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相关技术的现状与发展(4页).doc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相关技术的现状与发展(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相关技术的现状与发展(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相关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第 4 页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相关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年11月26日第15卷第33期北京协和医院 肠外肠内营养科 王秀荣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近代医学史上发展快的领域之一。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在我国已近40多年的历史, 1963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曾宪九教授建立了“营养代谢实验室” ;1971年开创有关肠外肠内营养的研、教、医工作 ,并做了大量的营养药物输入体内的代谢研究工作,从而得出了专家共识,认为当患者肠功能受到障碍时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
2、持可维持患者的生命,改善营养不良状况,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整体治疗的水平。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工作与天然饮食营养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在患者不能正常进食的条件下,经过静脉或管饲提供人体必需营养素。在这些年为了让更多的医护人员了解此技术,国内及国外组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有关肠外肠内营养普及应用知识的研讨会。这种交流对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规范使用肠外肠内营养是非常重要的,并已被多学科关注。目前,我国的临床肠外肠内营养的护理领域,还没有明确形成专业领域,无固定床位。因此,患者也基本上是处于分散管理阶段。这也意味着应该需要培养更多的医护人员掌握本领域相关技术,才有可能避免重大并发症发生,减少
3、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多年的临床工作证实护理工作在肠外肠内营养领域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的工作量大约占60%70%。国外已有文献报道:当医院内有营养支持小组(NST),人员包括:医生(内科医生,外科医生) 、护士、药师、营养师等。有了专业人员,可降低治疗中的并发症,特别是输液和导管方面的。可避免不合理的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时造成的并发症致费用增高,也可完善肠外肠内营养的相关技术和理论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临床上需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和相关技术治疗量的患者逐年增多。因此,需要做的工作也越来越多。包括:医疗、教学、研究、患者的宣教等,所有资源都需要细致的管理才有可能发展临床需要的领域。2
4、006年北京协和医院在成立了“肠外肠内营养科”开始培养了专业护理人员,目的是为了给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避免重大并发症发生和医疗纠纷现象。 1、重视专业护士在肠外肠内营养工作中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外科住院患者入院时约有30-40%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并且,在其住院期间营养不良可能因原发疾病而加重。有研究表明, 患有营养不良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并发症, 并对住院费用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已有营养不良或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临床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缩短住院时间。显然,决定患者是否使用营养支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该患者是否已有营养不良或者具有营养风险,这就直接面临营养评价方法的问题。在
5、营养治疗中医生制订配方后,下一部的工作基本上由护士完成。它包括:导管的维护、营养液的配制技术、营养液的输注技术、建立患者的心理治疗及相关知识的宣教问题,所有相关领域工作的管理资料保管。因此,要想健康地发展肠外肠内营养领域,培养临床肠外肠内营养护理工作人员,充分发挥护士在临床肠外肠内营养工作中的作用,是肠外肠内营养领域中的当务之急。因为,领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需有专业护士,只有专业护士工作,才有可降低治疗中的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医疗纠纷。2、掌握PN/EN置管相关技术 无论是PN支持还是EN支持,大部分患者均离不开置管技术。也就是说,置管技术是肠外肠内营养领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之一
6、。因此,这就要求专业医生和专业护士,必需要掌握的技能,以便能及时给患者进行营养输液治疗和重要的药物治疗。 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在给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力求将其痛苦降到最低点,所以需要不断提高我们的置管技术和对导管相应并发症的预防及准确的处理。如何选择输注途径和置管技术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输液途径的选择是否恰当对患者的整体住院时间和费用均有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途径将会延误患者的治疗,药物的酸碱度及渗透压对静脉的损伤非常之大,重度血管损伤会造成患者的局部坏死甚至肢体的功能障碍,增加医疗纠纷。静脉导管材质的发展(指外周静脉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给众多患者带来的福音,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外周静脉导
7、管主要为头皮针和留置针(PVA),中心静脉导管可分为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经皮穿刺中心静脉导管(CVC)、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TC)、输液港(PORT)。选择何种输注途径,需考虑以下因素:患者以往静脉置管史、静脉解剖走向、输注抗肿瘤药物的种类、出凝血时间、预计化疗周期、护理环境、潜在疾病及患者的治疗时间等 近年来,医疗科技不断进展,静脉输液技术也得到明显的改进,对长期静脉输注途径如何选择已成为患者治疗的关注焦点,随着专业医护人员水平不断提高,深静脉置管技术和微创性的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8、 Catheter 简称PICC)已国外应用二十多年,操作技术已被美国,加拿大和大部分欧洲国家认可。1997年北京协和医院最先引进PICC技术,近十二年来,这一技术已逐渐成为护理领域中最为尖端的临床操作技能。这一操作虽然比其它深静脉置管技术简单,但仍需要必须经过正规的授课和标准的模拟训练培训后。因为,它的操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能。所以,获得资格证书方可进行操作。在临床应用中,由于,患者的血管条件和其它个体差异的不同,在使用PICC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置管后的维护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所以,只有经过培训后的专业医护人员才有可能处理好相应的并发症。解决患者的输液途径问题,做好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肠外肠内 营养 支持 护理 相关 技术 现状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