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检测及应用(5页).doc





《补体检测及应用(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体检测及应用(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补体检测及应用-第 5 页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或某些细胞膜上的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补体不是单一成分,其在功能效应上是以连续反应的程序进行的,故又称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广泛参与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反应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放大系统。补体的存在与抗原性异物的刺激无关,在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相对稳定,但在某些疾病发生时,补体的含量及其活性可发生改变。因此,补体含量与活性的检测,对机体免疫状态的评价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概述一、补体成分的含量与理化特性(一)补体成分的含量:补体大多为糖蛋白,属
2、于球蛋白,C1q、C8等为球蛋白,C1s、C9为球蛋白。C3含量最高。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通常a为小片段,b为大片段,但C2a为大片段,C2b为小片段。补体各成分活化后不参与溶细胞过程的裂解片段,同样具有其他对机体利弊兼有的生物学活性,故裂解片段的测定,一方面可反映机体补体的活性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某些疾病诊断不可或缺的指标。补体系由非均一的细胞群体产生,在排除补体消耗太多的前提下,补体缺陷也可反映这些细胞的状态。体内合成补体成分的部位和细胞有多种,以肝脏、脾脏、小肠等组织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血小板等细胞为主。(二)补体的理化特性:补体的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
3、理化因素的影响,加热、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酸碱和酒精等因素均可破坏补体。在-10活性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分钟灭活(灭能),故补体活性检测应尽快进行。标本保存应置于-20以下。二、补体的活化途径补体蛋白通常以活化蛋白前体存在于体液中,在不同激活物的作用下,补体各成分可循不同的途径依次被活化,形成一系列级联反应,表现出生物活性,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1.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2.MBL途径:是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至细菌启动的途径。其诱导物或激活剂是机体的炎症反应急性期时相性蛋白产生的MB
4、L和C反应蛋白等,后者与病原体结合而启动绕过C1的MBL途径。3.旁路途径:是通过微生物表面等膜性物质,从C3开始,由B因子、D因子参与激活过程,也称第二途径、旁路途径。这种激活方式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在感染早期可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首先活化和发挥作用的补体途径,是不依赖抗体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而在特异性抗体产生时,经典途径方可发挥作用。第二节补体总活性测定血清补体总活性的测定,是对激活后补体最终效应的检测方法,可借此反映补体的整体功能。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故称CH50。包括:基于经典途径的CP-CH50和应用于C3旁路检测的AP-
5、CH50。CP-CH50是临床常规进行的补体总活性检测项目。通常述及的CH50系指CP-CH50。一、CH50测定法的原理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导致溶血。补体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溶血反应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特殊的S形曲线。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血清量为横坐标。S形曲线在30%70%之间几乎呈直线,即曲线此阶段对补体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实验常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它比100%溶血更为敏感,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实验,即CH50。二、CH50测定方法1.红细胞浓
6、度的调整2.溶血素滴定3.稀释缓冲液:磷酸缓冲液或巴比妥缓冲液等均可用于溶血试验。4.50%溶血标准管:做CH50试验时,应同时配制50%溶血标准管。5.50%溶血总补体值的计算三、方法评价与临床意义CH50测定补体活性,方法简便、快速,虽敏感性较低,但可以满足对血清补体含量测定的要求。影响补体活性测定结果的因素较多,诸如反应所用的缓冲液、SRBC的数量和状态、反应温度、pH、离子强度以及反应容器的洁净程度等。该法主要检测的是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所得结果反映补体C1C9等9种成分的综合水平。如果CH50测定值过低或者完全无活性,应考虑补体缺陷;可再通过C4、C2、C3和C5等单个补体成分的
7、检测,区别是否因某一成分缺乏所致,以便做出确切的实验室诊断。严重肝病或营养不良时,由于蛋白合成障碍,引起血清补体水平的下降。而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病患者,疾病活动期补体活化过度,血清补体因消耗增加而水平下降;病情稳定后补体水平又反应性增高。因此,补体检测常可用于自身免疫病的诊断,也可作为某些疾病活动期的参考指标。在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时,常因补体旁路途径的活化而引起血清补体水平的过度降低;而心肌梗死、甲状腺炎、大叶性肺炎、糖尿病、妊娠等情况下,血清补体水平常见升高。第三节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C3、C4、C1q、B因子和C1酯酶抑制物等,常被作为单个补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补体 检测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