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古汉语句法上_古代汉语(37页).doc
《第7章古汉语句法上_古代汉语(3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古汉语句法上_古代汉语(37页).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7章古汉语句法上_古代汉语-第 36 页第七課語文知識:古代漢語句法(上) 教學要求:本課句法知識包括名詞作狀語、特殊述賓關係和語序三個方面的內容,要通過教學使學生全面瞭解並掌握名詞作狀語的各種功能、特殊述賓關係的各種不同類型以及幾種主要的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語序現象;使學生初步認識語序的功能性和變化性。 第一節 名詞作狀語 一、表示狀態 二、表示方式 三、表示工具或憑藉 四、表示處所或方位 五、表示時間狀況 教學重點: (1)名詞作狀語的不同類型; (2)表示狀態和表示方式的區別; (3)時間名詞作狀語的幾種情況。 第二節 特殊述賓關係 一、使動關係 二、意謂關係 三、服務關係 四、與事關係
2、 五、目標關係 六、工具關係 七、原因關係 教學重點: (1)什麽是特殊述賓關係; (2)使動、意謂、服務、原因等幾種常見的述賓關係; (3)使動關係與意謂關係的區別。 第三節 語序 一、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二、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三、代詞“是”“斯”賓語前置 四、其他賓語前置 五、介詞短語的位置 六、數量詞修飾名詞的分佈位置 教學重點: (1)賓語前置的類型及各自的特點; (2)介詞短語的位置及其規律; (3)數量詞修飾名詞的分佈位置及其變化。 課文 教學要求:結合課文的教學是學生進一步熟悉並掌握古代漢語名詞作狀語、特殊述賓關係和幾種特殊語序現象。 選講課文:一、文嬴請三帥二、孟子謂戴不勝曰三
3、、舜發於畎畝之中四、管仲有病五、楚左尹項伯六、大同與小康 七、齊 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八、論積貯疏 九、晉靈公不君 十、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 教學重點: (1)課文句讀; (2)課文解讀及重點字詞句的分析; (3)課文中出現的名詞狀語、特殊述賓關係及特殊語序現象的分析教學安排:語文知識:4課時課文:8課時第一节 古代漢語辭彙的特點【導讀】本課語文知識介紹古代漢語的幾種句法現象,共分三節。第一節介紹名詞作狀語,第二節介紹古代漢語中的特殊述賓關係,第三節介紹古代漢語中的幾種與現代漢語不同的語序現象。在特殊述賓關係中,常見的是使動關係、意謂關係和服務關係,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之一。在語序一節中介紹了五種語
4、序現象,其中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和賓語前置加凸顯結構助詞標記這幾種過去在中學都學過,所以應將學習的重點放在第四、第五兩種語序上。第一節 名詞作狀語狀語一般是副詞的功能,但是在古代漢語裏,普通名詞、時間名詞以及一些方位詞有時也可以直接置於謂語動詞之前作狀語。普通名詞作狀語有下列情形:一、表示動作行爲的狀態這種名詞狀語是通過名詞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種行爲來比喻句子主語的行爲狀態。這種名詞狀語可以翻譯成“像那樣(一樣)地”。例如: (1)庶民子來。(詩經大雅靈台) (2)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3)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戰國策秦策一) (4)(陳涉)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天
5、下雲合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5)夫飲食既不以禮,臨池牛飲,則其啖肴不復用杯,亦宜就魚肉而虎食。(論衡語增篇)例(1)“子來”即“像兒女一樣地來歸”;例(2)“人立”即“像人一樣站立”;例(3)“蛇行”即“像蛇一樣地爬行”;例(4)“雲合響應”即“像雲一樣地聚集,像回聲一樣地呼應”;“景從”即“如影隨形一樣地跟隨”;例(5)“牛飲”“虎食”即“像牛(喝水)一樣地飲酒”“像老虎(吃食)一樣地吃魚肉”。二、表示動作行爲的方式這種名詞狀語是通過名詞所表示的事物來比喻施事者對待受事者的態度,並以此作爲行爲的方式。可以翻譯成“像對待一樣地”。例如: (1)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萬章下)
6、伋(j):孔伋,孔子之孫。 (2)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3)而坐須賈於堂下,置莝豆其前,令兩黥徒夾而馬食之。(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莝(cu),鍘碎的草。豆,一種盛食物的器皿。 (4)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衆人遇我,我故衆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史記刺客列傳)例(1)“犬馬畜伋”意思是“像豢養犬馬那樣豢養伋”;例(2)“兄事之”即“像侍奉兄長那樣侍奉他”;例(3)“馬食之”即“像喂馬一樣喂他(吃)”;例(4)“衆人遇我”“衆人報之”即“像對待普通人一樣對待我”“把他當作普通人一樣報答他”;“國士遇我”“國士報之”即“像對待國士一樣對待我”
7、“把他當作國士一樣報答他”。三、表示動作行爲的工具或憑藉這種情況下,名詞狀語可以翻譯成“用(按)來”。例如: (1)晉、楚不務德而兵爭。(左傳宣公十一年) (2)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3)江南火耕水耨。(史記平准書)耨(nu):鋤草。 (4)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漢書霍光傳) (5)公子爲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史記魏公子列傳)例(1)“兵爭”即“憑藉軍隊(相互)爭鬥”;例(2)“箕畚運”即“用箕畚運”;例(3)“火耕水耨”即“用火燒(然後)耕種,用水除草”;例(4)“劍斬”即“用劍斬”;例(5)“禮交之”即“按禮儀與他們結交”。四、表示動作行爲的處所
8、這種情況下,可以翻譯在“在(地方)”。例如: (1)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戰國策秦策一) (2)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韓非子五蠹)膢(lu):古代楚國二月祭祀飲食之神的節日。臘,古代歲末舉行祭祀活動的節日。 (3)秦焚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書藝文志)例(1)“庭教”意思是“在庭中教誨”;例(2)“山居而谷汲”意思是“在山上居住而到深谷中打水”;“澤居”意思是“在低窪潮濕的地方居住”;例(3)“壁藏”意思是“在牆壁中藏(書)”。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爲的方向或方位,可翻譯成“向(往)”,“在方(面)”。例如: (4)足下右投則漢王勝
9、,左投則項王勝。(史記淮陰侯列傳) (5)(孝公)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賈誼過秦論) (6)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例(4)“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邊(西邊)投靠”“向左邊(東邊)投靠”;例(5)“南”“西”“東”“北”意思是在南面、在西面、在東面、在北面;例(6)“上”意思是向(往)上。五、時間名詞“日”“月”“歲”作狀語古代漢語裏一般的時間名詞或名詞短語作狀語表示在某個時候,可以用介詞引介,也可以不用介詞引介。例如: (1)宰予晝寢。(論語公冶長) (2)夜縋而出。(左傳僖公三十年)縋(zhu):用繩索拴住而升降人或物。 (
10、3)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日”“月”“歲”三個時間名詞作狀語卻不同。這三個時間名詞作狀語一般都不用介詞引介,在意義上有以下三種情況:(一)表示每一(日、月、歲)。例如: (4)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孟子滕文公下) (5)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生主)例(4)“日攘”即“每天(偷)抓”的意思;例(5)“歲更刀”“月更刀”即“每年換一次刀”“每月換一次刀”的意思。(二)“日”有時表示漸漸進的意思,可翻譯成“一天天地”。例如: (6)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爲秦所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7)(先主)於是與亮情好日密。(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例(6)“日以削”即“一天
11、天削弱”的意思;例(7)“日密”即“一天天密切”的意思。(三)“日”還可以表示不久之前,可以翻譯成“往日”“不久前”。例如: (8)文公在狄十二年,狐偃曰:“日吾來此也,非以狄爲榮,可以成事也。”(國語晉語四) (9)晏子曰:“日宋之盟,屈建問范會之德於趙武。”(左傳昭公二十年)第二節 特殊述賓關係 及物動詞作謂語中心語(述語)能帶賓語,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充當謂語中心語一般不帶賓語;名詞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作主語、賓語或定語,而不作謂語中心語。這是古代漢語的一般規律。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充當謂語中心語時有時帶有賓語,名詞有時也出現在謂語中心語的位置上,並帶有賓語。這些情況人們
12、通常稱之爲“詞類活用”。不過,在古代漢語裏,上述情況並不能簡單地都看作“詞類活用”,有些情況下也許確實是一種臨時的“活用”,而有些情況下,很可能有詞形上的不同。前面我們曾說過,先秦時期,還存在構形形態。比如“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公冶長)“妻”出現在謂語中心語的位置上並帶有賓語,讀去聲,這個去聲調來源於後綴-s,因此這裏的“妻”與其他場合下的“妻”的詞形並不相同。當一個不及物動詞、形容詞或名詞出現在謂語中心語的位置上並帶有賓語,如果它的詞形與其他情況下有所不同,那麽就不能看作是“活用”了。 祇是由於漢字不能完全反映當時的語音實際情況,我們在書面上不能看出哪些是真正的“活用”,哪些並不是“活用
13、”。如果爲教學的方便,把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名詞出現在謂語中心語位置上並帶有賓語的情況叫做“活用”,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們必須明白這 祇是爲教學的方便,並不代表古代漢語的實際情況。本書我們不取“活用”的說法。當不及物動詞、形容詞或名詞充當謂語中心語並帶有賓語時,構成的述賓結構往往不是普通的動作行爲與受事的語義關係。一些及物動詞所帶的賓語有時也不是普通的受事或對象成分。本書所說的特殊述賓結構,指的就是謂語中心語與其賓語之間不是普通的動作與受事的關係。古代漢語特殊述賓結構的具體情況比較複雜,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一、使動關係使動關係即使賓語産生某種行爲或發生某種變化,可以加上“使”“讓”來理解。
14、名詞、形容詞、不及物動詞充當謂語中心語並帶有賓語時都可以構成使動關係,單及物動詞帶雙賓語時也可以構成使動關係。名詞與賓語構成使動關係時,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發生變化,變成謂語名詞所表示的事物或者具有謂語名詞所表示的身份或狀態。例如: (1)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論哉!(史記蘇秦列傳) (2)爾欲吳王我乎?(左傳定公十年) (3)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李斯諫逐客書) (4)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左傳成公二年)例(1)“臣人”即“使(別)人成爲臣”;例(2)“吳王我”即“使我成爲吳王(那樣的人)”;例(3)“業諸侯”即“使諸侯成就王業”;例(4)“盡東其畝”
15、即“使其田畝(壟坰)都變成東西向”。形容詞與賓語構成使動關係時,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發生變化,變成具有謂語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5)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6)(賢者)富而貴之,(不肖者)貧而賤之。(墨子尚賢中) (7)凡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孫子兵法謀攻) (8)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 (9)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韓非子說林下)例(5)“苦其心志”即“使其心志痛苦”,“勞其筋骨”即“使其筋骨勞頓”;例(6)“富而貴之”即“使他們富貴”,“貧而賤之”即“使他
16、們貧賤”;例(7)“全國”即“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破國”即“使敵國殘破”;例(8)“弱秦”即“使秦變弱”。例(9)的“可大”“可小”後面沒有出現賓語,但這是個被動句,主語“鼻”“目”即是使動的對象。“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意思是“鼻子大了可以使它變小,小了不可以使它變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意思是“眼睛小了可以使它變大,大了不可以使它變小”。不及物動詞與賓語構成使動關係時,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發出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爲或變化。例如: (10)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 (11)莊公寤生,驚姜氏。(左傳隱公元年) (12)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
17、兵法謀攻) (13)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例(10)“來之”即“使他們來(歸附)”;例(11)“驚姜氏”即“使姜氏受驚”;例(12)“屈人之兵”即“使敵人的軍隊屈服”;例(13)“活之”即“使他(得以)活命”。單及物動詞帶雙賓語時,與其中的近賓語(通常是指人賓語)構成使動關係,意思是使該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發出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爲。例如: (14)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 (15)王弗聽,負之斧鉞,使巡於諸侯。(左傳昭公四年) (16)我有圃,生之杞乎?(左傳昭公十二年) (17)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例(14)“飲趙盾酒”即“使(請)趙盾飲酒”;例(
18、15)“負之斧鉞”即“讓他背著斧鉞”;例(16)“生之杞”即“讓它生長杞”;例(17)“負秦曲”即“使秦國背上無理(的惡名)”。單及物動詞不僅僅在帶雙賓語時能夠構成使動關係,帶一個賓語有時也可以構成使動關係。例如: (18)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19)嘗人,人死;食狗,狗死。(呂氏春秋上德) (20)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議兵) (21)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史記項羽本紀)例(18)“朝秦、楚”是“使秦、楚來朝”的意思;例(19)“嘗人”即“使人嘗”的意思,“食狗”即“讓狗吃”的意思;例(20)“附民”即“使民歸附”的意思;例(21)“從百
19、餘騎”即“使百餘騎隨從”的意思。這種單及物動詞帶一個賓語構成使動關係,要靠分析上下文的語境才能弄清楚,是學習古代漢語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二、意謂關係意謂關係即句子的主語主觀上認爲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麽、發生了什麽變化或具有什麽性質,可以加上“認爲”“以爲”或“把當作”來理解。這種述賓關係中充當謂語中心語的大多是形容詞或名詞,動詞比較少見。形容詞充當謂語中心語時,表示句子的主語主觀上認爲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謂語形容詞所表示的某種性質或狀態。例如: (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說難)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國策
20、齊策一) (4)時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 (5)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呂氏春秋知度)例(1)“小魯”即“認爲魯國小”,“小天下”即“認爲天下小”;例(2)“智其子”即“認爲他的兒子聰明”;例(3)“美我”即“認爲我美”;例(4)“老之”即“認爲他(太)老了”。例(5)中的“自”是反身代詞,所以後面沒有出現賓語,“自智而愚人”即“認爲自己聰明而認爲別人愚蠢”,“自巧而拙人”即“認爲自己靈巧認爲別人笨拙”。名詞充當謂語中心語時,表示句子主語主觀上認爲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謂語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6)華元曰:“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傳宣公十四年) (7
21、)晉人及姜戎敗秦於殽。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 (8)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爲公子不取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9)齊莊公朝,指殖綽、郭最曰:“是寡人之雄也。”州綽曰:“君以爲雄,誰敢不雄?”(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10)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戰國策秦策一)例(6)“鄙我”即“把我(國)當作鄙野(邊境)”;例(7)“夷狄之”即“把它(秦)當作夷狄(看待)”;例(8)“功之”即“認爲它是自己的功勞”;例(9)“誰敢不雄”後面省略了賓語“之”,意思是“誰敢不把他們當作英雄呢?”;例(10)“不子”也省略了賓語,意思是“不把(我)當作兒子(看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汉语 句法 古代汉语 3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