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有感(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诗经》有感(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读诗经有感-第 5 页读诗经有感诗经给我们留下的那些瞬间即是永恒初读诗经是在小学五年级,那时候我们的语文书在最后几页总会有一些需要课外鉴赏的文章,蒹葭就是其中的一篇。遗憾的是那时的我完全没有想过要读一读,赏一赏。现在回想起来我总是感觉有点后悔和遗憾,我在想倘若那时的我认真读一读蒹葭,早一点接触到诗经,那些在我年少时做的决定会不会有所改变,那些莽撞的错误会不会少犯一点,那些曾让我烦恼万分的难题会不会迎刃而解。当然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也没有”倘若“,我不想吧年少时的无知变成年老时的遗憾。如今我又一次与诗经相遇了,我不想再错过了。如愿以偿的这学期我们学了诗经。开篇我们就学了蒹葭这首爱情诗。
2、爱情是这世界上最美丽,最圣洁,最动人,同样也是最纠结,最无悔,最让人丢不开放不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是天然的,友情是顺其自然的,因为前者有血缘在牵绊,后者有利益关系在冲突。只有爱情是独立于利益,身份,地位,血缘等之外的超然存在。这种情感是不求回报,无怨无悔付出的。所以千百年来无数的青年男女在追逐爱情的时候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蒹葭中”伊人“如同不可可望不可即的仙女,又如同”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清水莲子。在诗中伊人似乎始终只是一个意像,男子远远的追逐着美丽的伊人,不管道路遥遥,艰险而曲折,有的是不断寻觅
3、,追求的勇气与毅力。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如同暗夜的天空中闪烁的星星,耀眼炫目。当然诗经中也不全是对爱情的讴歌,还有对婚后不幸的人们的同情与怜悯。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送子涉淇“,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再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位痴情女子很快嫁与自己的情郎。可是她的幸福生活开始了吗?很遗憾,没有。等待她的是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琐碎。当然这些并没有将我们的女主人公打到,真正让女主人悲伤的是情郎的背叛。虽然我们的女主公”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可是当一个男子要抛弃一个女人时,你往日所作所为又怎能挽回他的心,无非是恶心自己而已。我只是觉得原来哪个时代都不缺少小三,哪个时代不缺少
4、负心汉,薄情郎。纵然“女也不爽”又怎么样?在氓中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每次当我读到氓时我都有一种称之为气愤的东西,还有一种对女主的同情。我这样其实很可笑,因为我的气愤与怜悯是对那些早已不存在的古人,可这种气愤与怜悯是如此真实,即使觉得叫我难以启齿,可我毕竟不能否认。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这种感受完全是因为没有读懂诗经,没有深层次的去感受诗经,理解诗经的缘故,因为我似乎只是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与表面之中,缺少一种理性的思维,只浮于表面。可我依然要说我是热爱诗经的,不因为她的故事情节,不依赖于她的煽情手段,只是因为她给我开启的另一扇通往真、善、美的康庄大道,让我有了一个去窥
5、探古人内心的机会,让我可以在匆匆的现代社会找到一个逃避污秽,稍作休息的地方。每每读起诗经我的内心就会得到平静与安详。这样看来似乎有点好笑与滑稽。诗经明明是写实主义的,如今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有别于现实主义的罗曼蒂克。其实这个应该也不难理解,结合诗经的起源与特点就可解开这个疑惑。诗经是以北方民歌为基础的,这就奠定了她现实主义的基调。另外她的内容丰富,包括婚恋诗、社会政治诗、农事诗、征役诗、祭祀诗和史诗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她的罗曼蒂克其实与她的写作艺术或者说特点有密不可分的关联。首先诗经四言为主。二节拍的四言句的节奏感十分强烈,并且鲜明而短促,乐感十足。其次诗经分为风、雅、颂。这三部分分别以诗歌、乐
6、曲、舞曲为或主或辅的基调,可以说诗经是诗、乐、舞的统一与结合。故而说诗经罗曼蒂克实属理由充分。刚才也提到了诗经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大致分就有六种之多,细分之下简直不知其数。前面我们仅仅只说到了婚恋诗这一个类型。而在诗经中不得不提的另一个类型就是社会政治诗社会政治诗。这一类型的诗多表现了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出于下层人士的对社会现象或事件的评论与讽刺。典型的就是黍离,当然这篇诗歌并非出于下层及民间,而是出自公卿列士之手。因而也不难推测出此篇诗歌正是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破灭的哀悼之情,以及“国破山河在”悲凉沉痛的心情。诗中写到“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行迈靡靡,中心如醉”,“行迈靡靡,中心如
7、噎”。这三句不仅从动作上,还从心理上细致的描写和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的形象。另外纵向来看,这三句也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联系,沉痛的感情不断加深,渐趋强烈。而诗中的三章中都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来结尾,实属妙招。不仅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作者强烈的哀痛之情跃然于纸上,起到了渲染气氛的效果。诗歌的开头写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是典型的“兴”的用法。何为兴呢?兴即见物起兴,借助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的描写,以此开头,引发联想,引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在黍离中作者就是以小麦,高粱起兴的。在接下来的两章中作者写到“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从苗到穗再到实,这是一种植物的生长历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史,从主题出发,作者如此写应该是以此表明朝代更替。不得不说诗经担得起”倾世之作“的美名。在诗经中赋、比、兴的使用比比皆是,三者并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七月中描写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农事,就是运用了赋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三种的用法也构成了后世文学表现的基本手法。诗经的奥妙说不尽,道不完,唯有坚持不断地学习与钻研,才能在探索诗经奥妙的道路上有所收获,有所成就。但不管怎样,懂与不懂,诗经留给我们的瞬间即是永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