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pdf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pdf(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学习与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概念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内涵(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2)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4)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5)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6)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二、学习的分类(一)加涅关于学习的划分 1、学习水平的分类(1)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2)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规则或原理学习(7)解决问题学习(
2、高级规则学习) 2、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认知领域)(4)动作技能(动作技能领域)(5)态度(情感领域)(二)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划分 1、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 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类型, 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三)其他关于学习的划分 1、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2、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按学习时的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3、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 技能
3、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学生学习的特点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 2、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 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四、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一)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 1、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2、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2、探究学习(发现学习)(1)类型: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2)特点: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3)过程: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3、合作学习(
4、1)特点: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和互动性(2)意义: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反省,不断提高(3)基本环节教学之前明确目标、准备教学教材开始之前,做好组织工作教师适时监督与介入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第二节、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俄国生理学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 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 这种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
5、,后人称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规律(1)泛化与分化刺激的泛化是指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刺激的分化是指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刺激的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产异性的反应。(2)消退: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3)恢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被称为恢复。(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 2、学习的过程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桑代克认为,学习
6、要遵守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1)准备律: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2)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会减弱。练习律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3)效果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会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反之减弱。 4、联结试误说的教育意义该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 ,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具体而言对教育的指导意义:(1)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2)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搞突然袭击。(3)在学习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
7、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4)在识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的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的消极结果。(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1、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 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有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凡是能增强行为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正强化(积极强化) :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消极强化) :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
8、率。强化类型多样:连续性强化与间隔强化、固定比例强化与变化比例强化固定时间强化和变化时间强化注:扇贝效应: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有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完成要求的任务, 尽快得到奖励;紧接着, 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 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遍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
9、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频率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消极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采取回避条件作用来维持行为比采取逃避条件作用更主动,是德育工作“防范于未然”的理论基础。(3)惩罚: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呈现性惩罚:指在行为后施加厌恶刺激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移除性惩罚:指在行为后移去满意刺激,以减少行为的发生。 2、强化理论对学习的意义(1)强化的应用在对学生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奖励对内部兴趣的破坏。奖励虽然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 但奖励的运用必须得当, 否则便
10、会强化不良行为。(2)消退的应用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 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不去强化而去淡化,即可消除不正确行为,又不会带来诸如惩罚等导致感情受挫的副作用。故,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3)惩罚的应用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性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 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的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效果。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孩子做出该行为后给予强化。一般来说,要尽可能地少用惩罚,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惩罚的运用应该及时。3、斯金纳关于程序教学、行为塑造的意义(1)程序教学程序教学
11、基本原理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斯金纳将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呈现给学生, 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连续接近法。程序教学的原则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行为塑造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子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行为塑造技术包括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特点:(1)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
12、直接强化(2)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3、对强化的重新解释(1)直接强化(2)替代强化(3)自我强化注: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环境、个体、行为(五)常见的课堂强化技术(五)常见的课堂强化技术 1、言语强化(口头语言强化和书面语言强化) 2、非言语强化(1)面部表情(2)眼神的运用(3)体态语强化(4)服饰语强化 3、替代强化 4、延迟强化 5、局部强化 6、符号强化(代币制)适合用于小学生二、认知派学习理论二、认知派学习理论(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苛勒等人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1、学
13、习的实质形成新的完形2、学习的过程顿悟的过程所谓顿悟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3、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与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两者并非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联结试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1)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所以主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
14、构的一般理解。(2)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任何知识节后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奇性, 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地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 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3、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
15、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的比较(1)发现学习的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出现, 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而必须由学习者去独立发现自己得出结论。(2)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特征是把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的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不需要学习者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3) 可见发现学习过程比接受学习过程多一个发现的即解决问题的阶段,因此, 前者比后者复杂
16、。同时两者在智力发展认知功能中的作用也不同。大量的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 而各种问题则是通过发现学习解决的。但在儿童的发展中,接受学习比发现学习出现稍晚。 接受学习的出现意味着儿童达到了较高水平的认知成熟度。 其实,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有效方法, 关键是看学习的具体条件和目的。注:接受学习=被动学习 2、有意义学习(有意义言语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客观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
17、2)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 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4、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1)逐渐分化原则(2)整合协调原则(3)组织学习的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其抽象、概括、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中的重点部分;突出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能帮学生回忆起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 以便更好的建立联系。(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四)加涅的
18、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学习结构模式加涅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流程。 2、学习过程的阶段性(1)动机阶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2)领会阶段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所学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编码和储存(4)保持阶段将已编码的信息进入尝试记忆储存(5)回忆阶段进行信息的检索(6)概括阶段实现学习的迁移(7)操作阶段反应发生阶段。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其操作活动(8)反馈阶段证实预期,获得强化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 1、无意义学习: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 2、有意义学习:一种涉及学习者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
19、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学习。(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教师是助产士和催化剂。非指导性教学包括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的情境(2)探索问题(3)形成见识(4)计划和抉择(5)整合罗杰斯认为促成学生学习的关键是:(1)真实或真诚(2)尊重、关注和接纳(3)移情性理解(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1、课程目标层面罗杰斯主张课程“以学生为中心” ,应培养“完整的人” ,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性,能适应时代变化的人。2、课程结构层面:要求学校设立并行课程和整合课程3、课程内容层面罗杰斯提
20、出适切性原则, 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4、课程实施层面:强调非指导性教学,并把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5、课程评价层面主张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起辅助的作用,反对一切外部评价。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不同取向1、个人建构主义(源于皮亚杰的理论与思想)代表:格拉塞斯菲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斯皮罗的认知灵活性理论2、社会建构主义(源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情境学习、认知分布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
21、确定性提出质疑,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改正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2)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 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解决新问题时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经验, 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4、建构主义教师观建构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合作者。认为教学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
22、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 自我生成的过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三节、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概念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二、学习动机的成分学习动机的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信念等。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
23、的成分。内驱力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从需要的作用来看,需要就是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 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 3、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关系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三、学习动机分类三、学习动机分类 1、按学习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按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按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按学
24、习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5、根据学校情境中学业成就动机的不同,奥苏贝尔等人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四、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四、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学习动机是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支持性条件(一)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发、 定向、维持作用。(二)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1)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2)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动机的
25、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 U 型曲线。五、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五、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主观因素(1)需要与目标结构(2)成熟与年龄特点(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5)焦虑程度 2、客观因素(1)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2)学校教育六、学习动机理论六、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二)需要层次理论(三)成就动机理论(四)成败归因理论(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1、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学习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