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简介】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学科群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新兴学科。我校于2005年开始招收信息技术教学论方向的研究生。本学科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资源与教学系统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的专门人才。目前有三名该方向的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在此方面有多项省级科研课题结题与在研。该方向的实验设备充足,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几年来已培养研究生多名,就业较好。一、培养目标与要求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
2、专业教学与教育科研的能力,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与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与较高的外语水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教育科研与教学设计专门人才。二、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学制年限一般为三年,至少应修满32学分。三、研究方向: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教学规律的科学,由信息技术、教育学、心理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科学,以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四、培养方式与方法1.实行
3、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硕士研究生要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尊敬师长,教学相长。2.硕士研究生既要学习系统理论,也要进行较深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培养。3.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的思想教育、名家学者专题讲座相结合,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加强形势、政策、法纪、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教育。4.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可采用研讨式、专题式、启发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教学实践相结合,加强研究生创
4、新能力与团队协调能力的培养。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备注学位课程公共学位课S19999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21考试必修S1999903自然辩证法概论1811考试必修S1999904-X研究生外语12041,2考试必修学位基础课S2060101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5431考试必修S206010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5431考试S206010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621考试学位专业课S3110101信息技术教学论专题研究3621考试必修S3110102信息技术课程论3622考试S3110103数据库原理及应用3622考试非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S51
5、10101网络技术基础及实践3622考试至少选修2门4学分S5110102课件制作理论与实践3622考查S511010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分析3622考查S5110104数字化资源建设3622考查S5110105媒体文化研究3622考查公共选修课按“每年研究生部列出的公共选修课”中修读2或3考查至少选修2学分必修环节S7110101 实践活动14或5考试必修S7110102文献阅读报告(不少于2篇)11-3考试S7110103学位论文36考试补修课程S6110101网页设计与制作72/2考查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至少补修2门不计学分S6110102教学系统设计36/1考查S6110104数
6、据结构72/2考查S6110105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54/2考查应修总学分至少修满32学分六、科研能力与水平要求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省级以上刊物或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至少一篇本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应参加由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完成工作优良。七、其它培养环节说明1.补修课程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但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2.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学实践,研究生在第三或第四学期为本科进行15学时
7、的实验教学,经导师考核通过后,计1学分。3.文献阅读报告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各培养单位在为每名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应制定经典文献阅读计划,并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前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考核合格后计1学分,未完成者不能进行学位论文开题。4.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与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与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好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到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或现实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与科研项目
8、相结合。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初步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长春师范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格式要求。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八、须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与专业学术期刊目录1必读书目1 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62 王运武 陈琳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9、63 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2选读书目(可根据研究方向编排选读书目)1 叶金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修订版)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刘云浩物联网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期刊 1中国电视教育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央电教馆 2电化教育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与西北师范大学主办 3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中央电化教育馆 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http:/itedu.org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指定会刊九、课程简介及参考书目(一)学位基础课同“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学位基
10、础课课程简介与参考书目。(二)学位专业课信息技术教学论专题研究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从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性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学习与能力发展及教学测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参考书目1.杨威,信息技术教学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2.应俊峰,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邬家炜,信息技术教学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信息技术课程论内容简介信息技术课程论包括教学与课程概述、课程开发的含义与基本模式、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部分,其主要目标是: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类型、结构;熟悉与应用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理
11、论、课程设计的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技术; 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真实内涵,并通过相应案例的分析,设计信息化课程设计方案。参考书目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胡学增,现代课程论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内容简介 本课程在讲授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与学科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库开发知识,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应用现代化教育与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平台的制作。参考书目1.萨师
12、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宋一兵,DELIPH7基础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三)专业选修课网络技术基础及实践内容简介本课程从理论上概述了互联网络的知识体系,介绍互联网络目前的最新应用成果及发展趋势,讲授部分网络软件及硬件应用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网络信息技术理念,增强利用互联网络辅助学习、科研的技能。参考书目1.汪小帆、李翔,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刘云,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匡松,计算机网络基础,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课件制作理论与实践内容简介多媒体课件是一种
13、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与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的教学媒体。分析当前的教学形式及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课件制作的新理论,以各种教学实例展现理论的应用,并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理论。参考书目1.黄堂红、李治河,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孙起美,计算机辅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分析内容简介本课程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开,主要目标是为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
14、下理论与方法的基础,培养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能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水平。本课程是以课程教学内容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与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协作学习、测量评价为手段,旨在建构课程内容、资源环境、工具手段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成果的方法,善于了解与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反思性的总结,发现并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能够自觉将科研工作贯穿教育教学之中,并使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普遍推广与广泛应用。参考书目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黄甫全,
15、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年版数字化资源建设内容简介本课程从理论上介绍信息化资源的种类、性质、数字化原理与方法,介绍有关资源库建设的政策与法规,并通过实践,以某一资源为例,实现数字化资源的过程,了解资源数字化的基本过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提升资源建设的理念,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技能。参考书目1.刘怀林、郭国胜,非线性编辑技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2.黄宁宁,多媒体素材制作与网页编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版3.TereParnell著,郑岩、郑义、彭程等译,构建高速网络,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版4.黎嘉驰,Photoshop平面创意设计范例精解,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媒体文化研究内容简介本课程从理论上介绍媒体文化的特点,特别是新媒体的产生、现状、发展及在政治、经济、社会影响等。并对新旧媒体进行对照分析。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提升对新媒体的理解与应用理念,提高媒体文化素养。参考书目1 爱伦B艾尔巴兰,全球传媒经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版2 肖弦弈,中国传媒产业结构结构升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4 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9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