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工程期末考试题(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排水工程期末考试题(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给排水工程期末考试题-第 7 页给排水工程期末考试题姓名: 高玉春 学号: MP1025005 成绩: 我国地表水资源水质现状及对策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关中地区地处陕西省中部,人口约占全省的60,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0以上,工业产值占全省的80以上,农业产值、粮食产量、水果产量均占全省的2/3以上,在全省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关中地区水资源匮乏,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是全国的17、全省的30,并且有以下特点1:时空分布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6070集中在69月。区域分布不均。渭河以南自产地表水资
2、源占全区的70,可耕地与人口分别是全区的25和41;渭北自产地表水资源仅占全区的30,而耕地与人口却占全区的75和59。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水库淤积严重。关中水资源的以上特征使得该地区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显得尤为必要。1、水资源特性分析3,折合径流深133.1 mm。年径流深的地区变化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极为相似,受地形和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地带性差异更明显。在秦岭北坡,径流深由南向北递减,变化梯度很大,从山脊附近的500600 mm降低到平原河谷地带的50 mm以下,再向北到台原丘陵区又缓升到70 mm以上。年径流深由西向东递减,由100 mm降至50 mm以下。在多年
3、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图中,研究区内出现两个高值区、一个多水带、两个高低值过渡带和一个低值分布区。第一个高值区在秦岭北坡的清姜河石头河上游,为全区年径流深最大区,达600700 mm;第二个高值区出现在中部秦岭终南山山脉,年径流深达500 mm。秦岭山区从西向东为多水带,年径流深在100500 mm之间。在关中平原区有一大片的低值区,且由西向东递减,年径流深在100 mm以下。分区计算年径流深如下: 西安市228.6 mm,铜川市53 mm,宝鸡市197.9 mm,咸阳市49.4 mm,渭南市59.6 mm。33。关中地区过境水量即为黄河干流水量,黄河干流为关中平原与山西的界河,自龙门出秦晋峡谷,流
4、经潼关进入河南省界。多年平均径流量在龙门站实测计算为330亿m3,潼关站为419亿m3。关中地区的河流基本都是降水补给型,径流年内分配和降水年内分配关系十分密切。各站汛期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汛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710月,个别站出现于69月,比降水量最大的4个月要滞后1个月左右。枯水期3个月(12月、1月、2 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17%。发源于秦岭的小河,多数站的枯季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百分比在5%以下,但渭河北岸较大的支流,如漆水河、通关河、三水河等,由于上游山区的次生林或植被较好,对径流有一定的调蓄能力,使得这些站的枯季径流较大,占年径流量的10%左右。2、水资
5、源开发利用现状33333331。3、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水利部预计333333333,缺水率将达到4667。 地下水超采严重,环境地质问题比较突出2,占到监测总面积的35,超采面积达到2 590 km2,严重超采区达656 km2。地面沉降、地裂缝是西安等城市因超采地下水而带来的最严重的环境地质灾害。承压水头的大幅度下降,使地层的有效应力增加,导致地层失水压缩引起大面积地面沉降。截至1995年,西安市区的地面沉降范围达200 km2,西安市城区及近郊县具有明显活动迹象的裂缝带共有10条之多。据不完全统计,渭河及其支流每年接纳工业污水为3.37亿t,工业废水4.5亿t,且80以上属未经
6、处理直接排入4。根据2000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渭河水系干、支流评价河长543.4km,枯水期除支流黑河黑峪口段91km的河长属类水质,干流上游凤阁岭段60 km的河长属类水质、林家村段60.8 km属类水质外,其余61的评价河段污染严重,均为超类水质;丰水期有45.6的评价河段属类水质;全年平均有46的评价河段属类水质。4、地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原因初步分析 4.1点源污染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处理能力不足,效果不佳,是造成我国地表水资源质量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污水年排放量从1949年的2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1980年的239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8.6%。19802000年,
7、全国城镇生活用水由80亿立方米增加到322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达7.2%,工业用水量(不包括火核电用水)由282亿立方米增加到802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达5.2%,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之和占总用水的比例由8%提高到20%。与用水量增长趋势一致,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00年全国工业与城镇生活废污水量增加到738亿立方米。 19802000年,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由58亿立方米增加到229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达7.0%;工业废水由181亿立方米增加到509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达5.3%。19801990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年均增长率约为5.8%,废污水排放量年
8、均增长约19亿立方米;19902000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年均增长率约为5.8%,废污水排放量年均增长约31亿立方米。 我国生活及工业废污水排放量的快速增长以及较低的处理率和处理程度,非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和入河量的大幅度增加,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水资源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4.2 饮用水安全意识淡薄,水源地管理措施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对水源地保护在法律规定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但在在保护制度实施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饮用水水源地采行保护等级和程度较低的饮用水水质的卫生标准,在实践中就连这个较低水平的标准也难以达标或稳定达标,这
9、种状况极不利于饮用水源保护,亦难以保障人们的生存需要和生命健康。由于关于水源地的基础信息分散在水利部、建设部,或地方、流域甚至大的工程管理部门,而且各部门所掌握的资料,既不系统、也不全面,更缺少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我国对水环境甚至水源地水质的监测仍以无机物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为主,新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虽然规定了68种有毒有机物的极限容许浓度值,但有毒有机物的检测还未纳入日常分析项目中。我国水环境有毒有机物的背景资料严重匮乏,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水源地有毒有机物污染资料更加稀缺。5、地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对策5.1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减少饮用水源污染和破坏,保障地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饮用水源保护
10、通常是指为了满足饮用水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合理地安排饮用水源,并对影响饮用水源利用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以维持饮用水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活动。饮用水源保护的目的是保障饮用水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水量增长速度惊人,加上用水的浪费和饮用水源污染,使优质饮用水源日益短缺。种种迹象表明,饮用水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从未来发展看,21世纪饮用水源危机将更为严重,1997年初,联合国发表一份题为对世界水源的全面评价的报告指出:“饮用水源紧缺问题将严重制约下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为
11、促进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强调,要加强饮用水源的开发与管理,为了实现饮用水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在饮用水源保护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减少饮用水源污染和破坏,尽量避免饮用水源污染和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维护国际和平和社会安定等,优先保护饮用水源成为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然选择。以水功能区基本管理单元,以总量控制为基础,切实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要求的水资源保护制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全面推进水功能区制度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我国颁发试行中国水功能区划,水行政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广东、黑
12、龙江等17个省级人民政府也先后批准水功能区划,水功能区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架逐步明晰,在实际中的作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在水功能区的技术层面,如河流生态健康指标、水功能区水质评价标准与监测评价方法、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方法、水功能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入河排污口限排方案、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功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水功能区安全评价与保障机制等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致使水功能区管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严重制约水功能区的管理。5.3 尽快建立完善的水源地水质监测评价技术体系。 水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是造成我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相对较差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的的匮乏
13、、监测评价发布制度的不健全、评价标准与方法的不规范、信息共享机制的不完善、公众参与的不积极、政府管理的不科学等,也是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建立比较系统的水源地监测评价和信息发布体系,水质监测项目比较系统全面,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较规范,公众参与水源地的管理热情较高。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研究和保护工作相对较落后。由于关于水源地的基础信息分散在水利部、建设部,或地方、流域甚至大的工程管理部门,而且各部门所掌握的资料,既不系统、也不全面,更缺少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水管理部门关于全国水源地的基本状况的了解十分有限。我国对水环境甚至水源地水质的监测仍以无机物和BOD5、COD、TOC等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为主,新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虽然规定了68种有毒有机物的极限容许浓度值,但有毒有机物的检测还未纳入日常分析项目中。我国水环境有毒有机物的背景资料严重匮乏,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水源地有毒有机物污染资料更加稀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