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1-6章(35页).doc





《美学原理1-6章(3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1-6章(35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学原理1-6章-第 33 页美学原理叶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绪论:什么是美学Aesthetic:鲍姆加通1750年首次提出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塔塔科维奇:从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一、美学历史西方美学发展阶段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中国美学发展阶段先秦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时期清代前期近现代1、本体论美学 本体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其
2、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2、认识论美学认识论美学是指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至19世纪的以理性认识为中心的美学。它突出理性思考的重要意义,认为美可以凭理性加以认识。认识论美学五种形态:经验主义美学,以休谟等为代表;理性主义美学,以笛卡尔、鲍姆加登为代表;德国古典美学,以康德、席勒、黑格尔为代表;科学美学,以费希纳为代表;生命美学,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3、语言论美学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英美分折哲学 把哲学与美学归为语言
3、批判,他们从对语言的清洗入手,来消解美的形而上学的意义。 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大陆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从“生存”入手转变思想范式,他们认为科学与知识都不是万能的,科学与知识分解着人的生活,真正的人的生活又在何处?人还有什么?这成大陆哲学与美学关心的问题。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先秦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发展方向魏晋南北朝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玄学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唐、五代、宋元时期继续发展儒家、道家、禅宗美学清代前期总结时期意象为核心的美学体系1、儒家审美价值层面 儒家美学观的最大特点是把审美活动同社会政治生活、道德修养活动密切结合,强调美的伦理性、功利性。2、道家审美心
4、态层面 第一,强调美在自然。第二,美的相对论和辩证法。第三,道家美学观的虚无主义色彩。3、禅宗审美境界层面 禅宗讲顿悟与涅槃,这些既是人生论也是审美论 。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王国维:“境界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等蔡元培:美育和艺术教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 现代:朱光潜、宗白华朱光潜:30年代影响很大的谈美、文艺心理学中,介绍西方近代美学思想,特别是克罗齐的“直觉说”、里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距离说”。 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诗论朱光潜也是成就斐然的翻译家,译作: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黑格尔美学(三卷共四册)维柯新科学 克罗齐美学原理
5、等宗白华: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唯理的体系是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所以是宇宙论、范畴论;生命的体系则是要了解、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价值,所以是本体论、价值论。 宗白华: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将来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而加之以新创造的。这融合东西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因为中国人吸收
6、西方新文化,以融合西方,比欧洲人采撷东方旧文化,以融合东方,较为容易,以中国文字语言艰难的缘故。中国人天资本极聪颖,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消极悲观,一定有伟大的将来,于世界文化上一定有极大的贡献。” 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和创造生活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丰子恺也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艺术家和美育家(赤子心) 当代:两次美学热潮第一次美学热潮1950-1960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美学问题讨论集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范围内展开第二次美学热潮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初;同整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前途和命运的反思紧紧联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认
7、为审美活动属于生产实践活动美学热退潮后: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即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跳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张世英 :天人之际(1995年)进入澄明之境(1999年)哲学导论(2002年)50年代到90年代有两本美学和美育方面的著作对中国文化界影响很大,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原名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傅雷 :傅雷家书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诗意的人生。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
8、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杜夫海纳:“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他需要美,是因为他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 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着”王夫之:“两间之固有”之“乐”的境界;陶渊明:“自然”。相对于所谓“尘网”、“樊笼”世俗的、实用功利的世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五、为什么
9、要学习美学(意义) 1. 人生修养 2. 理论修养(课本28页)六、怎样学习美学A、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 B、要立足于中国文化C、要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能力D、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E、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F、要有开放的心态第一章 美是什么从字源上看:羊大为美、羊人为美从使用情况上看: 第一,用“美”来指感官愉快。 第二,用“美”来表示伦理判断。 第三,专指审美对象。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大希庇阿斯篇(对话体)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什么东西是美的” vs “美是什么”“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
10、,就使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物,还是一门学问。”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结论:美是难的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即美的“理念”(Idea)从柏拉图以来的几千年中,西方学术界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分两类:A.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B. 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说明美的本质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亚里士多德:形式的关系结构(秩序、匀称、明确)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
11、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说明美的本质:1. 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柏拉图:美是理念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第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的理念对人来说是主观的。(以哥特式建筑尖顶、窗子贴画为例,说明美是一种精神的外化,即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艺术发展史象征型:东方艺术。精神内容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物质溢出精神古典型:希腊雕刻。内容和形式契合。特点是静穆和悦。浪漫型:近代基督教艺
12、术。精神溢出物质,主观性突出。2. 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评论: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主客二分:“主体客体”的认识天人合一:“人世界”的体验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对美的本质的研究 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13、二、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 “美是什么”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美在物还是在心”李泽厚对此问题的表述:“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问题。”(论美感、美和艺术兼论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 )“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依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 (一)蔡仪: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二)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吕荧:“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太:“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 “在感觉
14、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 高尔太:论美(三)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李泽厚: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四)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物”(“物甲”)vs “物的形象”(“物乙”)“物本身的模样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物的形象是美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在意象”“对于主观的恐惧”:李泽厚:“不在心,就在物,不在物,就在心,美是主观的便不是客观的,是客观的就不是主观的,这里没有中间的路,这里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动摇,或折中调
15、和,任何中间的路或动摇调和必然导致唯心主义。”论美感、美和艺术兼论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朱光潜:“对主观存在着迷信式的畏惧,把客观绝对化起来,作一些老鼠钻牛角式的烦琐的推论”,从而把美学研究引进了“死胡同”。(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对五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重新审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五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重新审视:1、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 2、照搬哲学领域的唯物论唯心论的斗争思路反思的结果: 转向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沟通。三、 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
16、元 “彰”:(通过人的审美活动) 发现、唤醒、照亮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解读(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萨特:为什么写作?与柳宗元的话意思颇为相近(一)美带有创造性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象”“物色”或“景色”审美属性因人而异“物”实在的物体有用性、自然科学的属性相对不变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席勒
17、:审美教育书简)“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的星都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象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形象是“见”的活动所赐予那七颗乱点的。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朱光潜(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朱光潜:“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反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同是见山: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杜甫: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李白: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姜夔: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
18、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诗论 )(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四、 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美”的主观性的问题,涉及对“自我”的看法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对实体性的心的本体的消解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本清净,何处染尘埃?青原惟信: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
19、,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马祖道一: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唐代画家张璪: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五、 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意象”的概念:源头:易传:“立象以尽意”,最一般的规定:“情景交融”王夫之: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
20、,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朱光潜、宗白华:情与景的关系“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
21、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朱光潜 :诗论)“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宗白华)“意象”作为美学概念朱光潜:(“意象”、“物的形象”、“物乙”)“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论美)“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
22、脱。”(论文学)宗白华:“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相触相感时的波动。”(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意象”与中国艺术“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花鸟画所表现的亦复如是。勃莱克的诗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真可以用来咏赞一幅精妙的宋人花鸟。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二三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中国人不是象浮士德追求着无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学 原理 3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