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高守村先生传》练习及翻译修正 供参考(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袁枚《高守村先生传》练习及翻译修正 供参考(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袁枚高守村先生传练习及翻译修正 供参考-第 3 页高守村先生传袁枚圣人之道大而博,学者各以其学学圣人,要其至焉耳。后世河北宗郑,江左宗王,尚未闻其有所拘阂也。束天下而崇宋儒,自元明始。于是高才生退有后言,且过激。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乾隆甲戌,高先生守村访余于白下,年七十许,清臞蘁立,高睨而大谈,解孔孟,专挡抃宋儒。其所见亦未必尽是,要皆的的然有心得者。余洒然异之。别六年,陶明府京山从滇归,道先生守姚安事甚具。又十余年,蒋苕生太史来,贤先生不绝口。二人非妄誉人者,余亦信先生果奇男子也。苕生授二石刻,曰:“此先生知平彝、剑川二州德政碑也。滇人不文,序事不识体制,又过欲扬颂,
2、如郗鉴见王导,意满口重,言殊不流。子其采而传之。”其一碑曰:先生廉不言贫,勤不言劳。王师征乌蒙,运饷六千石,而民不知。理傜讼,可和者和之,可决遣者决遣之,罔不当。其一碑曰:征剑川粮,减额外公件银两若干。引老君山水溉西庄,亩收增数鬴。丈鹅雅场,清其界,酋夷皆拜曰:“从此百年无事矣。”呜呼!能奇其口,为无穷之闻,以存先生,然则碑愈俚,民情愈真。想先生之经德秉哲,殆不愧其言者。先生亡已久,子弟才下,无所发明。门生故吏,又惧大忤于俗,不敢张其说。余闻而悲之。夫犯众敌,抗令甲,以追取圣人之心,此其志直和万世为一朝者,而卒之身甫殁,姓氏就湮;然则与夫庸庸然曹出曹入者,何以异也?天之所以生斯人,使独异于众人
3、者,又何也?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而余亦岂料十余年后,尚有先生两知己在耶?夫儒者闇然之学,原不为名计,而卒其所以常存于天地间者,又舍名曷以哉?嘻!古之人所以重后死者也。先生名为阜,铅山人。注:令甲:法令。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束天下而崇宋儒 束:限制B. 滇人不文 文:文字C. 想先生之经德秉哲 秉:操持D. 又惧大忤于俗 忤:违逆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江左,即江东,相当于现在的江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B. 王师,朝廷的军队,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C. 体制
4、,指一定的规则、制度,文中指文章的体裁、格式等。D. 门生,指亲授学业的学生。后考生得中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9. 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高守村为政的特点。【答案】6. B 7. A 8. (1)人们看到他们言行偏激,又都感到惊讶,认为他们是穿着奇特服装行为怪异的人,没有谁敢亲近他们。(2)追忆当时,先生和我在远方只是一次偶然相遇罢了,哪里料想他身后事由我为他作传保存它。 9. 清贫廉洁;勤于政事:执法公正;造福百姓。参考译文修正版:圣人的学术体系阔大且广博,
5、求学的人根据自己的学问向圣人学习,希望能够达到圣人的这种境界。后世中黄河以北地区尊奉郑氏,江南地区尊奉王氏,还没有听说他们之间有什么限制和阻隔不通的东西。限制天下学问而尊奉宋代儒学是从元明代开始的。于是才华卓越的人背后有非议,并且言辞过激。人们看到他们言行偏激,又都感到惊讶,认为他们是穿着奇特服装行为怪异的人,没有谁敢亲近他们。乾隆甲戌年(1754年),高守成先生到白下去看望我,当时他七十岁左右,形容清瘦背对人站立着,目光雄视,高谈阔论,解读孔孟儒学时,专门贬低宋代的儒学。他发表的见解也未必都是正确的,但是研究的都明显是自己的心得。我惊讶地认为他与众不同。阔别六年,明府(县令)陶京山从云南归来
6、,非常详细地谈论先生担任姚安太守的事情。又过了十几年太史蒋苕生来访,称赞先生也是不断(对先生的贤能赞不绝口)。这两个人都不是胡乱赞美人的人,我也相信高先生果真是一位奇特的男子。苕生送给我两块石刻,说:“这是先生担任平彝和剑川知州的德政碑。滇人不擅长写文章,叙述事情不懂体裁、格式,又十分想赞美先生,就像(晋代的)郗鉴见王导,”意气满满,口气很重,可是话说得很不顺当。你还是选取一点然后为他写传记吧。”其中一块碑上说:先生清廉但不说自己贫困,勤劳但是不说自己劳累。朝廷的军队征讨乌蒙,运六千石粮食,但是老百姓却不知道(百姓没被打扰)。审理傜人(当地人)的诉讼,能和解的就和解,该释放的就释放,没有审判不
7、得当的。另一块碑上写:征收剑川的税粮,减收额外公件税若干银两。导引老君山的水灌溉西庄,让农田每亩增收好多鬴(计量单位,也作釜)。丈量鹅雅场(鹅雅场是地名),算清那里的边界,外族头领都拜服他说:“从此以后百年不会再有事端了。”(呜呼!滇最懵俗也,能齐其口,为无穷之闻。)哎呀!云南是礼俗最懵懂的地方。(竟)能让他们众口一词,说出不靠边的事情,来纪念先生。既然这样,那么碑上的记载越是非正式的,越能表明老百姓对他的情感越真实。想来先生保持自己的品德,运用自己的智慧,大概不愧对自己的言论的。先生去世已经很久了,但是他的子弟才能不高,没有发掘明晓先生的言说。他的学生和过去的同事,又担心太违背世俗,不敢张扬他的学说。我听说后为他们感到悲哀。触犯众怒,违抗法令,来追求得到圣人的思想,他的志向简直可以和很多年代的志向是同一时期的。但是最终他的身体刚刚去世,名声就淹没了;既然这样那么他和那些庸碌无为进出官府的的人了,又有什么不同呢?上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人,让他与众人不一样,又是为什么呢?追忆当时,先生和我在远方只是一次偶然相遇罢了,哪里料想他的身后事由我为他保存呢。而我又怎么能够预料十几年后,还有先生的两位知己健在呢?儒学本是一种低调的学问,原本就不是为了求取名声的,而这是最终能在天地间得以长存的原因,又凭什么舍弃求取名声呢?嘻!这就是古代的人重视死后的名声的原因。先生名字叫阜,铅(yn)山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