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复习.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选读复习参考一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与文化。如下表: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与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与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着重是在语言文字与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二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
2、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与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三、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序的时代,是一个百姓承受苦难的时代,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产生的。2、孔子是阶级社会的一员,他的政治理想包含了对于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他的“爱”是一种有着等级差别的爱。四、分块解读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
3、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信于民;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相关练习】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从“何以伐为?”与“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
4、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参考答案(1)以德治国(1分) (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与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
5、题。(4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表达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
6、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与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答案
7、: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与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与行为准则。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
8、,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与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相关练习】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
9、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参考答案: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10、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2分)(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与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2)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
11、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与父辈也有制约。(意思基本正确即可)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概述】在这一章里主要表现的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同时也包含着儒家与道家(隐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出世与入世,担当与逃避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都有一定的局限,这一点是本章的重点。【相关练习】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1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荷莜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2分)2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认同谁?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2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
13、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参考答案:接舆要表达的意思:“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天下太平,时代有道,可见麒麟、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今之从政者殆而
14、”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孔子会说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呢?天下无道,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与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与责任,这与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
15、做法两样。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概述】:孔子的仁爱是有着等级差别的仁爱,并不是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仁:用曾子的话说就是“忠恕而已矣”,也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也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能大众以周济。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相关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16、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分)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参考答案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二)子贡曰:“管
17、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参考答案(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
18、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与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同时也表明了孔子的通权达变。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与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与进行大
19、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忠” “恕” 两字的内涵是什么?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答题参考:“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就积极方面来说的。“恕” 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就消极方面来说的。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概述】君子必须具备哪些道德素养?走正道、守道德、有仁爱、有才艺;安贫乐道,重义重
20、德,不患得患失。孔子的义利观:见利思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理想的价值观是义利的统一。【相关练习】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2分)(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2分)参考答案:(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
21、境。(2)言之成理即可。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 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2分)2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4分)参考答
22、案: 1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2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个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综
23、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2分)(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写出3个给1分,3个以上给2分)(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1你认为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1分)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
24、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3分)参考答案1安贫乐道 。2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课外选文)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
25、的?请加以概括。(2分)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参考答案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概述】:孔子的交友观:1、交友的目的不应该为了维护小集团的利益而互相勾结,正所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看一个人值不值得交要有一定的方法:“视
26、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3、选择朋友要有一定的原则:正直与诚信,博学多闻的人才与之交。4、与朋友交往要有一定的方法: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别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好恶分明,诚实交往,适中交往,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相关练习】: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参考: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
27、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参考答案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2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人废言”,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3孔子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
28、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参考答案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2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与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29、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概述】:教学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 治学原则:述而不作【相关练习】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表达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
30、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参考答案: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参
31、考答案(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教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教师,而教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与谐的师生关系。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孔子的
32、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与教学思想?(3分)参考答案:24(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想与相应的。(第24题4分,第一个采分点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个采分点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与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若圣
33、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参考答案: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这两章里表达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
34、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概述】:这篇主要要领会孔子作为一个教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其人格魅力【相关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
35、由也已。”(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话语中充满了痛苦与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与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1)反复(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与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
36、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9.24)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1孔子 叔孙武叔。 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教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37、: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7.4)【注】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分)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2分)参考答案1治理武城县 运用礼乐之道2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指使,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3俞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
38、,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表达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39、。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1上文第一章与第二章,运用叠句与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1分)2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参考答案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教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概述】本章反映出了师生之间的与谐关系,以及众弟子的性格特点,与孔子的社会理想。【相关练习】阅读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曾点描绘了
40、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参考: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与乐景象。(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与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中庸之道:中庸思想,与而不同的深刻哲理。【概述】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与而不同。礼之用,与为贵。(善恶分明)【相关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盖均无贫,与无寡,安无倾。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
41、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与”的理解。“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参考答案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B.“中庸”与“与”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42、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与,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与谐。C.折衷主义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与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与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结合文段请说说孔子认为“民鲜久矣”的原因。参考答案:中庸之道,在于它的中正持平,聪明的人理解得过
43、了头,愚蠢的人理解得达不到,这过头与达不到都是有损于中庸的。有才能的人做过了头,不好的人怎么做也达不到要求。所以能达到中庸的人就少之又少了。难就难在要注意分寸,掌握一个“度”。不偏不倚。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阅读选文与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第 1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