服,甜丝丝的雨就像香甜的甘露滋润着我们。”有的说:“温和的风、甜丝丝的雨就像爸爸妈妈的教诲一样润泽我的心田。”学生畅所欲言,笔者引领学生反复咀嚼童谣中的语言,采用不同形式地读,帮助学生理解“爸爸说话,像温和的风。妈妈说话,像甜丝丝的雨。”其实就是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对我的谆谆教诲。学生一旦明白了这一点, “为什么说春天在我心里”这一难点,自然而然也就迎刃而解。反复咀嚼童谣中的重点语言,不仅降低了童谣学习的难度,还
14、在学生心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畅所欲言,又在学生的脑海中播撒了文学的种子,为今后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2.领悟韵律 掀起波澜演奏家在弹奏乐曲时那美伦美奂的表演让听众陶醉,给欣赏者留下空灵松动的艺术享受,掀起内在的情感波澜。艺术是相通的,童谣教学理应如此。童谣语言精练、句式整齐,特别是童谣中的韵律注重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特别喜欢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领略了童谣的韵味,掀起心中的层层波澜。例如,如皮作玖的童谣小鸟学我操:“风吹杨柳飘飘,/小鸟学我做操。/我拍手,/它张翅,/我伸腿./它跳跳,/我把腰儿弯弯,/它把尾巴翘翘。/做完了,/再见了,/小鸟噗嗤飞走
15、了。”这首童谣全歌押“ao韵”, 其中还多用双声词、拟声词等。朗读这首童谣时,学生顿时觉得很亲切,一下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马上愿意去读,爱上读这首童谣,同时他们的内心深处也被童谣中音韵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使之想去学其中的摹声词、叠词叠韵。童谣中语言的音响美、回环美与活泼生动,切合学生学习语言需反复记忆的特点。在美的韵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受到感染熏陶,学生潜在的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得以培养和提升。四、抒写童真 提升效度 孩子们天生就有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质。优秀的童谣作品不仅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增强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更激发了他们对童谣的喜爱和抒写童真的欲望。童谣是心灵感受与外界
16、事物的对话。在抒写过程中,他们运用直觉能力,生命的律动,言语的组合与积淀,选择意象,组织选择语言方式,去实现感受,这些正是对孩子语感的一种培养。1.观察生活 模仿创作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写童谣亦是如此。学生在学习童谣、展示童谣之后,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有一个生活场景让他及时地“用”童谣。此时,教师适时地教给童谣创作的技法,着力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寻找创新源泉。“仿”是一座通往“创”的桥梁,是提高孩子们童谣创作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了童谣谁的耳朵后,教师对学生说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是怎样的?请你来说一说。有的孩子
17、说“大象的耳朵像扇子”,有的孩子说“小猪的耳朵大”于是教师就把孩子们说了的话写在了黑板上,也组成了童谣。虽然是一个简单的临摹过程,但在这里孩子们仿佛走进了自己内心的天空,看到了自己的思想。模仿创作童谣,就其实质是发现美的景,美的情,美的感受。在模仿创作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的语感强了,想象力丰富了,作文能力大大提高。2.感受内心 创编童谣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充满新奇,有很多个为什么,只要我们去挖掘,引导他们用创编歌词的方式进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会有另外一番诗情画意的。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我们要丰富孩子的想象空间,重视发自他们内心的歌,以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作为童谣创作的对象,创编各具特色的童
18、谣。例如,学习了环保童谣后,笔者对学生说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正遭受着人为的破坏,让我们的小手携起手大手,争做环保小卫士吧,把自己内心想要告诉大人的话编一首童谣吧。“你拍一,我拍一,纸屑垃圾要捡起,校园整洁最美丽;你拍二,我拍二,随地吐痰习惯差,疾病传播太可怕”“温岭市,修大道,自己设计自己造。造了一道造二道,造了三道造四道;五六七八九十道,一道更比一道好。大家看得哈哈笑,一年更比一年妙!”简洁的造句,跳跃的语感,使新童谣朗朗上口。学生在童谣的创编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增强语文运用能力,超越低年级最近发展区水平,逐步提高语文素养。童谣是美的,童谣是神奇的。每个人都
19、是伴着童谣长大的,每一段童谣都充满了童趣,带给我们童年的回忆。事实证明,孩子们很喜欢童谣。有了童谣的渗入,孩子们发现,原来学习、生活是如此精彩。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呵护孩子的童心。要善于突破课本教材,引导学生走进校本教材,倡导多方面尝试;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广泛阅览,激发求知欲,发展思维,提高多种能力,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让健康有趣的绿色童谣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参考文献】1傅建明绿色校园童谣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591少年儿童出版社编.东方新童谣.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05年5月. 2黄萍,沈茜.川西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2006年,第1期. 3 李南. 俄罗斯幼儿园的课程文化.学前教育.2006年.第11期. 4 王振宇. 幼儿心理学.2009年.第2次印刷. 5 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6 张珊明. 国外有关儿童游戏的文化研究进展.早期教育.2006年.第11期. 7 刘晓东. 解放儿童.新华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