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力与运动.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物理力与运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力与运动.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92009 年地都中学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第一专题:力与运动年地都中学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第一专题:力与运动一、一、 【历年考点分析】【历年考点分析】力与运动关系是力学的核心知识力与运动关系是力学的核心知识 , ,也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高考的热点. .从每年的全国各类高考试题看从每年的全国各类高考试题看 , ,除考查力与运动的基本除考查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外概念和规律外, ,还对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还对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具体表现在具体表现在: :(1)如何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2)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求解加速度相等的连接体问题;(3)灵活运用正交分解法
2、解决受力较复杂(受不同方向的几个力)的问题;(4)综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分析、解决问题,注意多阶段(过程)运动中的连接点;(5)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定性分析一些力学现象.二、二、 【知识结构体系】【知识结构体系】受力特点(初始状态)加速度 a运动形式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三、三、 【热点、重点、难点】【热点、重点、难点】(一)牛顿运动定律的概述(一)牛顿运动定律的概述决定1、 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 匀变速直线运动3、 (类)平抛运动4、 圆周运动5、 变加速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方法牛顿第二定律程序法整体法与隔离法正交分解法牛顿第三定律由平衡条件求力平衡问题(
3、平衡破坏瞬间)受多个不同方向力的作用连接体问题多过程问题超重失重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如弯道问题)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 (过最高点问题)天体的圆周运动(F引=F心)圆周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物理学中最重要、 最基本的规律,也是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基石, 它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大定律的发现是理想实验与逻辑思维综合应用与物理学研究的典型实例, 这部分内容有特别着重过程的分析,包含众多的思想方法,所以必然是新课标物理高考中重要的内容之一。1 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改正了过去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错误观念。它揭示了物体具有惯
4、性,且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而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而非外力为零的状态) ,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 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即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从作用效果上看相同)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 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在三大定律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同时也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2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F=ma是一个矢量式,加速度 a 与合外力 F 的方向总是相同。 作
5、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会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 物体表现出来的加速度就是所有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这就是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 低速运动的物体,不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的物体。牛顿第二定律明确了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的定量关系。 联系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和纽带就是加速度。它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础。3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描述的是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它们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可叠加,相互依赖,并且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注意与平衡力进行比较和区别。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个过程中做的功可能为零, 为正或为负, 这是因为作用力与
6、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在作用时间内,两个物体的位移大小、方向都有可能不同。(二)(二)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 1、共点力平衡动态、临界、极值问题分析、共点力平衡动态、临界、极值问题分析分析共点力平衡问题常要用到以下几种重要的方法:一是利用力的三角形法(矢量三角形法和相似三角形法)来类比分析、动态分析;二是利用力的正交分解法,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根据Fx 合=0,Fy 合=0 建立方程求解。三是利用力的合成法:物体受几个力作用而平衡时,其中任意一个力必跟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2 2、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动力学问题、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动力学问题这是高中物理最为常
7、见和重要的问题之一,从大的方向上可分为“已知力求运动”和“已知运动求力”。但实际的习题往往千变万化,不再是简单的“已知力求运动”和“已知运动求力” 。常见的题型如下:(1) 、简单的已知力求运动或已知运动求力。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抓住加速度a 这个中间桥梁。思路如下:受力分析运动学公式加速度加速度a a合力合力F F合合t t运动情况(运动情况(,s s, )受力情况受力情况(2) 、物体受多个力作用的运动问题。 物体在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不同方向的力作用时, 一般都要用到正交分解法,既可分解加速度,也可分解力。在选取坐标轴时,为使解题方便,应尽量是可能多的矢量落在坐标轴上。(3) 、平衡被破坏
8、瞬间问题物体原来受多个力的作用下而处于平衡状态,突然撤去某力,平衡状态被破坏,但有两种情况:若其它几个力为恒力和弹簧(橡皮筋)的作用力,则撤去某力后物体的合力大小为这个力的大小。若其它几个力含有细绳、轻杆、 “刚性”面的弹力可能会发生突变。(4) 、连接体问题具有相同加速度的连接体问题都可看作两个物体的连接体问题,这类问题常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即利用整体法求整体的加速度,在研究某个物体的受力或运动时用隔离法。(5)多过程(多阶段)问题: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即程序法)或其它顺序分解成多个过程来处理。(6)超重与失重问题:FN=m(ga),其中 a 为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或分加
9、速度) 。是超重还是失重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而不是速度的方向。 3 3、圆周运动、圆周运动(1)从运动的位置来分可分为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竖直面内圆周运动。(2)从向心力的来源来分可分为:万有引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库仑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洛仑兹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等等。(3)注意的问题:向心力是由其它力或其它力的合力来提供, 它是效果力, 不是性质力,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不能算上向心力。物体在竖直面运动时,是否能通过最高点有两种情况:A、竖直面无支撑物的情况(如图竖直面无支撑物的情况(如图 1 1、2 2)临界条件:绳子或轨道对小球没有力的作用v临界 Rg能过最
10、高点的条件:v Rg ,当 v Rg 时,绳对球产生拉力,轨道对球产生压力。不能过最高点的条件:vv临界(实际上球没到最高点时就脱离了轨道) 。B、竖直面有支撑物的情况(如图竖直面有支撑物的情况(如图 3 3、4 4)不管 v= Rg ,v Rg 或 v Rg 都可以通过最高点,所以物体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是:物体到达最高点时v临界0,此时支持力 Nmg。vvR绳RR杆Ov0图1图2图3图 4当球沿球面运动,轨道对小球只能支撑,而不能产生拉力.在最高点的 v临界=gr.当 vgr 时, 小球将脱离轨道做平抛运动.4 4、 天体的环绕问题(即万有引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天体的环绕问题(即万有引力
11、作用下的圆周运动) ,主要抓住两点:,主要抓住两点:(1 1)建立一种模型:)建立一种模型:把一个天体绕中心天体的运动抽象为一个质点绕另一个质点的匀速圆周运动。(2 2)抓住两条思路:)抓住两条思路:利用在地球表面万有引力与重力近似相等,即G GmMGM2mgmg的关系得出:GMRg,(即g R2R2GMgR21gR(求地球第一宇宙速度)(求地球质量) ,v 。g2),M RGRMmv2422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即即G2 m2m2r mr= =ma向, 从而知道:从而知道:rrTv GM3,T 2rrGM,GMr3,a向GM,即
12、 r 增大,v、a向减小,T增大。r2(3 3)关于地球同步卫星问题主要抓住“四定”)关于地球同步卫星问题主要抓住“四定” (即定周期、定轨道平面、定高度、定速度)(即定周期、定轨道平面、定高度、定速度)5 5、 (类)平抛运动(类)平抛运动抓住两个分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特别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问题。四、四、 【解题精要】【解题精要】(一)(一)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1 1、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1)通过审题,灵活选取研究对象(整体法和隔离法灵活使
13、用)(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并确定它的运动情况先把研究对象隔离出来,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再进一步确定物体做什么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能知晓那些物理量以及判断加速度的方向。(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4)统一单位后,将数值代入方程求解。(5)检查答案是否完整、合理。注意:如果所求的物理量是矢量, 必须说明它的方向。如果题目中所求的力与求解得到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需借助牛顿第三定律得到题目所要求的力。2 2、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1 1)合成法)合成法合成法就是想直接求出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然后应用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求解的方法。当物
14、体只受两三个力的作用,且容易求其合力时,使用此法比较方便。【例【例 1 1】如图所示,m=4kg 的小球挂在小车的光滑后壁上,细线与竖直方向成37角。求:小车以a=g水平向右加速;小车以a=g水平向右减速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F1和后壁对小球的压力F2各多大?(2 2)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到两个以上的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通常采用正交分解法解题.为减少矢量的分解,建立坐标系时,确定 x 轴的正方向常有以下两种选择.分解力而不分解加速度分解力而不分解加速度分解力而不分解加速度,通常以加速度 a 的方向为 x 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分解在 x 轴和 y 轴上,分别求
15、得 x 轴和 y 轴上的合力 Fx 和 Fy.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各个方向上的力分别产生各自的加速度,得 Fx=ma,Fy=0.【例【例 2 2】如图所示,小车在水平面上以加速度 a 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车厢内用OA、OB 两根细绳系住一个质量为 m 的物体,OA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OB 是水平的.求 OA、OB 两绳的拉力 T1和 T2的大小.分解加速度而不分解力分解加速度而不分解力物体受几个互相垂直的力的作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时,若分解的力太多,则比较繁琐,所以在建立直角坐标系时,可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使尽可能多的力位于两坐标轴上而分解加速度a,得 ax 和 ay,根据牛顿第二定
16、律得 Fx=max,Fy=may,再求解.这种方法一般是在以某个力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时,其他的力都落在或大多数落在两个坐标轴上而不需要再分解的情况下应用.0【例【例 3 3】如图所示,电梯与水平面夹角为30 ,当电梯加速向上运动时,人对梯面压力是其重力的6/5,则人与梯面间的摩擦力是其重力的多少倍?【例【例 4 4】 (2008 年海南卷第 9 题)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体b,b 的斜面上有一小物块 a;a 与 b 之间、 b与地面之间均存在摩擦.已知楔形物体 b 静止时,a 静止在 b 的斜面上.现给 a 和 b 一个共同的向左的初速度,与 a和 b 都静止时相比,此时可能()与
17、b 之间的压力减少,且 a 相对 b 向下滑动与 b 之间的压力增大,且 a 相对 b 向上滑动与 b 之间的压力增大,且 a 相对 b 静止不动与地面之间的压力不变,且 a 相对 b 向上滑动(3 3)整体法和隔离法)整体法和隔离法整体法整体法是指当连接体(即系统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时, 可以把连接体内所有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考虑,分析其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隔离法隔离法是指当研究对象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要求连接体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 应把某个物体或几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 分析其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 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对隔离出来的物体列式求解
18、的方法。当连接体中各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或要求合外力时,优先考虑“整体法” ,当连接体中各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优先考虑“隔离法” 。往往一个问题要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解决。先整体后隔离先整体后隔离【例【例 5 5】 如图所示, 在水平地面上有A、B两个物体, 质量分别为mA=3.0kg和mB=2.0kg,它们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在A、B之间有一原长l=15cm、劲度系数k=100N/m 的轻质弹簧与它们相连。现分别用两个水平恒2力同时作用在A、B两物体上,已知F1=20N,F2=10N,取g=10m/s ,当运动达到稳定时,求: (1)A和B共同运动的加
19、速度。 (2)A、B之间的距离(A和B均可视为质点)【例【例 6 6】两个重叠在一起的滑块,置于固定的、倾角为的斜面上,如图所示,滑块A、B 的质量分别为m1、m2,A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B 与 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已知两滑块一起从静止开始以相同的加速度从斜面滑下,滑块 B 受到的摩擦力为( B).A.等于零 B.大小等于1m2gcosC.大小等于2m2gcos D.方向沿斜面向上先隔离后整体先隔离后整体【例【例 7 7】如图 4 所示,质量分别为 m1和 m2的滑块 A 和 B 用跨过定滑轮的细绳连接,并分别与质量为 M 的小车 C 的上表面和右表面接触.不计小车与所有接触面的
20、摩擦力.为使 A、B,C 保持相对静止,必须以多大的水平力F 作用在小车 C 上才行?(4 4)临界条件分析法)临界条件分析法当一种物理现象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 或物体的一种物理特征变为另一种特征时, 存在着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状态被称为临界状态,转折点所需要的条件称为临界条件。解决临界问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题中的物理情境,将各个过程划分阶段,找出各个阶段中物理量发生突变或转折的“临界点” ,然后分析出这些“临界点”应满足的临界条件,并将其转化为物理条件。【例【例 8 8】一个质量为 0.2 kg 的小球用细线吊在倾角=53的斜面顶端,如图,斜面静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
21、斜面平行,不计摩擦,当斜面以 10 m/s 的加速度向右做加速运动时,2止时,求绳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例【例 9 9】如图所示,有一块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木板质量 M=4kg,长 L=1.4m.木板右端放着一个小滑2块,小滑块质量 m=1kg,其尺寸远小于 L,它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g=10m/s ,(1)现用水平向右的恒力F 作用在木板 M 上,为了使得 m 能从 M 上滑落下来,求 F 的大小范围.(2)若其它条件不变,恒力F=,且始终作用在 M 上,求 m 在 M 上滑动的时间.(5 5)图像法)图像法图像是物理学问题的一种常见且直观的表达方式, 在动力学问题中, 常见
22、的图像有 x-t 图象、 v-t 图像、 F-t图像等。利用图像分析动力学问题时,必须弄清楚唯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和图像中斜率、截距、交点、面积等的确切含义。【例【例 1010】如图 3 所示,质量相同的木块A、B 用轻弹簧连接,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弹簧处于自然长度,现在用水平恒力 F 推木块 A,则在弹簧第一次被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 BD)A、 两木块的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 aBB、两木块的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 aBC、 两木块的加速度相同时,速度vA vBD、两木块的加速度相同时,速度vA vB(6 6)转换对象法)转换对象法转换对象法也叫牛顿第三定律法,在应用牛顿定律的过程中,有
23、时无法直接求得问题的结果,此时可选取与所求对象有相互关系的另一物体作为研究对象, 最后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求出题目中的待求量。 分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通常也会涉及牛顿第三定律。【例【例 1111】如图所示, 条形磁铁放在光滑的斜面上, 用平行于斜面的轻质弹簧拉住而平衡.A为水平放置的直导线的截面, 导线中无电流时, 磁铁对斜面的压力为N1; 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 磁铁对斜面的压力为N2. 此时弹簧的伸长量减小了. 则( AD ) A.N1 N2,A中电流方向向外B.N1 =N2,A中电流方向向外NA C.N1 N2,A中电流方向向内S【例【例 1212】如图所示, 开始静止在斜面上的条形磁铁P
24、, 当上方固定的水平直导线L中通过垂直于纸面向外的电流时, 斜面对磁铁的弹力FN和摩擦力f的大小变化是()L A.FN增大,f减小 B.FN增大,f减小P C.FN、f都增大D.FN、f都减小(7 7)程序法)程序法如果一个物体经历几个过程,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对题目给出的物体的运动过程(或不同状态)进行分析的解题方法称为程序法。【例【例 1313】如图,在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 m 的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C始运动一段距离后到达一斜面底端,这时撤去外力物体冲上斜面,上滑的最大距离m和在平面上移动的距离相等,然后物体又沿斜面下滑,恰好停在平面上的出发点。AB0已知斜面倾角 30 ,斜面与平
25、面上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求物体开始受的水平拉力 F?( (二二) )动力学中的两类特殊问题动力学中的两类特殊问题1 1、平衡被破坏瞬间的加速度、平衡被破坏瞬间的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合力与加速度存在瞬时对应关系,即加速度是里作用在物体上的瞬时效果,每一个瞬时的加速度只取决于这一瞬时的合外力,愚者瞬时的前后的力无关。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突变,解题时要特别注意轻绳、轻弹簧、橡皮筋的施(受)力特点。(1)中学物理中的“轻绳”和“轻线”,是理想化模型,具有如下几个特性:A轻:即绳(或线)的质量和重力均可视为等于零,同一根绳(或线)的两端及其中间各点的张为大小相等。B软:即绳(或线)只能受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 运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