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 ——史话武威葡萄美酒-武威日报(13页).doc
《葡萄美酒夜光杯 ——史话武威葡萄美酒-武威日报(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葡萄美酒夜光杯 ——史话武威葡萄美酒-武威日报(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葡萄美酒夜光杯 史话武威葡萄美酒-武威日报-第 13 页葡萄美酒夜光杯 史话武威葡萄美酒说葡萄、话葡萄美酒,不能不说武威(凉州),因为这里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世界优质葡萄种子并大面积种植的地方,是中国最早酿造出妩媚妖娆之葡萄美酒的神圣之地,是真正的中国葡萄酒故里一、中国葡萄美酒故里举杯醇厚细腻间,悠悠岁月两千年。武威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和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使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期间,引进大量西域物产,尤其是引进葡萄种子,首先开始在潋滟祁连雪水灌溉,土壤、日照、温差、降雨量都极其适宜的武威沃野田畴间试种推广。此后岁月里,这块
2、“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庶之地,不仅以“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绝对交通区位优势和“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的和平景象和繁荣市场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更因拥有优质葡萄美酒而声名远扬,吸引了东西商旅的匆匆步履,激发了南北才子的多情才思。史记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蒲萄。”同时,广招酿酒艺人,引进酿造技术,酿出了令世人迷恋的武威葡萄美酒。这就使武威历史地成为了中国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地区以及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发祥地。当时,随着葡萄种植的普及推广,武威培育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紫葡萄。这种葡萄色鲜味
3、美,汁甜水多,是酿造葡萄酒的上好原料。酿出的葡萄酒甘洌爽口、清香优雅、细腻柔和。由此而发展起来的葡萄酒酿造技术也日臻完善和成熟。至此,武威葡萄美酒以其醇厚绵长、轻雅细腻、柔和精美而声名鹊起,成为生活中的奢侈品和进贡朝廷的贡品,这也是我国葡萄酒业的开始和起步。二、葡萄美酒换刺史东汉末年,烽火连天,民不聊生,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酿造业陷入极度困难阶段。物以稀为贵,武威葡萄酒因此而更加珍贵,成为稀世珍品。图书集成食货典卷273酒部是中国最早阐述酒史的典籍,其载东汉灵帝时陕西扶风县人孟佗给张让进献一斛葡萄酒,竟然换得“凉州刺史”一职,它补充了续汉书中相关记载。刘禹锡“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苏轼“将军
4、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斗得凉州。”说的也都是这件事。汉朝一斛约等于现在的20升,相当于现在的26瓶葡萄酒。26瓶酒竟能换得凉州刺史之职,可见当时武威葡萄美酒之名贵。三、中国历史上惟一的葡萄诏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威葡萄酒酿造业逐渐恢复。由于产业的再度兴起,也推进了葡萄酒文化的继承发展。南北朝文学集大成者庾信在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中写道:“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诗中将饮葡萄美酒与服长生不老金丹相提并论,说明当时人们己充分认识到葡萄酒的保健作用,认识到葡萄酒是一种健康饮品。北魏诗人温子升曾用“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诗句,极言当时武威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文化的
5、繁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武威葡萄酒及酿造技术不断传向内地,晋代诗人陆机在饮酒乐中写道:“葡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春风秋月恒好,欢醉日月言新。”说明葡萄酒已成为内地招待尊贵宾客的佳酿。三国魏时,武威葡萄美酒成为魏国的国酒,葡萄酒生产得到快速发展。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宫廷的消费导向使武威葡萄美酒受到京都王公贵族的追捧,魏文帝为此特颁凉州葡萄诏:“旦设葡萄解酒,宿酲掩露而食。甘而不饣肙,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悁。又釀以为酒,甘于麴米,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皇帝高度评价武威葡萄美酒并下
6、诏书,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有力推动了武威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葡萄美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也日渐兴起。历代文人把酒临风,灵感骤至,或颂歌唱醉,或借酒抒怀,给后世留下了无数令人叫绝的文学作品。四、武威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中原隋唐时期,武威连接长安与西域重要大通道的作用凸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当时武威已是一个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商业大都会,葡萄酒酿造业也已相当发达。唐代,河西进入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发达的新阶段,武威葡萄美酒也声名远扬,香飘四方,特别是唐代诗人对武威葡萄美酒倍加推崇,葡萄酒文化迎
7、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晚清著名文献学家张澍凉州府志备考引唐人康骈剧谈录载:“富人好酿葡萄酒,多至千余斛。”记载了唐代武威人酿造葡萄酒的传统和酒质的优良。当时武威城里酒楼馆舍遍布,处处美酒飘香。葡萄美酒成了皇宫贵戚和文人雅士以及老百姓茶余饭后、饮酒赋诗时不可缺少的极佳饮品。关于武威葡萄美酒的名诗、名词、名篇也由此而生,武威葡萄酒文化进入了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武威葡萄美酒也是犒赏三军,宴会文武,迎来送往的琼浆玉液。唐明皇与杨贵妃时常在宫中“持玻璃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一边品尝武威葡萄美酒,一边欣赏宫廷歌舞,高兴处,贵妃亲舞霓裳羽衣舞,明皇则以琴伴之。诗仙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有“斗酒诗
8、百篇”之美名。他对葡萄酒也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甚至在奉诏作诗时,还念念不忘心仪之葡萄美酒。宫中行乐词八首注解中写道:“奉诏作。(唐)明皇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李)白为乐章。召人,而(李)白已醉。左右以水洗面,稍解。援笔成文,宛丽精切。”他在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三中写道:“卢橘为秦树,蒲萄出汉宫,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在对酒中描写了与朋友聚会时畅饮葡萄美酒的情景:“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从诗中可看出当时葡萄酒酿造已相当普遍。李白不仅是喜欢葡萄酒,而是迷恋葡萄酒,恨不得
9、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他在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幻想一江汉水都化为葡萄美酒,手持鹦鹉杯,开怀畅饮,每天喝它三百杯,一连喝它一百年。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葡萄美酒的酿造已相当普遍。刘禹锡,诗文兼擅,诗歌与白居易齐名,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以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致仕,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他善诗也善饮,曾任屯田员外郎,或因工作原因,尤对葡萄和葡萄酒的认识最为深刻,比同时期的其他官员和诗人们来得深刻。他不仅自己种葡萄,还自己酿造葡萄酒。在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中写道:“
10、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昔年随汉使,今日寄梁王。上相芳缄至,行台绮席张。鱼鳞含宿润,马乳带残霜。染指铅粉腻,满喉甘露香。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咀嚼停金盏,称嗟响画堂。惭非末至客,不得一技尝。”写出了当时引种的葡萄适宜当地水土,生长得很好。在蒲桃歌中他写道:“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米液涵其根,理疏看渗德。繁范组缓结,悬实珠矾舀。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描写了从葡萄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包括修枝、搭架、施肥、灌溉等栽培技术。作为政府官员,能准确掌握葡萄栽培技术,足见当时葡萄种植业的发达。在唐代的葡萄酒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翰的凉州词了。诗中写道:
1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众多的盛唐边塞诗中,这首凉州词最能表达当时那种涵盖一切、睥睨一切的气势,以及充满着必胜信念的盛唐精神气度。明朝王世贞称此诗为无瑕之璧,与王昌龄的出塞同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此诗也作为千古绝唱载入中国乃至世界葡萄酒文化史。时至宋朝,武威葡萄及葡萄酒酿造技术已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当时,除武威大面积种植葡萄外,山西、河南等地也大面积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酿造业快速发展。饮用葡萄酒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平民百姓也开始普遍饮用。这可从苏轼、陆游等“大家”的作品中看出来。苏东坡的谢张太原送蒲桃清晰刻画了当时的世态:“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葡萄美酒夜光杯 史话武威葡萄美酒-武威日报13页 葡萄 美酒 夜光杯 史话 武威 日报 1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