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词解释(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名词解释(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药物名词解释-第 4 页 药物名词解释1.饲料药物和毒物:饲料药物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在饲料加工、制作、贮藏和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经过仔细处理和预混合均匀的物质,是一类通过饲料和饮水途径使用的兽药。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称为毒物。2.剂型(dosage form):原料药一般不能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粉剂、片剂、注射剂等。制剂(preparation):具体一个品种的一种剂型,如土霉素片。3.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是在动物生活的环境中存在、
2、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内源性化合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4. 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简称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简称药动学。5. 药物作用:药物小分子对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6. 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作用。全身作用:也叫吸收作用(Abos
3、orptive action),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7. 原发作用:也叫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药物吸收后直接对某器官组织产生的作用。继发作用: 也叫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在原发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间接作用。8.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称为对因治疗,中医称治本。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为对症治疗,亦称治标。9. 副反应 :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危害不大的不良作用。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而发生的不良反应。严重,可预知,可避免 。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
4、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 也称反跳。变态反应(Allergy),过敏反应:仅见于少数特异质病人,很小量即可引起。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10. 构效关系: 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的药理效应或毒性之间的关系。量效关系: 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比,靶部位的浓度取决于药物的剂量,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11. 剂量相关概念:无效量: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的剂量。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threshol
5、d dose):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也叫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 dose, ED50 ):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极量(Maximal dose ):出现最大效应的剂量。若增加剂量,效应不加强,反而出现毒性反应,药物效应产生质变最小中毒量(Minimal toxic dose ):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致死量(Lethal dose ):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对多数动物投药后半数动物发生死亡的剂量,是反映急性毒性的重要指标。12. 效价强度:药物达到一定药理效应所需的剂量,反映药物
6、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常用半数有效量(ED50)表示。效能:药物达最大药理效应的能力(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治疗指数LD50/ED5013.受体(Receptor):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配体(Ligand):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 。14.亲和力:表示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服从质量作用定律。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干涉组织代谢的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过程的特性或能力。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诱导效应的能力取决于
7、内在活性,又称效能。15. 激动药(agonist):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相应的效应,与受体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拮抗药(antagonist):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16.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内服药物由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又称首过消除(first-pass elimination)。17. 酶的诱导 (Enzyme induction):有些药物能兴奋肝微粒体酶系,促进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称为酶的诱导。酶的抑制 (In
8、hibition):使药酶的合成减少或活性降低,称为酶的抑制。18. 体清除率 (body Clearance)简称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通过各种消除过程消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反映肝肾功能。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是决定药物量效关系的首要因素。19. 相加作用:药物合用的效应等于各药单用效应的代数和。增强作用:药物合用的效应大于各药单用效应的代数和,也称协同作用(Synergism)。拮抗作用:药物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20. 母药(原型药):Parent drug,用药后,在体内没有发生代谢(生
9、物转化)的药物。每种药物的原型药通常是组成标志残留物的成分。标志残留物 (Mark residue):表示某种药物残留的物质,有的是以原型药作为一种药物的标志残留物,有的是以原型药加其某种代谢物作为一种药物的标志残留物。21. 窄谱抗菌药:仅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菌产生作用。青霉素:革兰氏阳性菌;链霉素:革兰氏阴性菌。广谱抗菌药:凡除能抑制细菌外,也能抑制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抗菌作用广泛的药物。22. 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
10、entration, 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99%或99.5%以上)的最低浓度。23.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是指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磺胺、四环素等。杀菌药(Bacteriocidal drugs):是指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 24. 天然耐药性:也称固有耐药性,是细菌的遗传特征,不可改变的。获得耐药性:是细菌在多次接触抗菌药后,产生了结构或功能的变异,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交叉耐药性 :某种病原菌对一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往往对同一类抗菌药具有耐药
11、性。 25.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异,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影响,这种现象为药物的选择作用。26: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指药物一方面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达到防治疾病或改善生产性能的效果,称为治疗作用或有益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紊乱或结构损伤等反应,称为不良反应或有害作用。27:给药后,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最后通过各种途径离开机体,这一过程,称为体内过程,或体内处置28. 药 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通常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参与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29. 配置 Disposition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的状态特征称为药物体内的“配置状态”,简称为药物的配置或处置。30.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是决定药物量效关系的首要因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