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14页).doc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14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第 13 页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一、什么是边塞战争诗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
2、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二、边塞战争诗的特点:1反映主题:(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2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
3、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三、边塞战争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1初唐诗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2盛唐之诗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3中晚唐诗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4宋代之诗风:塞上长城空
4、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四、边塞战争诗常见思想主题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如岑参的碛中作“走
5、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边塞诗
6、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总体归纳如下: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私生活、
7、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五、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六、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七、常用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
8、、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解题技巧方法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
9、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
10、,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
11、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
12、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平蔡州三首(其二)刘禹锡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注】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元和十二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天宝:唐玄宗年号,被称为天平盛世。1下列对这首
13、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百姓重见天日之意。B“城头鼓角”四字未正面描写战事,而是从侧面来写,与首句共同渲染出蔡州静寂紧张的气氛。C诗歌颔联说“路傍”而不说“路中”,暗示“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表现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的急切心情。D“忆旧事”暗含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揭示了百姓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E诗歌语言平白流畅而又言近旨远,用笔虽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项,“渲染出蔡州静寂
14、紧张的气氛”说法不恰当,应是“渲染出蔡州和平安宁的气氛。C项,“表现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的急切心情”说法错误,应是“表现百姓对蔡州平定的欣慰”。故选BC。2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答案】对李愬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军队破城后号令严明的赞美。“官军入城人不知”既点明李愬军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血刃,平定了蔡州,也点明平定蔡州后军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满蕴赞美之情。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慰和对国家中兴的殷切希望。“忽惊”“重见”等词的运用以及“十二载”的具体释义,体现了百姓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喜以及对国家重新走向繁荣的期望。【解析】题干是“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
15、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可以根据对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仔细阅读后四句,再结合注释进行分析本诗的后四句,即可得出答案。本诗的后四句“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是叙老人语,“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开头两句相关合,盛赞李愬用兵如神。最后两句为喜极之语。从天宝末到元和十二载,已有六十多年之久,历史即将翻过这黑暗的一页,老人于迟暮之年而出乎意料地睹此快事,顿觉无比欣慰、满眼光明,对国家的中兴充满着希望。至此,全诗主旨顺势托出,一笔作颂,一笔作收,流吐毫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边塞 战争 诗歌 鉴赏 14

限制150内