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指导...doc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指导...doc(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很久以前王道上找到的,可能有点旧了,仅供参考第一章概述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组成概貌及工作原理,旨再使读者对计算机总体结构有个概括的了解,为深入学习以后各章打下基础。计算机软硬件概念、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硬件框图及工作过程、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与本书结构及学习指南。第一章重点难点计算机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硬件”与“软件”两大部分组成。读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硬件”与“软件”各自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图1.1使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一个结构简单、清晰明了的计算机内
2、部组成框图,并由此使读者领略全书的要点与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图1.1 全书各章节之间的关系本章重点要求读者掌握一个较细化的计算机组成框图,如图1.2所示。而且要求学生根据此图描述计算机内部的控制流与数据流的变化,从而初步认识计算机内部的解题过程。由于本章的概念、名词较多,初学者也很难很快领会其确切含意。但只要循序渐进地认真学习以下各章节,读者便会自然而然地对初学的各个概念与名词加深理解与牢牢掌握。因此,学习时切忌急于求成,讲究的是按部就班,功到自然成。本章的难点是:计算机如何区分同样以0、1代码的形式存在存储器中的指令与数据。第一章 小结学习本章后,要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1. 计算机系统的软
3、硬件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及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所对应的层次。3.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4. 计算机硬件框图、各个部件的功能及硬件技术指标。5. 通过描述完成两条指令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机器在解题过程中其内部的控制流与数据流的变化。6. 计算机如何区分均由0、1代码组成的指令与数据7. 区分下列概念:主机、CPU、主存、辅存、存储单元、存储元件、存储字、存储字长、机器字长、指令字长。第二章不用看(上课时,唐教师没讲)第三章概述总线的基本概念、总线的分类、总线特性及性能指标、总线结构与总线的判优控制及通信控制。第三章重点难点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1. 有关总线的基本概念。
4、2. 如何克服总线的瓶颈。3. 如何对总线进行管理,包括判优控制与通信控制。本章的难点是总线的通信控制,既要解决通信双方如何获知传输的开始与结束,又要使通信双方按规定的协议互相协调配合来完成通信任务。第三章主要内容3.2.1 总线的基本概念1.总线与总线上信息传输的特点2.总线的传输周期3.总线宽度4.总线带宽5.总线特性6.总线标准7.总线的主设备(模块)8.总线的从设备(模块)9.总线的分类10.总线性能3.2.2 总线结构单总线结构的计算机将CPU、主存、以及各种速度不一的I/O设备(通过I/O接口)都挂在一组总线上。这组共享总线,极易形成计算机系统的瓶颈。了解决总线的瓶颈问题,可采用多
5、总线结构。如果将速度不同的I/O设备分别挂在速度不同的总线上,如图3.1所示,从而提高整机的性能。图3.1 多总线结构3.2.3 总线控制1.总线判优控制当多个主设备同时请求占用总线时,必须由总线判优逻辑按其优先级别仲裁,决定由哪个主设备占用总线。判优控制又分集中式与分布式两种,其中集中式总线判优逻辑有链式查询、计数器定时查询与独立请求方式三种,图3.2是这三种方式的示意。图3.2 集中式总线三种控制方式2. 总线的通信控制总线的通信控制主要解决通信双方如何获知传输开始与传输结束,以及通信双方如何协调配合。(1) 同步通信同步通信采用公共时钟,有统一的传输周期。图3.3示意了同步通信的数据输入
6、过程。图3.3 同步通信的数据输入过程(2) 异步通信异步通信没有公共时钟,采用应答方式通信,允许总线上各模块的速度不一致,总线的传输周期不固定。异步通信具体又分不互锁、半互锁、全互锁三种方式,如图3.4所示。图3.4 异步通信的三种方式(3) 半同步通信如果将同步与异步通信相结合,既有公共时钟控制,又允许速度不同的模块与谐工作,采用插入等待周期的措施来协调通信双方的配合问题,称作半同步控制,如图3.5所示。图3.5 插入等待周期的半同步通信数据输入过程(4)分离式通信分离式通信将一个总线传输周期分解为两个子周期,每个子周期可供不同模块申请,每个模块都可以成为主模块。获得总线使用权的主模块采用
7、同步方式传送,且仅在传送命令与数据时占用总线。总线上无空闲等待时间,最充分地发挥总线的有效占用。第三章 小结学习本章要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1. 什么是总线?为什么要采用总线?总线上的信息传送有何特点?2. 为了减轻总线的负载与传输的可靠性,总线上的部件应具备什么特点?3. 总线的分类。4. 区分下列概念:总线特性、总线性能、总线标准、总线宽度、总线带宽、总线的传输周期。5. 什么是总线的瓶颈?如何解决总线的瓶颈?6. 如何提高总线结构的计算机速度?第四章概述存储器分类与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包括半导体存储芯片简介、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与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8、存储器的校验、提高访存速度的措施);高速缓冲存储器(包括Cache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Cache-主存地址映像、替换算法);辅助存储器(包括辅助存储器的特点及主要技术指标、磁记录原理与记录方式、磁盘存储器的结构、光盘存储器的存取原理)。第四章重点难点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1.存储系统层次结构的概念,了解Cache主存与主存辅存层次的作用,以及程序访问的局部性原理与存储系统层次结构的关系。2.各类存储器(主存、Cache、磁表面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3.半导体存储芯片的外特性以及与CPU的连接。4.如何提高访存速度。本章的难点包括:1.由于不同的存储芯片其基本单元电路是不同的,学习时不必
9、死记硬背其具体电路,应从本质上理解其读写原理,从而提高对硬件电路的“读图”能力与分析能力。2.在设计存储芯片与CPU连接电路时,关键在于存储芯片选片逻辑的确定。要求学生必须综合应用以前学过的电路知识,结合存储芯片的外特性,合理选用各种芯片,准确画出存储芯片与CPU的连接图。3.不同的Cache主存地址映象,直接影响主存地址字段的分配及替换策略与命中率。第四章各节内容4.2.1 存储器的分类及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1.存储器的分类图4.1 存储器分类2.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图4.2 存储器层次结构4.2.2 主存储器1.主存的基本组成图4.3是主存的基本组成框图。图4.3 主存的基本组成2.主存与CPU
10、的连接(1)地址线的连接(2)数据线的连接(3)读/写命令线的连接(4)片选线的连接(5)合理选择存储芯片3.提高访存速度的措施为了提高访存速度可采用高速存储芯片、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与调整主存结构等措施。4.提高主存的可靠性4.2.3 高速缓冲存储器1.Cache主存地址映象如图4.4所示。图4.4 三种映象主存地址各字段的分配2.Cache的工作原理当CPU要求访存时,地址总线上给出了主存地址,此地址经主存Cache地址映象变换机构,形成Cache地址。如果转换后的Cache地址与CPU欲访问的主存地址已建立了对应关系,即已命中,则CPU直接访问Cache存储体。如果转换后的Cache
11、地址与CPU欲访问的主存地址未建立对应关系,即未命中,此刻CPU不仅需访问主存,同时要将该存储字所在的主存块一并调入Cache。调入Cache的前提是Cache中还有空块未被装满,否则需通过Cache替换机构,替换出Cache的某字块,重新装入新字块。第四章 小结学习本章要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1. 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层次结构?如何管理存储器的层次结构。2. 主存的工作原理3. 区分下列概念:主存、辅存、缓存、RAM、ROM、SRAM、DRAN、MROM、PROM、EPROM、EEPROM Flash Memory4. 动态RAM的刷新。5. 静态RAM与动态RAM的读写时序。6.
12、 半导体存储芯片的外特性以及与CPU的连接7. 提高存储器可靠性的措施8. Cache的工作原理、命中率及Cache与主存的地址映象。9. 对应直接映象、全相联映象与组相联影响,主存地址中各字段位数如何确定。10.按字存取与按字节存取的区别。11.提高访存速度的措施。12.磁表面存储点的读写原理,根据不同的记录方式如何获得读写代码。13.衡量半导体存储器与磁盘存储器的速度指标有何不同。14.光盘与磁表面存储器的比较第五章概述输入输出系统的发展概况及组成、I/O与主机的编址方式、传送方式、联络方式以及设备寻址;外部设备分类及简介、I/O接口的功能及基本组成;程序查询方式的工作原理及程序查询接口电
13、路;程序中断方式的工作原理及程序中断接口电路、中断服务流程;DMA方式的特点、DMA接口电路的功能、组成、类型及DMA 的工作过程。第五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要求掌握主机与I/O交换信息的三种控制方式(程序查询、程序中断与DMA),以及它们各自所需的硬件及软件支持。本章的难点包括:1.处理I/O中断的各类软、硬件技术的运用。2.DMA与主存交换数据的三种方法各自的特点。3.周期窃取的含义。4.CPU响应中断请求与DMA请求的时间。第五章主要内容5.2.1 输入输出的基本组成1.I/O软件2.I/O硬件5.2.2 I/O与主机的联系方式1.I/O的编址方式统一编址或独立编址2.I/O的联络方式立即响
14、应方式、异步方式与同步方式3.I/O的传送方式4.I/O的连接方式辐射式或总线式5.2.3 I/O接口根据I/O接口的功能,I/O接口的基本组成如图5.1所示。图5.1 I/O接口的基本组成5.2.4 主机与I/O交换信息的控制方式之一 程序查询方式程序查询方式接口电路的基本组成如图5.2所示。图5.2 程序查询方式接口电路的基本组成5.2.4 主机与I/O交换信息的控制方式之二 程序中断方式程序中断方式接口电路的基本组成如图5.3所示。图5.3 程序中断方式接口电路的基本组成5.2.5主机与I/O交换信息的控制方式之三 DMA方式图5.4是简单的DMA接口组成框图。图5.4 简单的DMA接口
15、组成原理第五章 小结学习本章后要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1. 区分下列概念:I/O编址方式、传送方式、联络方式、连接方式、控制方式。2. 比较I/O与主机交换信息的三种控制方式。3. 说明键盘、显示器、打印机通过什么控制方式与主机交换信息。4. 为什么要设置接口以及接口的功能。5. 结合程序查询方式的接口电路,说明程序查询方式的工作原理。6. 结合程序中断方式的接口电路,说明程序中断方式的工作原理。7. 结合DMA方式的接口电路,说明DMA方式的工作原理。8. 什么是多重中断,说明多重中断与单重中断的中断服务流程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9. 区分CPU响应中断与响应DMA的时间。10.比较DMA与主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算机 组成 原理 复习 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