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宋 苏轼,第四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 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 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化。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潇洒;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岁寒三友” 与“四君子”,而竹子,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一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 梅兰竹菊高
2、贵的品性引起画家的无限联想,出现了许多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这在世界艺林中是最为独特的,富有中华民族美学思想的内涵。,“岁寒三友” 与“四君子”,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
3、,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历代著名墨竹图,文与可墨竹图,郑板桥墨竹图,齐白石 墨虾图,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
4、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题解: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检查预习,读准下列蓝色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5、 ) 寒梢(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wi,y,告诉,告诫,cu,sho,yn,tu,pn,chu,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一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二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第三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 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二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 的美学观点,第三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 厚、亲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