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二语文君子不忧不惧教案原文集注详解苏教选修《论语》《孟子》.docx
《2022年高二语文君子不忧不惧教案原文集注详解苏教选修《论语》《孟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二语文君子不忧不惧教案原文集注详解苏教选修《论语》《孟子》.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_精品资料_君子不忧不惧(原文、集注、详解)【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伴侣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这才是曾子所说的“三省”.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 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体会,求取新学问,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聪慧点】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
2、.求诸外欲,而忽视了内存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见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 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第一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在儒家, 拥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个体的真实存在及其对整体的真诚关怀.正是由于社会的整体 意识,人们才能时刻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由于仁的道德基础,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爱的集体意志,由集体意志驱动个体的不停反思.故儒家的对个体人格 的追求是在集体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昨日途经南京,在一家并不起眼的店面广告上,写着“新吾日三省吾身”.细看内容:谋事,尽心了吗?交往,诚信了吗?为人,博爱了吗?感觉有点意思.与曾子的吾日
3、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有所不同的是,新吾日三省吾身融入了时代的内容.我们已经不是以前的我们,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在牺牲什么,能得到什么,就像不能拿所谓“主义”、“抱负”来要求全部人一样,作为一个一般公民,我们需要的是直白的、有用的修身要求.当然, 今日我们同样要求修身养性,同样不能陷入追香逐臭、唯利是图的旋涡之中而难以自拔.人生需要有目标,生活需要有规范,但绝不能为其束缚为其羁绊,我们需要更为理性的修身指南,需要张扬个性、活出真我,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修身规范,无疑是最好的.【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4、改其乐.贤哉回也;”【注释】贤哉,回也:即“回也贤哉”,颜回贤能吖.箪(d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筐.堪:忍耐,受不了.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乐:乐于学.【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洁的小屋里,别人都忍耐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转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解读】儒家是入世的哲学,强调欢乐,其欢乐也极有层次感,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修道的欢乐, 二是悟道的欢乐, 三是得道的欢乐. 儒家的欢乐, 以道为中心, 道的核心是 “仁”.修道,包括学习、交友.学习的欢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交友
5、的欢乐,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益者三乐,乐节礼乐, 乐道人之善, 乐多贤友.”悟道的欢乐, 如“颜子箪食, 瓢饮, 居陋巷, 不改其乐.” 居无求饱,食无求安. ”悟道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的态度.入道之初为悟道,得道除去物欲外,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如孔子的欢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赞扬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判.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抱负,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窘也得意
6、其乐.曾经,宏大导师孔夫子不嫌唠叨的在一句话中前后两次为他的弟子颜回喝彩.而孔子赞扬颜回的缘由就是由于他坐得住.我认为坐得住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反应迟钝,不懂机变.一种是抱定信念,至死不渝.颜回坐得住是不是由于他傻了?不是,他不仅不傻而且仍是孔门弟子中最聪慧的人.孔子说颜回虽然当着他面有时装傻,但其实颜回并不傻(要知道真正的傻子是不会装傻的).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聪慧?”(子贡何许人?想当年子贡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出手,十年之中五个国家都发生了重大变故. )聪慧如子贡都对颜回佩服的五体投的,他说“颜回做学问能举一反十.我只能举一反二. ”孔子特别认
7、同的说“比不了,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孔子说连他自己都不如颜回聪慧.能够举一反十又会装傻冲楞的颜回明显不是不懂机变的蠢人.颜回的坐得住是由于他有自己的抱负,他能够为了抱负而努力,他也情愿为抱负耐住清贫和孤寂.颜回有自己的抱负.有次孔子问他的志向,颜回回答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对此历来各家有不同说明.大体就是指一种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治抱负和内敛不张扬的自我道德修养.这不是本文所要争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抱负.只要不是特的损人利己,抱负就没有高低之分.关键是要有抱负,想清晰自己要做的事情.这的确不简洁,但就算一时想不清至少也应当时时去想.其实想不清是由于抱负总在变.说来每一个抱负假如能够实
8、现都是美好的.之所以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仍是由于不情愿付出努力也不情愿忍耐现实的困难.颜回是情愿为了抱负付出努力的.孔子不止一次说到颜回的好学.孔子说 “只见到他学业精进而从没见过他止步不前.”又说“他从不偷懒.”因此当鲁哀公、季康子两次问到孔子弟 子里谁最好学时,孔子的回答都是颜回.颜回为了抱负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孤寂.这是最难得的.本文开篇所引孔子的赞扬也正是为这一点.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能坚持抱负都是由于清贫 和孤寂.要富贵要喧闹都不是错.孔子另两位闻名弟子子贡、子路一个是大商人一个是大喏 喏,也都是极杰出的人才,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孔子从不反对追求富贵荣华,但是决不能为 了这些抛弃抱负;他说:“假
9、如能发财同时又能实现我的抱负,就算是让我去当车夫我也干.假如发财与我的抱负不能同时实现,那我挑选抱负而不要发财.”他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义就是孔子追求的抱负.)孔子和颜回都把不转变抱负放在了第一位,而 把富贵放在后面.这是合格的读书人特有的人格精神.所以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也因此人们说读书人穷酸.(颜回孔子的抱负和发财是隔路的,学历史和发财在如今似乎也是隔路的.这两三年不断的有人跟我说这个问题,前两天见到本科老师也说.想想挑选这条路可能是有点自私,只考虑了自己兴奋,没有考虑要为国家社会家庭做什么奉献_不过也管不了这么很多了.好在家里没人反对.)最终说颜回
10、的乐观.有了上面诸条,颜回的乐观是顺理成章的.颜回欢乐由于他有抱负.有抱负才能潇洒,潇洒才能欢乐.所谓潇洒并不是全部事都不放在心上,而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目标之外的东西,有也罢没有也罢.颜回欢乐仍由于他为抱负而付出,这种付出本身就是欢乐的.由于是为了自己的抱负而付出也就不会觉得委屈.至于结果,那往往不是自己能够打算的.我以为有了为抱负付出的过程人生足矣,足矣.所以同学们都很难明白老师究竟是喜爱什么样的弟子, 这个问题其实难也难, 不难也不难 ,那要看老师是什么样的人了, 所以从颜回身上可以看到,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追求心灵欢乐的人 . 你看看 , 颜回啊 , 只有将就够吃的粮食, 一
11、点点水 , 穿着破烂的衣服, 居住在穷人区, 可是 , 回也不改其乐, 他竟然没有半点埋怨, 而且有内心发出的欢乐, 这是怎么回事. 连孔子都不得不佩服了.一般老师很难喜爱颜回这样的人, 用现代的话就是同学聚会, 把老师也叫来, 说一下吧 , 混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得怎么样 , 房子 -在陋巷有个床; 车子 -安步当车 ; 官职 -乌有也 ; 票子 -银行里 ,但别人的 .唯恐颜回不会象我这么回答, 由于有厚脸皮又心虚的感觉, 由于我那里能读懂 他啊 . 而且孔子也肯定不会这样问的, 假如这样问 , 就根本不会被人称为圣人了.孔子是留意心灵的, 他的标准 , 是超越
12、物质层面的, 是不功利的 , 无论你富贵仍是贫困, 无论你满意仍是失意, 无论你强势仍是弱势, 只要你追求道义, 追求自我修养, 你肯定能够达到心灵 的和谐 .所以说圣人肯定不是高高在上让人高山仰止的, 也不是把深奥的大道理布道式的填 给人们 , 他是亲切的 , 谦逊的 , 在我们的四周, 他的道理是朴实的, 简洁的 , 是适合全部的人的, 也就是说 , 适合你我的 .多少人在今日的世界中迷失啊 , 孔子告知你 , 别忘了自己的心灵 , 不要为物质的不满意失去欢乐 , 也不要为了物质太多而羁绊受困 , 你可以 , 作个名贵的 , 自尊的 , 心灵欢乐的人 . 很多的中国学问分子在这种信仰中度过
13、很多的朝代和变化 , 很多的人们在他的话语中找到安慰, 就象是在茫茫苍穹之中的日月星辰, 那么平凡 , 又那么永恒 .孔子怎么做的了,15向学 ,发奋而读书 , 有教无类 , 弟子三千 , 贤者 72 人 , 跟随者众 , 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我们现在真的处于道义迷失的岁月, 但假如将心灵的和谐当做自己的目标, 将超越而豁达 ,进而无愧此生.说的是颜会, 孔子最喜爱的同学, 喜爱这样境域的同学的老师, 境域仍用说么 .【原文】 子曰:“中庸 1 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注释】 1 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 人们缺少这种道
14、德已经为时很久了.”【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特殊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 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判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懂得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 称为“中行” ,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相互牵制, 相互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进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临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进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熟悉史上
15、是有奉献的.但在任何情形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中庸之道就是均衡稳固的规律.这个东西很平常,但是很重要,又很简洁被人忽视.坚守中庸之道,社会就能和谐共存,个人就能气定神闲.破毁中庸之道,社会就会偏激震荡, 个人就会温燥两失.孔子将中庸视为君子应有之品德,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常理,称为“和” .“中”是根本. “和”是原就.达到“中和”境的,天的便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后来的潘光旦先生据此而创造“位育之道”概念,用来统摄他的社会学思想).“中和”就是“中庸” ,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以期达到抱负中的均衡
16、态.“中庸”原为“用中” .为了用中,需要有判定及挑选的聪慧,又要有内心真挚的情感,同时面临困难时可以坚持下去.人之“中”即是向善的本性,人要“用”中,就需择善的知与行协作.详细说来,中庸就是“择善顽固”.中庸之道,愚者不及,智者过之.【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注释】 1 徙:音,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译文】 孔子说:“品德不培育(脩:通修,指培育),学问不研讨(研:争论,争论.之: 连词,作用是把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立刻去做(徙: 迁移. 这里指依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孟子 2022年高二语文君子不忧不惧教案原文集注详解苏教选修论语孟子 2022 年高 语文 君子 不惧 教案 原文 集注 详解 选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